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园区生态优势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长,但依然面临产业关联融合度偏低、循环利用网络有待健全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设立出一套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管理四个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实施绿化提升与生态化改造、提升园区循环利用能力、创新园区环境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快生态园区建设。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0;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79-07
[作者简介]季凯文(1984—),男,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经济模式下江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12YJ10)、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效应及提升路径——兼论政府补贴政策的有效性”(YC2013-B048)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江西在全国先行一步,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江西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促进低碳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特征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
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园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两代园区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代园区则是生态工业园区,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①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之后加速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工作。2003年,国家首次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并在同年出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对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进行了规范。2005年出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再一次强化了2003年发布的管理和规定。2006年针对行业性生态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园区提出了具体的验收基本条件和指标。2007年连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随后陆续颁布了一批标准和指南,包括《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进一步推进示范园区的申报建设。之后2009年、2011年以及2012年都连续出台相关文件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截至2013年4月,我国已通过7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20家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已命名和正在创建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覆盖我国东中西部的21个省份。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
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中,对生态工业园区作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②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通过成员(工厂或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设立和运行主要关注物质流、能量流、水系统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方面。③
二、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园区生态优势品牌,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园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绿色崛起的重要平台。
1.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全面展开,成为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重要实践。自2008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以来,全省94个工业园区中已有63个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20个园区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个园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范畴。围绕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全省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1.6万亿元和346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达70%以上。
2.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打造高效生态型工业园区,江西每年选择一批园区作为省级产业集群试点,狠抓低碳项目引进,有效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渗透,推动了园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南昌半导体照明及软件、赣州新材料、鹰潭铜加工、九江有机硅、宜春锂电、吉安电子、抚州生物医药、新余和上饶新能源、萍乡和景德镇陶瓷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正在加速集聚,成为园区壮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2012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59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园区比重达89.9%。endprint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江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着力构建冶金、电力、建材、采掘、轻纺、石化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延伸、资源节约利用、废物集中处理和热电能源共享。江铜集团、永修云山开发区、华春企业集团等先后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包袱”变成了企业发展的“财富”,实现了生产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建设秀美江西的重要窗口。从2011年7月起,江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选择了南昌小蓝开发区、共青城经开区等8个不同类型工业园区,开展首批绿化提升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底,各试点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绿化面积7047.8亩,栽种各类苗木478万株,实现了由单纯绿化造林向生态景观建设的转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进一步完善,2013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园区污水日处理规模达41.7万吨。
5.服务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围绕打造集工业、商贸、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城镇新区,江西积极引导工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配套生活社区,将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与促进企业招工政策相衔接,并在全省推广九江等地工业园区建设新市民公寓的经验做法。同时,完善园区内学校、商业、医院、酒店等生活设施,积极引进金融、物流、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升了园区人气和活力。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安置就业188.88万人,同比净增14.86万人,占全省同期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27.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生态工业园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潜在的环境经济效益还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显现,因此,当前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
1.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偏低。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是很多园区由于在招商过程中过度关注招商的数量和资金量,忽视产业链接或补链要求,部分补链项目受到规划或者用地限制不能顺利引进,不利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①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江西工业涉及40个行业大类中的37个,在94个工业园区中均有涉及。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居前六位的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到全省园区比重超过50%,而这六个产业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关系比较松散。
2.循环利用网络有待健全。江西工业园区虽建立了一批废旧金属回收基地、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但还处于事后处理环节,并未贯穿整个产业流程,且静脉产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尤其园区内利用上游企业废弃物从事生产活动的衍生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全省园区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约为200多家,仅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2.4%。此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相关的节能降耗技术、废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不够成熟,推广应用较少,工业重复用水、污水处理能力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产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工业园区画地为牢,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背离,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这不仅扼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也对城市发展形成压力,增加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制度成本。同时,一些园区与产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研发、融资、物流、员工生活保障等生产生活服务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4.缺乏有效的激励及考核机制。虽然江西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但是对生态工业园排污、技术标准、产业结构等缺乏强制政策、考核要求,难以将园区内产业系统从个体互不相联的游离状态发展成为机构紧密的产业链。同时,生态工业园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投融资体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排污收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推进力度。
三、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的原则
1.3R原则。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指导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换。所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3R原则。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本身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保证既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又能有效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易于理解和把握。
4.全面性原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应选取经济发展、园区绿化、污染控制、物质减量与循环、园区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生态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减量化和循环化指标考核。②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经济发展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建设首先要得到保证,经济发展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前提保证。工业园区的创收和发展能力,以及吸收外来资金的强度都体现着工业园区的活力,是生态化的前提条件,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新入园项目投资强度等3个指标,作为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发展情况。
2.园区绿化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绿化工作必不可少,园区的工作环境,道路绿化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因此选取了园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道路绿化率、植被复层率、公共绿地乔木拥有量等4个指标。endprint
3.污染控制指标。工业园区要进行生态化建设,污染控制指标是重中之重,从入园企业开始抓起,控制源头,以及之后的生产过程中都要严格把关,处理好污染物的排放级净化。根据重要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处理的状况,主要选取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管网、入园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废物收集系统、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等10个指标。①
4.物质减量与减排指标。如何重复利用可以利用资源,体现了一个园区的循环利用能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系统来化解生态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选定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工业重复用水率、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7指标。
5.园区管理指标。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即园区产业发展的异质化水平。这一指标是唯一从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角度设立的指标,园区管理指标是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园区的综合情况,有利于督促和监督园区各个方面工作的展开,因此选定了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度、信息平台的完善度、园区编制环境报告书情况、公众对园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工业的认知率等5个指标。②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结合的综合评价法确定方案层指标集相对于最高层的总优先向量,建立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客观评价法,对于复杂对象及其具有系统性的综合评价对象,客观和主观评价有机结合使用,从而克服单一的主观或者客观评价方法的不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对同一层次的指标采用两两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A-B、B1-C、B2-C、B3-C、B4-C和B5-C,得出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四、进一步加快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目标,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益
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改造,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专业化产业园区,防止各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使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将鹰潭铜产业基地、南昌及景德镇汽车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九江重化工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宜春锂电产业基地、赣南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严把园区准入门槛,优先保障高端项目和优势企业,建立园区落后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推进低端低效以及落后产能转移淘汰步伐。
(二)实施绿化提升与生态化改造,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中,单列一部分资金用于工业园区绿化,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工业园区生态景观绿化提升改造试点。创新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广苗林一体化,提升工业园区绿化质量和效果。强化工业污水防治,做好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严格实行企业废水刷卡排放,推进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确保管网覆盖企业全部接管纳污。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低碳产业项目,不断改善管理、改进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充分开发循环系统,增强园区循环利用能力
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有色、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企业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通过区域合作方式,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增强生态工业园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①
(四)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产业配套功能,鼓励园区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咨询、设计研发、检验检测、节能减排、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生活配套功能,集中建设一批新型城镇新社区,配套完善商贸、餐饮、文体等服务业。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保电子政务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数字环保”工程,实现对园区内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园区环境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
整合节能专项资金、循环经济项目补助资金,扶持和奖励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和项目,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快速办结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动态核查制度,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绩效评估和跟踪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合同环境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管理、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管理等工作。
责任编辑:郑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