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之美

2014-03-31 10:56李琦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公共艺术社会功能

李琦

摘 要:公共艺术是与城市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进步。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的时间不长,却由于其多样的设计形式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以达到既定的艺术和教育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社会影响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得到肯定。它的实现过程潜移默化又不容忽视,甚至可以弥补政策和手段所不能及之处。文章通过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实例对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予以概述。

关键词:公共艺术 城市规划 心理需求 社会功能

公共艺术脱胎于城市与艺术不断的磨合和交融,城市为骨,艺术为血,艺术不再是为了锦上添花的外衣,而有其社会功能为支撑,在形式和精神层面达到了和谐与统一。许多人的误解是:城市中任何纯视觉化的装饰物都可以被认定为公共艺术。但是当代的公共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建筑、雕塑、壁画等纯艺术方面,还包含了具有公众性和参与性的所有公共空间的艺术活动。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

要了解一个概念,我们就要究其本源。在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罗斯福总统最先提出由政府组建“公共设施的艺术项目”机构,让艺术家参与国家建设,旨在创造更多的建设项目拉动就业。这项由WPA(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主持的联邦艺术法案,可以看做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雏形。1959年,费城首先批准了将建筑费用的1%用于艺术建设,这是第一个肯定了公共艺术法律地位的文件,我们通常称这条法令为百分比条例。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城市市政建设和社区环境改造等公共议题的出现以及市民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而出现的,它体现了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等参与讨论的公共性和自由性。所以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也是它与其他艺术设计的本质区别。

二、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视觉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与之相对的审美功能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公共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天生就带有审美的功能。同时它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共艺术的创作基地是无限大的空间,对任意空间美化,可以实现其自身功能。在审美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自身情绪得到升华,这是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对公众进行审美刺激的艺术设计,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堆砌和修饰,也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建筑装饰,而是按照既定的审美思路和审美观点对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成具有审美导向和审美教化作用的公共艺术形式。除此之外,公共艺术旨在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因此在设计时要时刻记住设计的主体对象,这也是由公众的心理需求决定的。公共艺术必须是大众可以接受、理解、欣赏的,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不论其形式内涵都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行为习性。只有让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的生活中,其审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任何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都是在使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体现出来的。当然,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期待与心理需求,必然会成为公共艺术职能扩展和提升的潜在动力。

(二)公共艺术对居住空间的改良

公共艺术不仅可以对外部空间装饰改造,更重要的是对空间进行重组、分隔和再规划。公共环境只有依托公共环境才能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其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公共艺术在材质和表现形式上基本没有局限性,适合设计师发挥。不同材质的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如金属给人以牢固、坚硬、稳定之感;陶瓷给人以温和、质朴、亲切之意;而纺织材料会让人觉得柔、温馨。公共艺术中对材料的充分合理的利用,不仅体现了公共艺术对公共空间的改良优势,还可以促进物质化的社会更具人文气息。

(三)公共艺术对民众的教化功能

公共艺术以公共环境为依托,社会是其发挥作用的场地,而公共艺术对社会的推动又反作用于社会,其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和影响力超出了传统意义中对艺术设计的理解。

将公共艺术的教化功能作用于弱势阶层,叶蕾蕾女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她曾经在世界上许多需要帮助的国度工作过,例如卢旺达、厄瓜多尔、海地、加纳、叙利亚等。她还建立了一个名为“赤足艺人”的公益组织,旨在用艺术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她还是著名的“怡乐村”的创始人:通过对费城200多个废弃街区的艺术改造,使该地区重新获得生机。从她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所具有的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整个社会面貌的力量。

2010年海地地震后,苏蕾是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边缘的最大的贫民区。这个地区是海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大规模的失业、文盲、没用公共服务、卫生条件差、猖獗的犯罪和暴力。地震后的日子,这里的居民更是继续忍受着数不清的困难和痛苦。2010年11月下旬,叶蕾蕾女士前往海地,加入约翰娜和汤姆的五人代表团,在儿童和残疾人社区成员生活的帐篷工作。社区的帐篷是由许多灰色的混凝土块组成,从远处看成为白色的一片。叶蕾蕾通过让他们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点缀,增加了整个社区的活力(图1)。在苏蕾,这个最贫瘠的地区,叶蕾蕾将人民团结起来去创造他们的居住区,由此激励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希望。正如她想体现的那样“从环境到心灵的转换工程”。

公共艺术产生于社会,也同样回报于社会,它通过自己独特的实现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意识导向、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在考虑公共艺术的具体形式时,要始终恪守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平时的生活离不开公众环境,而公众环境的特殊性对个体的审美意象可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结底是受到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力关系所制约的。”在各种要素共同影响的社会环境下,积极的公共环境,可以促使公民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心理。

三、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及改进

我国的公共艺术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标志是出现许多以革命英雄为题材的雕塑,严格的说,它们的出现是政治发展的需要,真正从民众考虑的角度很少。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沉浸在艺术个性和纯艺术的创作之中,忽略了作为受体的群众的感受,从根本上违背了公共艺术的基本属性。直到90年代,才开始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这仅限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其总体的设计水平、取材和立意都差强人意,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针对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缓慢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一,效仿国外的百分比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需要调动多方面资源予以配合,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保护,在实际实施中将面临许多困难,这一点在许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均有凸显。百分比政策虽产生于国外,但是其效果有目共睹,我们可以参考其制定规范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用于我国的“百分比政策”。

第二,尊重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充分调动设计师的设计热情。

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诸多干预下孵化出的设计作品往往是“畸形”的。它们一味的迎合少数派阶层的理念,不能照顾到普罗大众观赏者的心理感受。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只是单纯的摆在那里,长此以往,也只是废弃而已。所以,给设计师更多的空间,才能设计出有灵魂的作品。

公共艺术是一门新颖的设计艺术门类,它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有目共睹。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公共艺术必将受到大家更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在此领域发展较为缓慢,但是许多专业性院校已经设置相关公共艺术专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公共艺术将会得到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敏.美国公共艺术[M].台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

2 殷双喜.公共性与公共艺术[M].香港:香港新源美术出版社,2004.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公共艺术社会功能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