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巡边述略

2021-01-12 14:23
关键词:边防官员

权 亚 茹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巡边即对边境地区的巡查管理。“巡边”活动最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时期巡边活动继续发展,并逐渐由统治者巡边转向特定官员巡边。此时巡边活动主要在蕃汉边界进行,至宋朝,其周边先后建立起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主政权,巡边的目标也由蕃汉边界转为国界。宋初巡边是为保护边境安宁,宋仁宗时巡边开始为战争服务,成为宋代战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目前,学界对宋代巡边未进行专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①。通过对巡边的类型与目的、巡边官员的选任及借巡边之名而进行的军事活动等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了解宋代巡边活动基本情况。

一、宋代巡边的类型

宋朝立国后始终处于群敌环绕的境地,为免受异族政权侵扰,宋廷高度重视边防安全,不时派遣官员巡边。宋代巡边活动主体不同,类型多样,包括沿边地区官员巡边、中央特派官员巡边以及巡检巡边。

(一)沿边地区官员巡边

宋代沿边地区地方官除负责日常政务外,也担任巡边之责。大中祥符八年(1015)诏:“秦州今后蕃部公事,并总管、钤辖臣僚共议行遣。如知州巡边有便宜事,即一面从宜施行,关报总管、钤辖司。”[1]9191秦州蕃户众多,为维护地方安宁,知州常巡察边郡。

宋神宗时期,宋朝与西夏战事又起,苗绥以泾原总管一职巡边,“尝夜雪临边,顾有马迹,使逐得之,乃夏之逻人当四更者。夏人逐更而巡,中国之备不及也。以渠自巡其境,乃舍之”[2]。苗绥在夜晚巡视边境时发现西夏人踪迹,较好地实现了边境巡察的目的。

宋哲宗时期,沅州知州吴天常“习知蛮情,其治沅务安静,严守备,抚溪獠。久之,奏请出巡边防,军行,有告帐下谋变者,公独保其不然,罪告者,卒如公言”[3]。吴天常由于对边防事务较为熟悉,巡边时能很好地洞察情况,维持了边疆和平稳定。

宋徽宗时期,西夏兵入侵,定州路驻泊都监张守约奉命巡边,“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不解鞍,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疆弩殪其酋,敌遂退”[4]11072-11073。可见,张守约在西夏人入侵之际积极防守并击退敌军。

乾道七年(1171),宋孝宗“诏嘉州峨眉、犍为两县各置主簿一员。先以成都路诸司言:‘两县近边,地里阔远,止有文臣知县一员,武臣县尉兼主簿,缓急边界有警,尉出巡边,如出纳官物、销注簿书之类,并无佐官协力’故也”[1]4363。成都地区峨眉县和犍县辖地广阔,但官员较少,县尉不仅要负责巡边,还承担其他工作。因此,朝廷下令增加官员数量。

(二)中央特派官员的巡边

宋朝在边境发生战事时,还时常派遣中央官员巡边。庆历元年(1041),朝廷诏令夏竦领兵巡边,探察敌情,“诏陕西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判永兴军夏竦候陈执中至,领兵出巡边”[5]3122。庆历二年(1042),宋夏议和之际,明镐为防备贼众来袭而进行巡边,并选拔安边之人,“河东都转运使、户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明镐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兼河东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镐大巡边以备贼。时边任多纨绔子弟,镐忧其误军事,曰:‘此可尽斥邪!待奏则晚矣。’乃取尤不职者杖之,疲软子弟皆自解去,更奏择习事者守堡寨”[5]3279。明镐不仅积极巡察边情,还选拔善战之人守卫边寨,较好履行了边防官员职责。

靖康元年(1126),金人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种师道在当时为诸道兵马统帅,宋钦宗对其寄予厚望。是年八月,“命种师道以宣抚使巡边”[4]430。南宋绍兴年间,金军南下,欲尽取宋境,边防情势危急,因此“诏江东宣抚使刘光世遣兵巡边”[6]1122。种师道和刘光世同为宣抚使巡边,宣抚使作为临时差使,在北宋时负责安内攘外,事毕即还阙罢职,南宋时则为前线大军主帅,统兵作战,为朝廷捍御边防。宋廷以此职任委派两人巡边,表明了其对边防安全的重视。

(三)巡检官的巡边

宋朝初年,为解决边境危机和阶级矛盾,宋在边境地区增设了大批巡检,这些巡检负责巡察边境和抗击敌军。

端拱年间,威虏军粮食缺乏,宋廷派遣李继隆护送大量粮草前去支援,以保粮食供应。辽军探知消息后带领数万士兵准备拦截粮草,“时尹继伦为沿边都巡检,领所部数千巡徼边野,忽当虏锋,虏蔑视而不顾,劲欲前掠。继伦谓麾下曰:‘虏气鋭于进,吾当卷甲衔枚,掩其后以击之。蛇贪前行,必忘其尾,岂虞我之至耶?’”[7]尹继伦率领部队跟在辽军身后,待其将离去之时与之交战,大获全胜。

端拱二年(989),郭载“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并担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负责维护秦州地区治安,时“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4]9397。因郭载解决了秦州巡边者侵扰蕃民的事务,遂升任西上閤门使。

庆历五年(1045),“诏保州、广信安肃军巡检、都监,仍旧每月轮一员出巡边”[5]3770。沿边地区巡检担负着巡察边境的任务,且有相应的制度规定。

宋代巡边类型多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但在不同时期巡边的具体任务也不同。

二、宋代巡边的目的

总体而言,宋代巡边的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安定地方秩序和抵御外敌侵略。

(一)安定地方秩序

宋朝初年,巡边是为安定地方秩序,保护地方安宁。宋太祖受禅之初,诸事未定,为防止边境发生动乱,他专门派遣将领前去镇抚,“慕容延钊时握重兵屯真定……延钊与韩令坤率所部兵巡边,一方以安”[8]156。慕容延钊与韩令坤率兵巡边,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宋初的和平局面作出了贡献。大中祥符八年(1015),“秦州遣兵深入戎境,创建寨栅,而州之亡命卒有为乡导以侵略边户者,钤辖岑保正上言,欲与知州同巡边,王钦若议从其请”[5]1915。因秦州边户被亡命之徒侵扰,钤辖请求与知州一起巡边,以驱除贼寇,保护边民的安全。

巡边对安定沿边地区秩序和保护边境属户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仁宗朝起,巡边的内容和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巡边由原来边防安全体系的一部分转变成为战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在宋朝对外战争中发挥探查敌情和对外作战等作用。

(二)抵御外敌侵略

巡边可探察敌情,助力朝廷及时处理边境事务。庆历三年(1043),宋朝与西夏尚在商议和议事宜,西夏遣使入朝,知谏院蔡襄言:“望于西人未行之间,早遣巡边,无使后时以失大计。”[5]3421为防止西夏人假意求和,蔡襄上言请求在西夏使臣返回之前派遣朝臣前去边境巡察情况,以确定对敌之策。庆历五年(1045)正月,宋夏和议订立。庆历六年(1046),宋廷派遣夏竦前去沿边地区划定边界。“判并州夏竦请亲领兵巡边,经置西北事宜”[5]3818,其后又派遣内侍押班石全斌为并代钤辖,跟随夏竦巡边。

巡边也有缉捕盗贼和炫耀军事实力的作用。宋神宗时期,王彦履巡边至礼万谷,捕捉盗贼。王彦履“尤能察盗贼。初辟鄜延为机宜,从帅吕公巡边至礼万谷,遇盗未得。公言盗可捕,状使人如公言捕之,盗果得”[9]。由此可见,捉拿盗贼也是巡边活动的任务。巡边有时还有炫耀军事实力的意味。自崇宁三年(1104)开始,童贯和王厚在拓边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他们先是率兵攻取青唐,后又开拓疆境,时“王厚过湟州,沿兰州、大河并夏国东南境上耀兵巡边,归于熙州”[10]。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王厚行军至西夏国边境,在此处耀兵巡边,以威慑西夏人。

巡边有交战之意,并且也会以战争方式出现。宣和四年(1122),辽朝败亡形势明显,宋朝派童贯率兵巡边,企图胁迫耶律淳将燕地归宋。此事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为:“朝廷昨以耶律淳擅立,遣兵巡边,骑卒相侵,互有胜负。”[11]1539此时宋军对边境的巡视实则是与辽军交战,但宋军此次进兵燕京遭到辽朝大将耶律大石阻击,宋军行至边界白沟时即已败退。

巡边也是获得功劳的重要途径。南宋咸淳年间,忽必烈听从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攻打襄阳,襄阳情势危急,贾似道多次上书求巡边:“贾似道奏乞巡边,上不许,赐手诏曰:‘朕倚师相如左右手,岂可轻去……且士大夫布满中外,诗书谋帅,若縠也可,师相一指顾间是矣,何必远役耶!勿复重陈,以副朕怀’。”[12]341贾似道请求巡边固然有想解襄阳之围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妄图以巡边来获取边功,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

宋代巡边内容和性质在宋仁宗时期的转变是其适应宋朝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仁宗朝以前,宋朝在地方的治安机构设置较为完备,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秩序;国内农民起义次数较少,且都未在边境地区;宋朝与周边蕃部也较少发生战争。因边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具有临时性质的巡边活动也逐渐从边防安全体系中退出。从仁宗朝开始,因宋夏战争爆发,巡边活动开始发挥探知敌情及对敌作战的作用,并在其后的宋金战争中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巡边活动转而为战争服务。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多以防御为主,在朝堂上保守势力占上风且边防情况不危急时,实行消极的防御政策;在保守势力较弱且边防危急之时,则以实行积极的防御政策为主,巡边活动也逐渐成为宋代战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三、宋代巡边官员的任命

由于巡边官员在巡边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受到宋政府高度重视。

(一)巡边官员的选任

宋代巡边官员的选任有条理可依,都由朝中德高望重的文臣担任,他们曾任或正在担任宰执,并且擅长筹划沿边军事。

康定元年(1040),三川口之战爆发,宋军伤亡惨重。后宋朝调整战略部署,派遣官员到陕西经略边事。当时郑戬权任三司使,后又“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改副使。是时陕西用兵,戬请巡边,以图破羌之”[8]438,郑戬以同知枢密院事之职巡边陕西,以观察敌情,找到破敌的对策。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自陕西召回范仲淹,授他枢密副使之职,准备任用他改革政治制度。范仲淹在给其三哥的家书中写道:“蒙恩改参大政,寻面陈利害,已得旨依让,且在西府。相次必岀巡边,不知甚日入京相见。”[13]范仲淹担任枢密副使之后,仍然负有巡边的任务。

靖康元年(1126),金朝接连攻陷宋朝多地,形势危急,“种师道除河北巡边使,未行。再命河东宣抚使,以疾召还京师”[11]423。宋代虽派遣使臣巡边,但未设巡边使一职。因此,此职实为一临时官职,后因种师道并未前往河北路巡边,此职亦废。其后,宋廷任命李纲担任河北路与河东路宣抚使,但李纲不久就因战败被降罪,太原地区也相继失陷,于是“复遣公以枢臣巡边”,负责河北河东路的战争事宜[12]449。宋廷在边防地区战事危急之际选用宰辅重臣巡边,观察敌情,指挥战事,显示了宋朝对边防情况的重视程度,这在确保领土安全的同时,也起到了安抚边防民户人心的作用。

宋高宗时期,岳飞也以宣抚使之职巡边。岳飞因平定杨么之乱被授予“检校少保”之职,后又升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绍兴六年(1136),岳飞受命进行第二次北伐,但因目疾复发不能赴任,于是湖北和京西路宣抚使司参谋官薛弼等上言:“契勘宣抚岳少保于九月二十八日巡边回到鄂州军前,缘为眼疾昏暗,未能治事”[14],请求代岳飞暂时处理宣抚司的事务。

宋孝宗时期,张浚也曾以“右相”身份巡边。隆兴元年(1163),张浚被封为魏国公,后升任右相兼枢密使。“时魏公开督府于丹阳,盖以右相出使巡边回也。”[15]南宋末年,宋蒙约定联合攻打金朝,蒙古许诺将金朝所占据的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但金朝灭亡后,蒙古并未履行约定。宋理宗采纳部分官员意见,出兵收复河南地区,并派遣官员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诏范为龙图阁学士、依旧京西湖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襄阳府、节制两淮巡边军马”[6]2692。但宋朝此举却招致蒙古不满,宋蒙战争开始。

(二)对巡边官员的管理

宋朝对巡边官员的管理也较为严格,包括监督和奖惩两方面。

宋朝对镇守边疆的官员常给予丰厚的赏赐,但有的边镇将领以犒劳士兵的名义屡次向朝廷奏请索要巨额钱物。宣和七年(1125),尚书省上奏请求限制赏赐的数额,得到了宋徽宗的允许,“因巡边、出界、进筑、守城、师还犒设将士帅臣,不得过都统制及统制官之数”[1]3129,对赏赐数额作了明确规定。宋朝对于巡边士兵也有专门的赏赐,宋真宗时,就曾下诏赏赐巡边官兵,“给河东巡边将士韦裘、毡袜”[5]1891,显示了朝廷对巡边士兵的关怀。

巡边官员在边境地区进行巡察有助于探知敌情,维护边境的和平稳定。但巡边官员也存在诸多问题,对巡边活动造成一定危害。太平兴国三年(978),戎人多有寇边行为,宋廷对此加强防范。但在巡边过程中有官员玩忽职守,“赵州刺史韦韬为右千牛卫将军,坐巡边不谨也”[5]421。韦韬在巡边时玩忽职守,因此被降罪。宋仁宗时期,夏竦任巡边使臣时态度散漫,毫无建树,且差点导致军中生事,谏官和御史纷纷上书弹劾:“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敇使临督,始陈十策。尝出巡边,置侍婢中军帐下,几致军变。”[4]9575针对夏竦的失职行为,谏官和御史对其进行弹劾,以求整肃军纪,维护边疆安全。

宋英宗治平年间,司马光奏言陕西都转运使陈述古在巡边时不察敌情,妄奏边防情状,请治其罪:“窃闻陕西都转运使陈述古昨因巡边,妄奏朝廷,称边鄙宁静,不足为虑。后因权泾原路经略司事,闻副总管刘几称西人点集,将谋入寇,请出兵防守,托述古恐与前奏相违,因此怒几,奏称不协军情,张皇生事,擅移几知凤翔府。”[5]4948其后,西夏军队果然大举攻宋,宋损失大量弓箭手及蕃户。还有的巡边官不遵守规制,擅自支配财物。元祐三年(1088),边防官成卓因随便支出巡边钱物被治罪:“成卓因巡边检隘,擅支物帛与外界首领,有违条制,昨据经略司觉察奏劾,为其生事,已行贬窜。”[5]10041成卓擅自支出边防财物给外界首领,可能会导致边疆蕃部不宁,扰乱沿边秩序,因此被治罪。

宋代担任巡边官的官员几乎皆为职位较高的文臣,且大多知晓边情,这对于宋代边防的经略大有裨益。宋政府对巡边官员的监督和奖惩,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边防官员的行为。宋代官员的巡边在维护边防安全的同时,也给予边疆地区民众和防守士兵以精神安慰。

四、特殊的“巡边”

宋代边防形势严峻,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受到邻国的严密监视,任何行动都可能引发两国外交政策的改变。宋朝在边境地区的活动一般都比较谨慎,常以巡边为托词,进行一些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

宋太祖继位之初,为打击藩镇割据势力而进行了诸多努力。当时定州的义武节度使和同平章事孙行友与狼山妖尼相互勾结意图反叛,宋太祖“遣閤门副使武怀节驰骑会镇、赵之兵,伪称巡边,直入定州”,在御史李维岳的协助下成功捉拿孙行友”[5]52。宋太祖派遣武怀节进军定州,假借巡边之名降服叛党,最终取得成功。

康定元年(1040)秋,继三川口之战后,李元昊又发动攻宋战争。环庆都部署任福率众抵抗,“贼时盛兵宼保安及镇戎军,福等自庆州东路华池、凤川镇声言巡边,召都巡检任政、华池寨主胡永锡、凤川监押刘世卿、淮安镇都监刘政、监押张立同议入界,以牵制贼兵”。在战局危急之时,任福等声言巡边,后在天明之际大破西夏军,斩首400人,生获70余人,获得胜利[5]3044。熙宁七年(1074),契丹侵犯横都谷,不久又侵据大黄平,但宋并未坚决抵抗。因此,河东路刘忱等上言:“北人常以姑息期我,一旦见形如此,彼必动心,与之会议,庶有可合。欲乞朝廷暂令郭逵以巡边为名,权驻代州,协力应副疆事。”[5]6292刘忱等以宋与契丹两方形势为依据,欲以巡边为名解决两国关系问题。

宋朝以巡边为名进行的活动为各种军事行动提供了合理借口,保护了边境安全,稳定了外部关系。但在巡边名目下所进行的活动并非都是有益的。宋太宗时期,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李飞雄顽劣狡诈,经常流窜于京师等地,与无赖少年一同作恶。李飞雄的岳父张季英时任凤翔盩厔尉,李飞雄偷乘季英马匹,伪装为使者,“矫称制以巡边为名,掠巡驿殿直姚承遂,至陇州掠监军供奉官王守定,至吴山县掠县尉卢赞,皆令从行。时秦州内属戎人为寇,都巡检使周承瑨与田仁朗、刘文裕、王侁、梁崇赞、韦韬、马知节等皆受诏屯兵清水县。于四月庚辰,飞雄至清水,矫制尽缚之”[5]429-431。田仁朗等人当时奉命镇抚秦州为寇作乱的戎人,而李飞雄擅自捉拿这些官员很可能导致秦州戎人再次作乱,严重危害了地方安全。但随后李飞雄被刘文裕识破,受到严惩。

嘉祐二年(1057),崇仪使、并代钤辖和管勾麟府军马郭恩受命前往宋夏边界探查敌情,欲于屈野河西数十里内增置堡垒,以杜绝西夏人对河西之地的侵占,“恩及戡、道元等以巡边为名,往按视之”[5]4478。郭恩和黄道元遂以巡边为名至夏朝边境,黄道元因欲取边功,故在得知前方有敌军的情况下仍与郭恩带兵前行,后被西夏人击败,郭恩战死,黄道元和刘庆被生擒,死伤数百名将士。

宋代以“巡边”为名进行的一些活动并不在常规巡边之列,它只是借助“巡边”这一名号为背后的军事行动作掩护,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但部分假借巡边之名的活动也对社会秩序和边防安全造成了危害。

巡边是宋初为保障边防安全实行的一种政策,至宋仁宗时期,其转变成宋代战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巡边发展至宋代,许多方面已较为完善。虽巡边类型多样,但都为保障国家安全服务,发挥着探知敌情和对敌作战的作用。多选用重臣担任巡边官,显示了宋朝对边防安全的重视。同时,统治者也利用朝廷重臣震慑和监视沿边官员,使其虽远在边疆也要感念天子威严。宋朝以巡边为名进行的各种活动巧妙地掩饰了一些军事行动,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巡边活动在宋代的发展完善为现代边防守卫提供了重要借鉴。

注 释:

① 苗书梅对沿边巡检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巡检使臣在边境战争中的作用,但对其功能的介绍尚不完备(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三期);萧忠文简略提及了边防型巡检的设置(萧忠文《论宋代“巡检司”设置的作用与意义》,《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一期)。胡旭宁详细论述了边疆地区的巡检,介绍了边疆巡检的设置和职能,但对其具体类型的描述较为宽泛(胡旭宁《宋代巡检制度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边防官员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西夏边防的基层军事建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女“股神”与官员的崩盘
官员晒书榜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