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艳
“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李福艳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我们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应用“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本文针对“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双向提高的目的。
实践教学;以赛代训;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为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培养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近几年我们一直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很好地利用各种比赛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便于推广和操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以赛代训”模式已经逐渐得到各院校教师的认可,正逐步广泛应用于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由于课程性质及竞赛平台的不同,该模式实际应用中教学过程与竞赛结合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应用“以赛代训,赛证结合”教学模式,需要结合课程的性质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
1.实践教学优势和取得的成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服务开发区、中山市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外贸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贸易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备从事外贸业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报关、报检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实践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且要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有些企业要求其在岗员工须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为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把实践教学放在首位,把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较好地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中,已经逐步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接,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学生的考证通过率逐年提高。比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证书的通过率从06级国贸专业学生的46%的通过率,到09级、10级通过率达到80%;单证员考试通过率也达到80%以上;参加报检员、报关员考证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寥寥几人,到现在能有25%左右的学生积极参与备考,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这个通过率极低的全国考试,获得岗位资格证书。
2.实践教学难点和存在问题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对国贸相关人才需求广泛,但是用人岗位跨度较大,每个岗位的用人量少,并且相当部分企业倾向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成手。然而,我们的学生仍然处于学习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人数又比较多,所有学生都能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岗位轮换仍然属于“天方夜谭”,所以在学校中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由于资源的限制,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还是多以模拟实践为主,部分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正逐步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相结合。但是,和企业密切结合的实战演练环境的缺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许多操作性的局限。
目前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内容设置上倾向于考察参赛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也同样注重实操的考核。因此除了构建合理的实训体系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实用性、实战性强的专业技能大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钢铁企业碳减排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计量方法[2]、碳回收技术[8]等方面。从生产运营角度考虑碳排放政策对钢铁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Luo等[9]研究了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烧结—高炉炼铁生产供应链优化问题,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分枝定价方法,并分析了碳限额和碳价变化对总成本、碳交易成本的影响;Riccardi等[10]以整合了转炉炼钢与电弧炉炼钢两种生产工艺的钢铁厂为对象,研究了欧洲碳排放交易政策下,钢铁厂生产决策优化问题。
1.改革的目标
通过“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优化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用性,解决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难点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比率,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2.改革的内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相关的比赛覆盖面比较广,比赛内容大多可以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对接。目前相关的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有:全国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外贸单证技能大赛、报关技能大赛、报检技能大赛,还有外贸英语口语大赛,这些比赛评价体系中,考核实操能力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并且注重参赛者相关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项比赛的开展,促进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实际出发,将技能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按照专业相关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整合、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多种技能竞赛,比如外贸跟单比赛、外贸制单比赛、报关比赛、报检比赛、综合技能比赛等。
同时,在竞赛内容的设定上和省级、国家级比赛的要求相结合,并融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从而为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竞赛的组织形式上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以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试行“以赛代考”,校内竞赛的结果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并可以成为校外相关比赛的选拔依据。
“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步试行,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报关技能大赛广东赛区比赛中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013全国大学生外贸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毕业生在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等工作岗位的实习和就业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3.改革的关键问题
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解决由于资源的限制造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多以模拟实践为主,和企业密切结合的实战演练环境的缺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许多操作性的局限的问题。
如何在相关课程当中引入竞赛机制和提高学生对岗位资格证书的认识,如何实现课程和实践内容的完美整合对接,这些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问题。
1.解决经贸类专业实训资源不足的现状
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学院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但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较大,实训资源和实践教学需要不相匹配的现象大有存在。“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使“工学结合”具体化、可操作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让合作企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有自己的实训校区企业,很多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也是学院的兼职教师,他们在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突出学生就业相关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又通过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们除了收获技能的提升,还有心智的成长。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学生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在个人成绩提高的同时,班级凝聚力和院校荣誉感进一步增强。比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赛证的结合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对大赛和考证的参与及指导,对本专业职业技能的岗位要求更加熟悉,能够调整和设定更加适合竞赛实践需要的学习项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在“以赛代训,赛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也同步得到提升,这也十分有利于“双师”队伍的建设。
此外,教师在参与设定竞赛项目、参加省内、国内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促使本专业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4.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竞争力
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拉近了学生和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比赛项目和内容的设定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结合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岗位资格证书的取得又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总之,在“以赛代训,赛证结合”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延伸了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走向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利用各种比赛平台作为媒介,汇集大量优秀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最终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孔欣.论以赛训结合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5).
[2]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3]苑振柱.“以赛促学,以赛代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G712
A
2095-4654(2014)08-0199-02
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