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帕米尔

2014-03-31 14:35王晓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其拉甫巡边拉齐

王晓

每年,都会有一支骑着牦牛的队伍,在帕米尔高原至喀喇昆仑山脉中巴边境的冰山雪岭中穿行一次。他们所走过的地方,有“死亡之谷”、“生命禁区”的可怖声名。

有时在梦里,塔吉克牧民巴亚克还能看见红其拉甫的沟沟壑壑。

“那时候一进沟就是一个多月,要检查28个界碑,来回三四百公里,有战士腿被砸断了,也有牦牛摔死的。”61岁的巴亚克眯起眼睛,点燃一根烟,轻笑道,“我这些年走的路,都够从北京走回新疆了。”

从1972年起,巴亚克随边防连的官兵在帕米尔高原至喀喇昆仑山脉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的冰山雪岭中巡逻了37年。那是一条条通向死亡的峡谷冰川,山鹰盘旋,似无通途。

2009年,由于患了心脏病,巴亚克不得不“退休”,儿子拉齐尼接了父亲的班,继续给巡逻的官兵们当向导。“以前是一个巴亚克,现在有100个巴亚克了。”拉齐尼操着不够流利的汉语,颇有些自豪。

护边世家

这个牧民世家护边的历史要追溯到巴亚克的父亲凯迪拜克。

1949年起,牧民凯迪拜克就游走在红其拉甫,给解放军当向导。中巴勘界时,牧民们找来300多头牦牛,把水泥驮上山,砌好界碑。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 %,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生物学家将其视为“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其为“永冻层”,西方人则叫它“死亡之谷”。

一首描写红其拉甫的歌谣描述其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皮袄,饭菜蒸不熟,氧气吃不饱”。

由于地势险要、海拔高,巡逻时不能乘车、骑马,只能将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作为交通工具。而因为当地牧民常年在红其拉甫放牧,对地形、气候更为熟悉,自然成了最好的“活地图”。

“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就知道父亲给解放军当向导。”巴亚克回忆。

1972年,20岁出头的巴亚克随父亲一起到吾甫浪沟当向导。三个多月后回来,家里的26只羊都被狼叼走了。年轻的巴亚克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给解放军当向导,在家老老实实地当牧民、种地不是挺好?父亲不同意,一个劲儿地把他往外赶。巴亚克记得,父亲告诉他,“国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巴亚克不得已接了父亲的班。“那时候的路比现在难走多了,我们带着馕、大米、咸菜进去,半路吃光了,就得打黄羊和野兔。晚上睡觉没有帐篷,直接盖着羊绒被子。”巴亚克回忆,有时一觉醒来,发现鞋和脚已经冻在了一起,只能用刀割开。

喀喇昆仑山深处,气候瞬息万变,此时晴空万里,彼时就会大雪纷飞。巡逻途中,更是要不时趟过河流,穿越乱石堆,塌方、滚石、泥石流亦会在不经意间“突袭”。1978年,巴亚克家的两头牦牛摔死在途中。父亲凯迪拜克听说后淡淡地说:“牦牛死了不要紧,人不死就好。”

三十多年下来,巴亚克家有12头牦牛死在巡逻途中。部队提出要给补偿,巴亚克拒绝了,“我也是部队的人嘛。”

1986年,巴亚克随部队出发前,正赶上父亲病重。他给父亲磕了三个头后就出发了。33天后,巴亚克回家,得知父亲已经去世25天。“我爸爸、妈妈、前妻去世时,我都没在旁边。”巴亚克掰着手指头数着,“我不走,他们非赶我走……”

1997年的巡逻,正赶上河谷里河水暴涨,人骑在牦牛背上,洪水能没过腰际。巴亚克像以往一样走在最前面,一个大浪砸过来,将他从牦牛背上重重打落,狠狠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回到连队后,到县医院一拍片,发现他的右肩开裂了7厘米。

现任某边防军分区人武部部长丁心同曾4次参与巡边。他记得,每次出发前,都要备足方便面、煮熟的鸡蛋和肉。进去的时候,把一部分食物埋在雪地里,回程途中再刨出来吃。有时埋得太浅,出没的狗熊会将雪扒开,把东西吃掉。

晚上睡觉时,大家烧起牛粪,围着躺成一圈,头朝外,每天晚上两个人轮流值班。几乎每晚都能听到狼嚎的声音,有时还会见到眼睛里闪着绿光的狼群。

还有一次,丁心同见到了《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大雕,“那雕就蹲在一块石头上,我拿望远镜一看,它的眼睛还滴溜滴溜转呢。”丁心同怕战士们被突袭,朝天开了一枪,大雕展翅飞开,翅膀遮住了半个天空。

“我当排长的时候,他(巴亚克)就陪着我们巡逻。”丁心同回忆,有一次,巴亚克在途中患重感冒,差点儿死掉。

战士们年年更迭,只有巴亚克还在执著地守护着这片高原。2005年,巴亚克被评为“双拥”模范,到北京接受胡锦涛的接见。此后,他先后九次进京。2009年,年老多病的巴亚克像自己父亲当年一样,把唯一的儿子拉齐尼推上“前线”。

寂静的哨所

还在新兵连时,义务兵姜雷就听说过红其拉甫。他在教科书上,多次看到红其拉甫边防连,连队里有时也会放一首写红其拉甫的歌。该连队组建于1949年,是全军口岸海拔最高、边境巡逻线最长、惟一因道路险峻而骑牦牛巡逻的边防连队,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称号。

“当时觉得,能分到这儿挺光荣的。”坐上绿皮车时,姜雷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红其拉甫,而这里远比他想象中荒凉得多。

目力所及,除却雪山,还是雪山。“我刚来的时候也不愿意在这儿待。”连长张国亮是甘肃人。他坦言,首先是海拔太高,身体很难适应。其次,这里的世界似乎和外界脱节了。“我是2008年来的,当时还没有军网,只能从电视上了解外面的世界,连报纸都是一个礼拜之后才能送上来。对年轻人来说,这是很痛苦的。”

近两年,连队条件改善了不少。为丰富战士们的生活,营房一楼还摆上了台球桌。即便如此,这里的世界还是太寂静了。晚饭过后,台球发出的碰撞声会发出回声。入夜后,大片的雪花落在地上,听得到细碎的声响,甚至连苍蝇的嗡嗡声在这里都显得格外张狂。

“苍蝇都是跟着大巴车上来的,”张国亮笑着解释,“我们这地方连苍蝇都飞不上来。”endprint

士官晁生武2007年3月到了红其拉甫边防连,此后有5年时间,他从没回过家。“刚开始也会想家。”晁生武记得,以前还得排队打公用电话的时候,他曾经抱着话筒愣是哭了一个小时,后面等着的战友气得直骂。“后来领导找我谈过几次话,自己也想通了。在这种地方,枯燥是必须的。条件都这么恶劣了,心态更得好些。”

2012年初,晁生武回到青海老家时,发现父母老了,弟弟成熟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自己甚至都害怕过马路了。让晁生武欣慰的是,女朋友还一直等着他。

“太不容易了,”连长张国亮感叹,“我们这地方的战士,很多人的女朋友谈着谈着就分手了,常年见不到面。”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兵铺开信纸,想要给远方的恋人写信,憋了半天,提笔只写了一句话:“我渴望见到一个陌生的人,见到一块陌生的石头,见到一株陌生的绿草……”

“待在这里需要一种精神,不然的话确实待不住。”张国亮说。

界 碑

“每年一次骑牦牛巡逻的机会是要争取的。”姜雷透露,“这种事谁都想去,心理和身体素质过关了才能进去。”2012年8月31日的巡逻,姜雷幸运入选。

“以前我们走的时候,要写申请,出发前还要咬破手指,按手印。”丁心同回忆,由于路途凶险,凡是参与巡边的战士回来就能立个三等功。路程缩短后,巡边变得容易了不 少。

据巴亚克回忆,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巡逻路线缩短了。这些年,更是只用4天就可以走个往返,共96公里。

“一般第一天进去的路还好走,”2011年,张国亮第一次骑牦牛巡逻,“到了第二天,得穿过一个乱石堆,还有一些塌方路段,很危险。从第二天中午开始,每一段路,坡度都在上升,最陡的地方得有七八十度。”

2011年9月26日,走过乱石滩后,张国亮在小红本上记下:“刚才我走的这一段路似乎走了很久,感觉有几年的时间。刚才是我31年来走过最让人心惊肉跳最险的一段路。感谢牦牛,如果没有它,我不知道该如何过。乱石滩啊,你真厉害。”

乱石滩,几乎是所有参与过巡边的战士们最心悸的一段路,丁心同记得,这一带的石头薄如碎片,随着坡度不断下滑。“我们行进的速度必须超过石头下滑的速度,不然就走不过去。下面是万丈深渊,听得见轰轰的水声。”行至此处,连久经沙场的牦牛们也心惊胆颤起来,或举足不前,或直接向悬崖冲去,有的干脆乱了阵脚不知去向。

向导的作用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是牧民,我们比他们更懂牦牛的习性。”接了班的拉齐尼从2008年开始随部队巡边。“赶紧下牦牛,原地不动!”每行至此处,拉齐尼就会一边大喊,一边熟练地甩着缰绳。当护边员后,他一直牢记着祖父和父亲的话:“牦牛死不要紧,人不死就行。”

穿过乱石滩和一条满是落石的峡谷,便是吾甫浪河与巴基斯坦境内的阿甫甫河交汇处,中巴9号界碑就矗立在河岸边的山峰上。“每到这时,大家就特别兴奋,”拉齐尼笑得有些扭捏,“今年到界碑的时候我一口气喝了一瓶白酒,喝高了,头疼。”

在界碑前放鞭炮、喝酒、和国旗照相、往旁边的石头上写名字,是几十年来边防战士们的传统。每一次巡逻,战士们还会带着红色油漆,把界碑上的“中国”字样重新描一遍。“在我们眼里那不是单纯的界碑,它就像是我们的战友,常年替我们把守在那个地方,”姜雷说,“我们去看它,就像是去探望我们的战友,特别亲切,也特别兴奋。”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 《看天下》 2012年第2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其拉甫巡边拉齐
踏云巡边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十)
拉齐尼?巴依卡:帕米尔的雄鹰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I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九)
拉齐尼·巴依卡: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宋代巡边述略
60岁的他 已为国巡边55年
红其拉甫前哨班退伍兵向界碑告别
红其拉甫
中巴边境的哨卡
——红其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