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14-03-31 16:30:40练有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校地双师应用型

练有扬

(湛江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引 言

校政合作——高校与其所处区域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作为高校办学突破封闭僵化、走向多元开放的一种教育理念或办学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接受并付之实践。它对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对接,促进高校与时俱进、赢取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高校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当前协同创新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渗透,校地合作亟需引向一个深度融合的层面,注重深度合作机制创新,构建基于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导向。校政协同是地方高校坚持需求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强化校地协同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面向行业和职业、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较之于学术型人才或一般技术人才,既具有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行业和职业特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并能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推动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性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地方高校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我国经济转入“转型升级”阶段,社会日益需求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改变,地方高校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培养应用性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地协同的理念下,地方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关系,不止于管与被管或则停留于表层的联系合作,地方也不止于作为高校人才输出的被动的接受者,或者高校智力输出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而且能够直接地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政策导向、信息共享或资源投入等,引导高校科学规划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双向型综合型人才,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

(二)地方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性

地方院校往往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基本采取省市共管的模式。地方院校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地方性、地域性,缺乏地处省会城市的院校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源和条件。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发展劣势呢?为了获取更大的自身发展,地方院校必须扬长避短,转变发展方向,采取“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策略,扎根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把主要发展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有力支撑

校地协同的“地方”因素,应当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近十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已改变过去封闭单一的状况,但仍留有较多的传统模式的印迹。地方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较多停留在人才培养链条的末端环节,以对人才使用的评价反馈人才质量,带有滞后性、局限性。在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制定、培养过程的介入几乎是空白或停留于表层。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制约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地方政府应制定较为完备的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指导准则,成立协调“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方的职能机构,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投向和“大数据”共享等,帮助地方高校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建构汇聚更多地方和社会要素的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缺乏“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所谓“双师型”,就是既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在校的一线教师具备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体会,难以带领学生到企业深入实践,在企业的一线技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极大地妨碍校地(企)协同的深入开展,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实践课程比重和质量有待加强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可是课堂教学重点还是理论知识,实践课程的比重仍然偏少,加上教学方式刻板单一,课堂研讨、探究的气氛不浓,无法调动起学生投入实践的热望。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地方院校应当加强校地协同,借助地方资源平台,增加实践课程和加强对传统课程的实践导向的改造,切实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保证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三 构建基于校地协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发挥其政策职能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地方社会各方力量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为高校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如担当校企联系的桥梁,搭建高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来自生产服务前沿的先进经验提供条件。二是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统合的功能,为高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信息支援,共享“大数据”,或者校地合作建设地方人才状况数据库,帮助高校更为清晰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走向。三是通过向高校“下单”的方式,开展定向培养,促进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敬业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当前,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让教师队伍不仅具备系统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在学校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也能在企业实习里指导实践技能。实现途径:一方面,打破过分强调学历职称的用人观念,多种方式引进行业一线的优秀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为学生开设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培训进修。建立教师跟踪前沿到一线实践的制度和“技师技能资格认证制度”,确保教师加强对一线先进经验的学习,优化教师能力结构,促进教师向“双师”转型。

(三)促进校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协同

协同培养人才,核心是通过机制的新型建构,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不能停留在口号、理念层面,也不是简单地设立一些联络机构,而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整改链条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制定、教学大纲修订、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标准和方式上,加强高校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聚合与融合。

坚持需求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区分,就是它具有强烈的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打破传统的按学科知识系统划分的方法,而是以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解决重大实践问题为主要面向,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对接,将课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出具备优良职业道德、较强专业能力,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坚持实践导向构建“产学研做”有机配合的培养新机制。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校校、校企、校所(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途径”两个问题上。地方院校根据“产、学、研、做”一体化的要求,将“注重实践”作为突破口,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三者的有机组合搭配,通过“产学合作,学用相长”、“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与深入具体实践场域中情景学习交替进行。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企业文化,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缩短就业链条和新手的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选取人才的效率。

坚持以用为先的人才考核评价。改变传统的侧重专业知识测试的考核方法,在学生学业考评中,一是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作为测评指标之一;二是引进企业专家参与考核过程,注重对学生的现实认知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三是考核内容应侧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1]鲍道苏.教育专家谈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11-02.

[2]邱秀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4).

[3]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4]孙继云.面向中小企业的“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34).

[5]曾文波,黄庆南,吴其琪.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

猜你喜欢
校地双师应用型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