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01 13:22:10严慧
江苏船舶 2014年2期
关键词:造船高技能船舶

严慧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81)

1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含义与作用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船舶制造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船舶制造生产的一线从事焊接、放样、号料、切割、涂装和装配等生产性劳动,完成船舶制造过程并直接创造经济利益的工作人员,是船舶行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而言,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不仅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船舶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是提高造船企业竞争力、加快船舶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2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现状

2.1 供需数量不平衡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和中国人力资源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到表1的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2004~2011年的供给和需求数据。

表1 2004~2011年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给和需求数据

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4年至2011年我国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不仅没能得到改善,供需差距还在逐渐增大。

2.2 供需结构不合理

2.2.1 工种结构不合理

2.2.2 年龄结构不合理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 048家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也包括造船企业,调查数据见表2。

表2 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抽样调查数据表

由表2可以看出,高级技师即技能人才的最高等级多集中在46~60岁,这就意味着一大部分高级技师将很快进入退休阶段,这对船舶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而在22岁以下年龄段,高技能人才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不过这部分小比例的高技能人才在同龄人中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应该好好培养,使之向更高方向发展。中间两个年龄段的技能人才所占比重比较适中,36~45岁的高技能人才居多,也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不难发现,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为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高龄层,使技能人才年轻化将是造船企业一个长期持续重要的目标。

2.2.3 整体素质不高

人才素质主要表现为胜任力,胜任力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能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任何个体特征。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表现在学历即知识和掌握技能水平两个方面。由于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相当小的比例,所以整体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就技能水平而言,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统计,达到3级以上即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所占比重较小,严重短缺,而初级工和中级工数量颇多,影响着整个行业的技能人才的平均技能水平,而且很多岗位无法胜任。所以说,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有待提高。

3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问题的因素分析

3.1 经济因素

造成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船舶产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 696.1万DWT,比上年增长13.9%;新承接新船订单3 971.7万DWT,比上年下降47.8%;年末手持船舶订单15 453.5万DWT,比上年下降20.8%。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2%、46.9%和44.9%。三大指标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超过韩国和日本。由这三大指标可以看出,造船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技能人才也不例外。高职船舶院校培养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速度赶不上船舶产业发展的速度,这就出现了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

3.2 政府因素

3.2.1 政府投入较少

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较低。近年来,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40%~2.57%,远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政府对于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另外,我国教育投入结构也不合理,财政教育经费大都投向高等教育,而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萎缩,从而造成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数量的不足。

本例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严格避免输胶体液和抗生素,麻醉药物依托咪酯除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静脉注射痛以及肌颤不良反应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报道,苯磺顺阿曲库铵几乎无组胺释放,较少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考虑患者可能为敏感体质,诱导前静注甲强龙80mg,麻醉诱导过程中静注依托咪酯间隔5min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推注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3min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考虑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可能性最大。

3.2.2 政府宣传不力

政府各部门对船舶行业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人们对该行业的认识不足。由于船舶行业发展迅速,人们在短期内对船舶制造的各个岗位了解不够,认为造船就是电焊,还认为是在野外的又苦又累又脏的岗位,技术含量并不高,任何人都能做。他们忽略了船舶制造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科技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船舶主管部门、船舶行业协会以及船舶企业自身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船舶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较少,职业学校开设船舶制造专业也较少,培养人才数量不足,这都影响了对船舶产业的宣传力度,从而导致很多人自发的错误的认识船舶制造业,不愿意加入该行业。这就使得船舶制造业失去很多技能人才,最终形成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3.3 企业因素

3.3.1 企业缺乏对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训

企业培训是对员工的素质与潜能的开发,它不仅能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但是,造船企业往往注重于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另外,由于员工流动相对频繁,有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培养技能人才,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的热情。还有些企业看重眼前利益,只关注企业短期用人需要,而不注重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更多倾向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从其他地区、单位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3.3.2 企业缺乏合理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比例失调,即初级技能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数量悬殊,以及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多数初级技能人才技能水平低,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等问题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船企业没有充分形成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来,技能人才就没有晋级加薪的机会,人才之间也不存在竞争,初级技能人才也失去努力提高自己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动力,工作积极性也降低。长期如此,初级技能人才越来越多,都停留在当初的水平,而高级技能人才数却不变,最终导致整个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3.4 高校因素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很多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达不到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与高校教育的缺陷有着很大的关系。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用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但很多学校在这一块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学校自身实训基地设施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与造船企业合作。实训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生获得岗位技能的基本途径,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支撑。学校在实训方面不能做到很好,就影响了技能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造船企业的工作,从而影响了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

3.5 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仕唯学、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的官本位思想,这从侧面说明一种现象:脑力劳动者不仅工作轻松,所处环境优越,还处在高高在上的管理地位;而体力劳动者则不仅工作量大,所处环境恶劣,还显得身份卑微。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播,对于现代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如今社会已经逐渐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开始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在企业里,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待遇还是有所差异。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家长不愿意小孩将来从事技能性工作,怕小孩吃苦,所以从小就教育小孩好好学习,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最终往管理方向发展。年轻人自身在选择专业上尽量避免技能性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也全力避开技能岗位,这就出现了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困难、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场面。职业技术学校招不到学生,就无法为相关企业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从而影响到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数量。

4 对策建议

4.1 造船企业要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造船企业加强培训,从本企业专业技能水平高的优秀人才中挑选职业技能教师,实施名师带徒措施,或者从职业培训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技能人才进行培训。造船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技能人才进行科学的、动态的考评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技能人才进行激励,激发技能人才之间的竞争,使技能人才对工作更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船企业可以构建技能大赛平台,激励现有的技能人才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4.2 高校要明确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一直担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应该根据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缺口较大,高职院校就要针对其实际情况加大培养力度,积极与造船企业合作,紧密结合造船企业技术发展和先进生产设备的最新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方案中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课程的设置等。另外,还需要充分运用造船企业在技术、设备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4.3 政府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

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充分保障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了转变人们传统观念,政府要全面宣传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作用和重要贡献,提高其社会地位。政府还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投资体制,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保证充足的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经费。

4.4 积极发挥社会文化的正能量

社会首先要做好对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舆论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发展职业培训机构,一方面扩大规模,增加权威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为船舶制造业培养充足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为船舶制造业培养职业能力较强的技能人才。最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协助、协调、协作和协商,理清各方关系,加强学校与会员企业之间的广泛交流和深度合作,不断向学校提供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协助学校为造船企业进行“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 姚晓云.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现状及其培养和发展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0-81.

[2] 华灵燕.我国劳动就业中高技能人才现状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23-125.

[3] 李海州,翁卡娜.舟山市船舶工业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56-159.

[4] 袁红,张丽琍.中国高技能人才供需情况及成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6):70-72.

猜你喜欢
造船高技能船舶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2021年4期)2021-09-07 17:32:22
船舶!请加速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09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造船技术(2016年6期)2017-01-13 01:02:37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8:47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焊接(2016年6期)2016-02-27 13:04:58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