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军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1)
近年来,为提高复杂生产管理的效率,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在国外理论界和实业界得到充分研究、应用发展,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通过积极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了企业利润的可持续增长。在我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在船厂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在尝试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协同意识和有效的策略,管理效率遭遇瓶颈。因此,总结推广船厂供应链协同管理经验,充分挖掘管理效益,对缩短我国船舶企业与世界先进船舶企业在物资集配过程中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效益的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供应链协同就是指组成供应链的各节点单位为了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2]。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节点单位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
供应链协同技术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策略、产品设计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生产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等。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是信息技术[3],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和信息协同。
船厂生产过程是个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复杂大系统,其中,物资、物料供应链是小系统,与生产系统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主要体现在物料物资的流动需伴随生产节拍进行,供应链上各相关单位与生产节拍的协同性直接影响生产节奏和效率,协同的基础即是各类信息,特别是物料信息、生产信息等,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物资协同管理,是探索供应链协同管理在船厂物资集配管理的应用关键。
传统物资集配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物资集配是由供应商、自制舾装件及自制结构件等部门分别配送到同一工作地点的模式。
传统物资集配流程中,物资集配及物料信息进行手工收集处理,物资供应不及时,集配困难,库存量大;物料堆放不规则、无序,配送效率低下,流通不畅,材料积压,堆放场地不足的现象时常出现。
首先,适应船厂整个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和信息的连续流动性、紧密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的要求,通过在图1所示的流程中加强信息化、跟踪管理以及协同管理等优化物资集配流程,组建集配中心,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将全厂物资、物料、设备均纳入统一管理,减少供应环节。其次,与质量信息的纵向集成,形成物资集配过程中的技术中心、物质供应协作单位、生产现场及集配中心合作管理。接着,在不拘泥于作业的优先级情况下,建立集配中心管理数字化平台,对集配管理信息细化、采集并实现信息集成。最后,将集配中心管理数字化平台与上、下游部门共享,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
根据供应链管理思想,对集配任务信息化,即实现从物资计划制订、采购、接收到发送过程的信息化,是应用供应链协同管理技术进行流程再造的第一步,主要包括3个方面:
3.1.1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供应链管理信息包括外购纳期、外协制作及本厂制作信息,根据采购合同提取供应商、物料、到货日期等信息。供应信息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信息结构图
供应链管理职能实施信息化的特点:
(1)供应链数据设置时间节点,不仅方便过程的跟踪管理,而且管理更精准。
(2)信息细化后,管理更精益。如对特别项目进行重新梳理分解,尤其是对一些采购数量比较大、使用时间跨度比较长的外购项目,根据生产计划的使用要求尽可能的分解到最小的采购单位,采购部门可以分批次、分时段到货。比较典型的有2种:一种是全船性物资,可以根据该物资的不同使用阶段、不同安装区域来设定其为最小采购单位,将一次采购量降低到最小。另一种是采购的多个物件需要合成一个物件的情况,或某个物件是另外物件的附属物,尤其是某些外购件(或外协件)需要由船厂提供零部件时,在纳期计划中备注说明该零部件的属性(包括到货时间、再发货时间、再发货地点等),并且在安排时间节点时一定要考虑给外购(外协)制作厂留有充分的制作时间。零部件一旦到厂,就要立刻发货给相关外协厂。
(3)管理成本降低。如采购部门在满足时间节点的前提下可以将众多同时段的小项目组合采购。
(4)当工期变动时,信息化后管理更柔性。不论是外购纳期计划还是外协制作计划,因从订货合同签订距货物到达公司之间还有很长的时间间隔(主要是加工制作时间和运输时间),为了保证生产物资的充足供应而不至于影响到生产,一般都是在单船还没有正式开工前至少提前2~3个月就已经完成订货工作了,所以当该船真正开工时,到货计划可能与实际需求已经有了部分“矛盾”。根据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并参考外购件生产厂家的制作周期,通过对原外购计划中的时间节点进行调整,采购部门通过调整的信息进行供应链更改沟通。
3.1.2 仓储管理信息化
库存管理和钢板堆放管理信息进入数据库系统,其中,仓储信息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物资仓储信息结构图
仓储管理实施信息化的特点:
(1)仓容仓貌整齐有序,仓库使用效率提升。为实施按索引找物料,实施大型货物落地堆放,小型货物则货架存放,货堆和货架以分类和规格的次序排列编号存放。大型物资按船号堆放,小而数量多的物资按类型放在搁架上。电气固定件原则上按托盘号堆放。
(2)库存盘点日常化,库存信息准确度提升。对仓库货位、零配件、设备等的仓储帐目纳入数据库,日常出入库数据、余料废料进行记录;物料定期盘点并更新库存帐务,达到帐物统一。
(3)库存减少,物流周转速度加快。仓储信息化后,数字化仓库和虚拟仓库落到实处,生产技术中心、采购中心协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存。
3.1.3 物资配送管理的信息化
船厂物料的调度通过托盘进行的。托盘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托盘信息入库。每个领料托盘的检索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同分段、同区域、同阶段、同专业、同领用部门等不同方式。软件导出的托盘清单明细包含托盘编号、托盘名称、分段名、区域、阶段、领用单位、领用时间等信息。二是托盘配送信息入库。按托盘编号、托盘名称为项目,设定各个托盘的计划入托时间、计划配送时间、实际入托时间、实际配送时间、配送处所等信息。集配中心在集配时要根据配送信息分拣入托,然后按规定日期再配送给相应的施工单位。
托盘管理信息化特点:
(1)促进船厂托盘编码规范化。托盘编码以首个分段上船台的时间为时间划分点,在分段上船台前所需的托盘表以分段为单位进行划分,该分段上船台前所使用的所有物资、构件都划分在托盘内;在分段上船台后所需的托盘表以安装区域及安装阶段为单位进行划分。
(2)托盘信息实时可查。通过管理网络查询虚拟托盘,上、下游部门可以实时跟踪物流信息,制订相应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率。
在前期建立的数据库及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技术和信息的兼容改造,并在船厂PDM系统上设定端口,联立集配管理数字化平台。集配中心负责对平台信息的日常维护,确保系统库存信息准确,如仓库收发记录每天进行更新。
集配中心信息化平台特点:
(1)系统信息能实时查询。船舶基础数据,如托盘表、各类定额表、订货清单等信息,所有的领料依据(定额、托盘表)等均能在系统中查询,为虚拟集配打下基础。
(2)集配中心管理不仅准确高效,而且更兼柔性化。比如,当有技术更改情况发生时,根据相应的修改单或增补单相对应下达(整套的技术协议除外)数据库修改单,集配中心修改系统的数据库,并同步更新系统数据库。对于托盘已经集配后修改或未涉及到托盘表数据库修改的修改单,按修改单去集配;对于托盘还未集配且已经将数据修改到数据库的修改单,则按新的托盘表进行集配。
(3)集配工作提前化,可以实现预入库与预集配(即入托),以便及时发现缺货情况。
通过构建的集配中心管理数字化平台,集配中心能准确无误地检索到物料信息、库存状态,提高物料配送效率以主托盘周转利用效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授权上、下游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形成集配中心、生产技术中心等物料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深度应用。
3.3.1 库存的协同管理
生产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与集配中心的协同管理,生产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清楚集配中心的仓储物资体系,使物流成本和库存水平降低。如生产设计部门不仅清楚库存情况,还能及时了解每单船上的消耗量、库存量、价格等数据,在设计自制件和采购件时,可以针对库存进行设计,减少库存,防止常用品库存断货,滞用品库存过多。而集配中心相当于将仓库的管理权交给了生产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相关部门对库存状态一目了然,双方无须就每件物品设计使用进行沟通,减少了无效时间。集配中心从无效时间中解脱出来,专司物料配送,缩短了物料从设计、保管、分拣到补充的业务流程时间。
3.3.2 企业标准化的推行
船厂由于零件种类、数目繁多,因而零件或板材的库存积压非常普遍,不仅不利于库存管理,而且仓储空间要求大,资金占用率高。同时,由于船厂零部件总量大,特别是舾装类通用件,因此推行适合工厂生产特点的标准化设计,并在零件技术信息中加注标准化,可以提高设计效率,控制库存,提高资金和物流的周转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物资成本。这一点船厂尚在尝试阶段,已取得初步成效。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瞄准国内行业的先进水平,首先对船厂流程进行大力改造,组建集配中心,以行业统一的物资编码为基础,充分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对集配中心物资供应管理推进电子化、信息化。然后对物资采购、物资仓储、物资配发与监控以及物资核算等流程再造,构建了物资供应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改造后的流程经实船试用,扭转了过去托盘摆放凌乱、信息不畅、生产零件欠送及晚送等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有效地减少了库存,加快了物资供应效率。
[1] 刘永胜.供应链协调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 Manthou V,Vlachopoulou M.Virtual-Chain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241-250.
[3] 王家盛,王玖河.我国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8,9(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