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会茹,单玉梅
(1.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除了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外,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河北省而言,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职高专承担,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则主要由本科院校来承担。河北省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中问题与困难诸多,办学水平及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差距巨大。
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和瓶颈非常多,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办学水平不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制约。
笔者近期对河北省制造业、文化事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几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一方面人才数量规模较大,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还不完全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和人才培养数量的骤增,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导致出现了这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文化事业方面,河北省地方院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在数量上供给较为充足,但质量基本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企事业单位对院校人才质量评价很低,倾向于到重点高校招聘人才。对于这种情况,企事业认为:一是学用脱节严重,学生在大学期间学的内容基本上用不上,学生学的不是岗位需要的,岗位需要的学生没有学或没学会;二是学生学习能力差,不怕学生不会,就怕学生不学,企事业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学习精神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能踏实工作,跟风跳槽现象普遍;三是师资队伍存在问题,技能型、双师型专业教师少,大多专业教师既不了解行业状况,又缺乏技术实践经验,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如某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这样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再以美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例,美国医学院协会提出美国医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医生这个职业概括了许多特点,从利他素质、知识渊博、技术熟练和尽职等方面给予了非常具体的描述。其中利他素质包括四点:一是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病人的隐私和尊严;二是医生在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其他必须接触的人打交道时,应保持诚实和正直;三是承诺在任何时候,病人的利益高于医生的利益;四是认识和承认个人的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局限性,承认有必要不断改进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技术熟练包括具有获得准确病史的能力;能够做全身及局部的器官系统检查;掌握常规的临床操作技能;具有解释诊断结果的能力等。
美国的培养目标不仅确定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总体框架,同时提出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目标,而我们院校的培养目标则非常笼统,缺乏具体操作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明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多少年来的学科管理思维,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不是职业需要而是学科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够。
地方院校大多仍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一方面向上简单照搬模仿“学科”“学术”逻辑模式;另一方面向下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不仅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同小异,而且专科与本科之间也几无差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质量,满足社会需要。提高质量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标准上,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说这两个标准是两个圆的话,二者的结合点就是人的职业发展。因此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人的职业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一个没有职业发展的人是无法谈到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就是体现在岗位需要和职业需要上。而地方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都是模糊笼统的程式表述,几乎看不到职业和岗位元素的痕迹。
地方院校受招生质量和就业质量影响,入口和出口都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导致对学生学力考察标准执行不够严格,“混文凭”风气盛行,作业与考试成绩不能与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等同,就业质量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条。这种现实又催生出了另外一个现象,即所谓“考研基地”的出现,考研成为很多地方院校学生的首要出路,考研高通过率也成为地方院校宣传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某师范学院2004届的2 602名本科毕业生中,考研过线1 168人,过线率达44.9%,学校对此大做宣传,有媒体甚至将之誉为“考研奇迹”和“研究生的摇篮”。专接本或考研作为学生的一个出路,在所有地方院校内部都不同程度地被鼓励着,每年大四课堂的低到课率甚至“空城”现象正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升学作为一部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发展目标本无可厚非,但地方院校把其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是违背了办学定位的。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院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相应的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水平和条件没有及时配套,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对应,专业设置雷同,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而建设投入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设置较少,这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脱节;三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深入思考,对如何把社会需要、个体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存在误区。
整体而言,地方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两大要素关注不够,即对“为谁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没有形成共识,对培养人才的大致职业领域是什么、这个职业领域对人才有什么样素质和知识的要求等类似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使“应用性”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与落实。
转变追求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的扩张,将办学力量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深化内涵建设。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作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的主要抓手,需要兼顾好学科与专业的逻辑支撑关系、专业与地方行业职业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对照产业梳理内部专业结构,一方面根据需要增加新的专业,特别是提高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改变目前学科多、杂、弱,无重点、无优势、无特色的状况。
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强调职业适应性,尽快建立和完善由学校、企事业单位、学科专家和学生等多方参与共同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转变为“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是来自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突出“应用性”内涵,明确指向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同时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和课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要研究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结合职业岗位实际要求确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而不是笼统地将所有的专业都按照一个标准和模式去进行,要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起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发展需求学生的需要。
随着企事业单位“用工荒”的出现和人力培训成本的增加,地方院校开展合作教育的机会和空间大大增加。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企事业单位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向较高,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减少人员的流动,地方院校以本地生源为主,毕业生的跳槽频率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抢先找到适合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而对于地方院校而言,由于应用型专业技术更新速度快,要做到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单靠一己之力很困难,采用合作模式更有助于保障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地方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双方的合作意向大大提高了合作教育的成功率和范围,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师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环节都可以有效开展合作,将职业元素全面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得以落实和体现。调研也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希望能够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更为贴近企业文化和实际需要,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和机制有望形成。
数量足够、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及引进的巨大困难是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对此,地方院校需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是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的可行途径。积极开展和依托合作教育平台,建立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师资库,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关系,着力抓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把实践教学做好、做实,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构建和完善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事业单位充分接触,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保障其时间和效果。
[1]翟海魂.在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校长联席会2011年年会上的报告[R].2011.
[2]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