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可佳 刘 晖 吕福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69
卵巢原发的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由Benjamin 等[1]于1960 年首次报道,国外除Young 等[2]于1984 年报道23 例外,其余仅为零星报道;国内仅有4 例报道。本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5 年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1 例病例进行报道并对其临床信息和病理改变仔细观察和分析,复习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探讨。
患者,女,60 岁,主诉“饭后腹胀,自扪及下腹部包块”。查体:子宫后方可扪及19 cm×15 cm×12 cm 囊实性包块,欠活动,无压痛。 B 超及CT 均提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 2005 年11 月3 日入院治疗,术中见:左卵巢肿物25 cm×20 cm×20 cm,囊实性,表面不光滑,无破溃,与大网膜粘连。
1.2.1 大体表现
左卵巢肿物19 cm×16 cm×8 cm,囊实性,大部分区域为囊性,内可见灰黄色坏死样物,部分内壁光滑,少部分为实性区呈灰白间灰红色。
1.2.2 镜下表现
1.2.2.1 HE 染色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被纤维组织分隔,部分伴玻璃样变性,肿瘤组织黏液变、囊性变明显,部分区域血管扩张呈筛网状,偶见血管腔内肿瘤细胞呈舌状浸润。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一部分细胞大小较一致,弥漫排列,细胞界限欠清,胞浆淡染,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可见小核仁,染色质较粗;一部分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致,呈圆或卵圆形,间变明显,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核仁较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及泡沫样。细胞间可见多量厚壁小血管, 血管壁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样变性。 部分区域可见灶性性索样结构。 见图1(封三)。
1.2.2.2 免疫组化染色 网织染色结果:网织纤维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包绕每个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CD10(+++),α-inhibin(-),AFP(-),CK7(-),EMA(-),AE1/AE3(-),HMB45(-),Desmin(-),myoglobin(-),MyoD1(-),SMA(-),ER(-),PR(-)。 见图2(封三)。
图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HE 染色
图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免疫组化染色
1.1.3 病理诊断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部分呈未分化肉瘤改变。
随访30 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多发生于子宫体,发生于子宫外者非常少见,不仅可发生于卵巢,尚有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阴道等处的报道[3-5],其中50%合并子宫内膜异 位症[6],Kondi-Paphitis 等[7]报道了4 例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间质肉瘤,认为子宫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本例经仔细检查子宫及右卵巢标本、多处取材,未见子宫内膜异位证据。
70%以上的患者为单侧发生; 发病高峰年龄50~60 岁;临床表现为下腹痛、盆腔包块或阴道出血[8]。
2.2.1 大体特点
肿瘤直径4~23 cm,实性、囊实性或明显囊性,实性区黄白色或棕黄色,质硬,囊性区内含黏液或血性液体,切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时可见灰白色纤维间隔。
2.2.2 组织学特点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以弥漫增生的、类似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瘤细胞为特征的单相型肉瘤,其组织学特点是: ①肿瘤细胞弥漫或片状排列, 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浆少而淡染,核圆或卵圆形;②瘤细胞间散在大量的类似分泌晚期宫内膜螺旋小动脉的厚壁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漩涡状排列;③细胞间有玻璃样物质沉着, 将肿瘤细胞分割为小灶状,其内有厚壁裂隙状血管腔;④有时有灶性上皮样或性索间质细胞样结构;⑤有纤维瘤样的成分;⑥部分区域可见富含脂质的细胞; ⑦偶见肿瘤呈舌状浸润血管;⑧网状纤维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包绕每个肿瘤细胞。 传统上将核分裂象<10/10HPF 者归为低度恶性, 而将核分裂象>10/10HPF 者归为高度恶性[3],在WHO 新的分类中取消了高度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诊断, 而将瘤细胞呈中-重度多形性, 细胞核明显间变,有丰富的胞质者,归为未分化卵巢肉瘤[8]。 本例肿瘤形态多种多样,囊性变、黏液变显著,部分肿瘤组织显示了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征,细胞较温和一致, 不典型之处在于虽然细胞间有多量厚壁血管,但无明显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的漩涡状结构,也可能因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导致血管壁玻璃样及纤维素样变性,致使漩涡状结构不明显;部分肿瘤组织呈未分化表现,细胞间变明显,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似纤维性肉瘤。 文献报道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较为多见,约占所有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90%[8]。 国内报道的4 例均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Young等[2]报道的23 例中,高度恶性ESS 仅占4 例。 本例形态学上既有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点,又显示了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征,虽然整个肿瘤核分裂象<10/10 HPF,但是细胞已经具备了未分化的特征,WHO 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核分裂象可以改变肿瘤的预后, 倘若肿瘤缺乏子宫内膜间质的分化,都应该称为未分化肉瘤[8]。
2.2.3 免疫组化特点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达CD10 和Vimentin, 不表达α-inhibin。 部分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还可见ER、PR、Desmin、HHF35 阳性[4,9]。 McCluggage 等[10]认为CD10 是正常子宫内膜间质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中敏感的、具有诊断作用的标志物。 本例只表达CD10 和Vimentin,说明了肿瘤的子宫内膜间质来源。
成人型颗粒细胞瘤: 瘤细胞可排列成小梁型、水绸型、岛状型、弥漫型,含有特征的Call-Exner 小体,典型者细胞可见纵行核沟,免疫组化呈α-inhibin 阳性。
卵泡膜细胞瘤:瘤细胞胞质丰富、淡染、空泡状、富含脂质,与本例呈印戒样或泡沫样瘤细胞相似,但前者瘤细胞一致、表现良性,免疫组化呈α-抑制素阳性。
纤维性肉瘤:如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两者免疫组化分别表达SMA、Myoglobin/MyoD1, 不表达CD10, 可与本例中束状排列的异形性明显的梭形细胞鉴别。
卵黄囊瘤: 可见由疏松的嗜碱性的黏液样基质、筛网状的微囊和迷宫样的裂隙构成的特征性的网状结构,易与本例黏液样及囊性变明显混淆,免疫组化AFP(+)、CK(+)可以鉴别。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5 年生存率较高, 但10 年的病死率会增高, 尤其是诊断时已有卵巢外播散者;未分化肉瘤则预后很差[8]。 Young 等[2]报道的23 例中除1 例失访外,7 例于术后5 个月~10 年死亡, 另15例随访6 个月~4 年尚存活。 本例随访30 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1] Benjamin F,Campbell JA.Stromal“endometriosis”with possible ovrian origin[J].Am J Obstet Gynecol,1960,80:449-453.
[2] Young RH,Prat J,Scully RE.Endometrioid stromal sarcomas of the ovary. 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23 cases [J].Cancer,1984,53(5):1143-1155.
[3] 邱堃,延文,毛永荣,等.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1 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2):405-407.
[4] Bosincu L,Massarelli G,Cossu Rocca P,et al. Rectal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arising in endometriosis:report of a case [J]. Dis Colon Rectum,2001,44(6):890-892.
[5] Chang YC,Wang TY,Tzen CY.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of the vagina [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Taipei),2000,63(9):714-719.
[6]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2-1333.
[7] Kondi-Paphitis A,Smyrniotis B,Liapis A,et al.Stromal sarcoma arising on endometriosis.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4 cases [J]. Eur J Gynaecol Oncol,1998,19(6):588-590.
[8] Lee KR,Tavassoli FA,Part J.Surface epithelial-stromal tumours [C]// WHO.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 Lyon:IARC Press,2003:134-135.
[9] 惠延平,程虹,王映梅.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89-92.
[10] McCluggage WG,Sumathi VP,Maxwell P. CD10 is a sensitive and diagnostically useful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 of normal endometrial stroma and of endometrial stromal neoplasms [J]. Histopathology,2001,39(3):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