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有过四次大的调整:“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不结盟”。四次调整都是针对不同的国际局势做出的安排。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泽东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墙骑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边倒”的主要反击对象就是美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并且发动朝鲜战争。这时候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垒非常明显。我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个阵营中我国具有了向他人学习成功经验的更多机会。我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在为我国赢得了同盟军的同时也粉碎了美国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进而加以孤立的阴谋。这期间我国主动与亚非拉国家交朋友:结交印度,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亚非拉国家,主张求同存异,支持古巴和巴拿马的民族解放事业。我国广交朋友的外交政策赢得了赞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外交政策开始由“一边倒”转变为“两个拳头打人”。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不能再度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仍然比较紧张,这段时间内由于我国核武器研制成功,使得美国开始认为中国对其是个很大的威胁,美国在此期间通过台湾、越南、印度等对中国施行了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但与第三世界国家广交朋友,还与欧洲的很多国家正式建交,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有效地粉碎了美苏对我国的制裁。在外交方面实行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两个拳头”打人的打击对象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为“一条线”。这段时期内苏联经济迅速成长,美苏争霸的局势日益恶劣,同时中苏关系进一步紧张。苏联成为了中美共同的威胁,中美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两国关系在70年代走向了正常化。毛泽东巧妙地通过“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动大球的方式,使得中美关系正常化。通过民间交往推动国家间的交往,使得我国在对外交往关系上迈出了一大步。毛泽东这时候提出了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统一战线”的政策,目的在于联美共同对付苏联。调整后的外交政策就是“一条线”,这是一条联美抗苏的外交策略。
以上三个时期内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三次变化,从反美到反美苏再到联美反苏,我国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瞻远瞩,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将国际局势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我国这时候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家关系,这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不结盟外交”政策。在国家交往中我国不屈从于任何大国或者大国集团,同时也不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结盟。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原则。
促进国际关系不只是通过传统外交一种手段,其他很多方式都能够在建设友好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公共外交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在加强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手段为很多国家广泛应用。
公共外交在美国具有较久远的发展历史。在富兰克林时期就通过一系列的公共外交方式赢得了法国对美的支持。二战期间为了对付纳粹宣传,罗斯福在欧洲建立了美国信息中心,以这个中心为平台向欧洲宣传美国的价值观。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创立了美国新闻署,力主对外宣传美国的价值观,抗衡共产主义传播。在冷战时期,美国借助“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等国际广播向世界上的国家宣传其一是形态,形成了强大的攻势。美国认为,公共外交与传统的宣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公共外交的特点在于说服力和影响力。宣传只是从信息传输者角度看,这种宣传对信息接受者造成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远远不及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手段而言,公共外交的目的在于让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输者达成共鸣,用信息传输者的价值观影响信息接受者。让信息接受者按照信息传输者的方式思维自己,并成为信息传输者的“帮手”。美国在911之后成立了“全球传播办公室”,专司公共外交事宜。这说明在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公共外交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做起,前者着眼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后者着眼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的公共外交主张自由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借助公共外交塑造美国的形象,打造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美国适时推出了“公共外交2.0”计划,这是一种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上的,使得完全不同的在线社区之间建立紧密关系的技术手段。“公共外交2.0”主要针对年轻人打造,这些年轻人是未来世界的主宰,其意识形态会对当代和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公共外交2.0”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人们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立体地了解美国。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公共外交的国家。日本专门负责公共外交的机构是“广报文化交流部”。实际上日本的公共外交已经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很多非政府部门在公共外交工作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了日本的公共外交主题具有多元化特点。非盈利机构、非政府部门等与政府部门鼎力配合,在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的日本将公共外交的对象主要放在美、中和东南亚等国家。村山富市做首相的时候,就提倡“和平友好交流计划”,在推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将公共外交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展到东北亚和南亚等国家,在公共外交策略上主要采用高投资和重文化的交流方式。日本公共外交的政治目的很强,目标在于提高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在他国面前树立政治大国的形象。在推行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大打文化这张牌,虽然日本并不能称得上是文化大国,但还是要努力朝这个方向做。在展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尽力插上公共外交的翅膀,包括教育、文化、经济等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因势利导地搭上公共外交这班车。日本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援助外交这张牌,日本早就意识到对外经济与技术交流,不仅能够给日本带来收益而且能够在技术引进国家打上日本文化的烙印。日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他国了解日本。日本在教育方面向全世界接受留学生,让这些学生在日本学习和深造。日本人非常明白,这些外国人在日本学习期间要感受日本的文化、学习日本的语言,最终连同日本的技术一起传向世界各国,日本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力自然会增加。日本的对外语言教育方面在公共外交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设有日语教育机构。除此之外,日本还创造了很多“让人着迷”的动漫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到各个国家后都被翻译成本国语言,但日本文化却实实在在地传播到了这些国家。日本人非常精明,在公共外交中将文化、经济、政治等很多因素包容了进去。在让他国接受了日本的同时,也为日本带去了财富。
一战以后英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走下坡路。为了强化国家形象,英国开始诉诸公共外交手段。英国公共外交是从文化外交开始的。在二战结束以前,英国已经组织了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专司对外国进行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二战后,丘吉尔政府为了继续强化英国的大国形象,在公共外交方面实行了“三环外交”政策。“三环外交”是指英国企图在美、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国家这三个环节中充当连接点作用,以便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时候文化外交是英国对外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方式。从21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将公共外交纳入议事日程。这时候英国成立了“公共外交策略委员会”。英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策略上有所差异:对于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商贸、技术交流,对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文化交流。随着英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日益深化,公共外交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主要涉及文化外交、媒体外交和国际攻关等三个层面。在文化外交方面英国成立了“英国文化协会”,专司英语教学、外国留学和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的事宜。在媒体传播方面,英国主要是依托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视等手段向外传播信息,有名的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太阳报》和《每日电讯社》等,著名的通讯社包括路透社等,著名的广播公司如“BBC”等,在公共外交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公关中,英国要通过在国际上树立崭新的现代化的英国形象展示大国声威,但是现实中在他国的印象中英国是一个“保守”的老牌帝国,为此英国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的英国形象,为英国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在与中国关系上通过“中英共创未来”的“创意英国”活动让中国进而世界了解英国,让世人在较短时间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英国形象。
公共外交已经具有悠久历史,这个概念之前更大意义上被定义为宣传(propaganda)。公共外交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民间交往、公众舆论、外事报道。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相比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政府行为,但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具有很强的公开性。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手段主要包括对外广播和文化交流两个层面。对外广播主要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国家的、民间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达到相互沟通、促进情感的目标。公共外交在国家之间的交流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在中国发展很晚。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公共外交仅限于公共宣传层面,这主要包括开记者招待会或者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演说、在报刊上登载新闻等。当时很多国家对公共外交也并不是非常推崇,认为这是一种蛊惑人心的政治手段。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公共外交的发展很缓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路在发生变化,对公共外交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公共外交在全方位展示国家从而在外国人面前树立高大形象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世界认识中国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公共外交方面进展非常快,通过公共外交,可以将我国的政策让世人知晓,从而可以更好地强化我国与世界的合作。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从而让我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公共外交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公共外交的作用下,我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文明也更多地进入中国,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国家。我国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态度由原先的消极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在公共外交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公共外交越来越向文化外交方面变化。外交形势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淡,越来越倾向于民间化和大众化,人们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公共外交。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公共外交的形式最初的时候主要限于文化代表团访问,之后文化外交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渠道也越来越宽,文化外交的半官方机构也越来越多了起来。我国的公共外交开始由原先的广播外交、媒体外交逐渐变成了多媒体外交和互联网外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在日子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到国外旅游越来越成为寻常百姓的事情。当国人将大把的票子甩给外国的商贩的时候,人们不仅感觉到中国人的大度,同时也对中国充满向往。中国人走到哪个地方,就将中国文化带到了那个地方。公共外交已经更多的通过民间的方式渲染着其独到的魅力。外国人在这种底层的交往中可以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而这种影响更加深远。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近代社会的进口阶段后,又走上了出口的征途,文化出口越多就越标志着国家走向强大。中国就是要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外交中向世人全面地展示我国的魅力。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正在发生者“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外交使得外交由单向走向双向,各国居民之间的互动更强。在我国向他国发起公共外交攻势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向我国展示其国家形象,这种互动、共融方式的交流,更会让各国感受到平等交往的效果。我国在公共外交中不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还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奥运会、大运会、世博会等大型盛会,让更多的人到中国来亲临中国的山山水水,我国在这样的大型盛会中打出中国文化的旗帜,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的绝佳窗口。人们通过看着字画、文物、美景、靓饰,享受着美味佳肴,一点点地感受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从视频、图片、音乐等这种形式中走出来,真实地呈现在外国人面前。中国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正在成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力,文化走向世界就以为经济走向世界。中国以文化为媒介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借助经济这个基础将文化变得更加强大。
“中国年”就是“中国文化年”,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过程中,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中国年”这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越来越被各国接受。2005年的“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亮相,美国人通过“中国文化”的展示,全方位了解了中国文化。随后在2006年在印度举办了“中印度友好年”,在意大利举办的“意大利中国年”,在韩国举办了“感知中国”文化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2009年举办了“伦敦上海周”。在所有这些“中国文化年”活动中,外国人全方面了解了中国文化,感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字画、书法、文物、曲艺、等等各个方面,“文化中国年”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的窗口,让其他国家的百姓通过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从而深度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早在2001年的时候,文化部就开是着手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2001年“柏林亚太周”中我国官方在柏林汉堡火车站第一次支持一个当代艺术展。“中国文化年”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让各国对中国痴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中国的形象提升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通过“中国年”世界各国了解了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瓷器、杂技、评述、小品、相声、饮食、服装等等,在来外的眼中中国就是一个迷。在老外的眼中中国有数不清的新鲜事,这些人喜欢尝试中国人拿筷子吃饭的感觉,喜欢从中国的长寿面中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依依呀呀地唱腔中感受中国京剧的魅力。在感觉到写方块字的难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乐趣。“中国年”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强大攻势,很多国家提出让中国通过“中国年”与其展开文化交流。在这些人眼中,中国是永远读不完的。在美轮美奂的中国雕刻艺术中对中国文化叹为观止。“中国年”实际上只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平台,目标在于展示中国形象,并强化中国的魅力,并借此通过文化商品化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年”是在中国经济走向强大的情况下与世界走向融合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年”的影响下,很多老外有了走出国门到中国看看的强烈愿望,中国也在满足其这种愿望的过程中走向国际化。
孔子学院是我国在国外设立的推官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目标在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自此开始在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总部设在北京。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孔子为品牌向国外推广国学文化,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自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在世界各国为学习汉语的人提供规范权威的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为了推广汉语教学,我国曾经在1987年就成立了国家“汉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孔子学院就是在“汉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的标志性刊物。这部院刊通过鲜活的材料和丰富画面与读者进行无障碍沟通。让中国文化进入老外的头脑中,融入其血液影响其行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外国人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品位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世界做出了贡献,因为孔子学院是依托孔子的核心思想“礼”与“仁”而发展的,这对于建设和谐的地球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为了很好的发展孔子学院,我国需要精心选择志愿者到孔子学院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就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孔子学院正在改变着中国形象,让中国从一个文化进口国便成为一个文化出口国。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出口国,在盛唐时期我国的文字、服装、建筑、饮食等很多方面都纷纷被国外效仿。专家研究认为这个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两个数字可以提供证明:其一是我国当时的人口有6千万,这个数字比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还要多;其二是人均粮食有7百斤。当时粮食的生产水平是表征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国家的经济状况就决定了文化出口状况。很多国家到中国来学习文化,实际上就是来学习经济发达的秘诀。目前中国经济与日腾飞,很多国家要想与中国交往,就需要首先储备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出口到国外并且赢得外国人的认可,是以中国经济的辉煌成果为依托的。孔子学院是让中国人有面子,让中国逐渐将软文化做硬。
纵观发达国家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无不在文化层面做文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华,透过文化可以读懂这个民族。所以以文化为桥梁可以让其他民族尽快地认识本民族。从而让更多的其他民族融到本民族的文化当中来。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千百年来我国的文化积累非常丰富,书法、饮食、建筑、服装、风俗、语言、文字、文学、曲艺等各个方面都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可以让外国人零距离接触中国。中国人率先发明了瓷器,精美的瓷器被运送到四面八方,外国人不仅为中国的瓷器技术叹为观止,久而久之就将这样一个国家命名为China(china本来是瓷器的意思),相信很多人对这个事情并不陌生,这正是展示中国魅力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最初在传扬出国门的同时并没有在国内得到很好的发展:火药被发明之后用来制作鞭炮、罗盘发明之后用来看风水。而外国人在学到了这些技术之后则发明了火器,发展了航海术。当然这些都已经成为故事,但是这说明文化的传播主要在于其渗透力。文化出口不但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展示强国姿态的渠道。外国人在享受着中国饮食、使用着中国产品的时候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这无疑为我国与他国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发达国家在公共外交过程中,新闻媒体、艺术交流等多种方式的沟通渠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很多著名的杂志、报纸等都直接发行到国外,广播电视也有国际频道。外国人和在国外的华人都可以方便地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国内的最新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产生互动。在各种传播手段中,影视、动漫等作品是一种文化承载力很强的产品。国人打开电视就能够看到美国、日本的影视和动漫作品,这些国家的作品对消费者的影响很深刻。就像《大长今》在中国播完之后,国人在很多方面对韩国心驰神往:养生、美容、穿着。《大长今》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茶余饭后的视觉享受,还让人们产生了到韩国旅游的冲动。人们已经不满足在荧屏上看,还要亲身到韩国感受。尝尝美食、穿穿衣服、看看美景。到韩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了解“长生”秘诀。《大长今》的文化透视力是普通的影视作品不能企及的。《大长今》用其独特的文化对外国人产生了“诱惑”。所以通过富有魅力的影视作品将本国文化带到异国他乡,较干巴巴地向他国进行宣传报道,所产生的效果要好许多。随着经济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传播手段派上用场。公共外交的方式正在由传统走向多元。在丰富的公共外交手段中诠释着大国形象。
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官方、半官方、民间的交流方式都存在。多层面接触使得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通道更加宽广。发达国家在公共外交的发展过程中都建立了专司公共外交事宜的部门,并且往往不止一个部门。发达国家在公共外交事业上的投资力度很大。这些对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都是很好的启示。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能够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半官方和民间的方式下,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让民众接受。目前,我国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非常多,但各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所以将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地协调从而强化公共外交的整合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在发挥官方的公共外交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NGO等社会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公共外交构架。在公共外交的方法上一定要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外国人潜在地对中国产生亲近感。像前文提及的“中国文化年”和“孔子学院”等都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巧妙思路,这些都需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刚刚起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树立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显得更加柔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是一项在长期内受益无穷的事情。完善政策规划就会使得公共外交事业高效发展。
[1]刘建飞.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远见,2011(5).
[2]叶靓,邵育群.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0(3).
[3]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J].日本学刊,2011(1).
[4]钟新,何娟.英国:从文化外交到公共外交的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