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举重抓举支撑能力方法研究

2014-05-25 02:26薛元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发力力量素质

薛元挺

提高举重抓举支撑能力方法研究

薛元挺

(厦门市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福建 厦门 361012)

举重比赛的专项成绩与运动员的抓举支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选取了福建省厦门体校的52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抓举支撑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此提出了提高举重抓举支撑能力的方法。

举重;抓举;支撑能力;方法

举重是典型的力量型体育项目,但又与个人技术息息相关。从近年来重大赛事比赛结果上看,举重比赛的专项成绩与运动员的抓举支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的阶段,身体变化较大、可塑性强,抓举支撑能力具有多变性和突增性。因此,对少年运动员抓举支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训练,将为未来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拔,提高比赛成绩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

笔者选取福建省厦门体校的52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前体校运动员举重抓举支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提高举重抓举支撑能力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实施更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比赛成绩,培训出更加优秀的青少年举重运动员。

(一)问卷法

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0份,回收率96.2%,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50份,有效率100%,有效率能够满足分析及研究的需要。

(二)访谈法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体校运动员在抓举支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内容进行设计,保证调查的准确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福建省有关举重训练专家、教授和优秀教练员进行专访。接受调查的专家包括5名教授和10名省市级举重队教练员。

(三)文献资料法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笔者通过CNKI与万方、维普等网络数据库,查阅了近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和阅读有关学术著作和国内外文献资料150余篇,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动态。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抓举中的常见问题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在训练中举重运动员松肩的比例为32%,松腰的运动员松腰比例为31%,意志不坚定为21%。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松腰的主要原因为支撑过程中含胸过度。在举重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紧腰”并且“挺胸”,而有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表现为两个动作不能够有效的衔接,出现了“紧腰就忘了挺胸,挺胸就忘了紧腰”的现象。同时,运动员在下蹲支撑过程中膝关节没有及时的分开也容易造成松腰。松肩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运动员支撑的稳定性较弱,肩带没有经过锻炼,肌肉力量的不够造成了肩带和两臂移动,从而使得“前掉”和“后掉”现象的发生。

表1 抓举中的常见问题调查统计

表2 抓举支撑练习前掉与后掉比率统计

从《表2抓举支撑练习前掉与后掉比率统计》可以看出,运动员前掉比率大于后掉比率,前掉为19%,后掉为16%。同时,举重的支撑能力又与运动员的意志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学生对支撑训练没有信心,训练难度稍微增加一点,就对自己的支撑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使得技术变形,影响了训练效果。

表3 运动员认为自已在抓举和支撑最强的环节

从《表3运动员认为自已在抓举和支撑最强的环节》可以看出,60%的学生普遍认为发力是自己举重过程中最强的环节,只有32%的学生认为支撑能力较强,另外8%的学生认为两种能力较为均衡。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及教练员认为比赛过程中,“如何发力、发多大的力”才是取得比赛好成绩的关键因素,而对于“支撑”的训练较为轻视。

从《表4运动员个人认为较少做的技术训练》可以看出,58%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向于“发力”的训练,仅有7%的运动员认为支撑与发力训练较为均衡。支撑训练的时间及强度较少,直接影响了运动员在抓举中的支撑能力。

表4 运动员个人认为较少做的技术训练

表5 关于较少做支撑训练的原因

从《表5关于较少做支撑训练的原因》,平时在学校的训练安排中,对于支撑训练少于力量训练。同时运动员的个人爱好也是决定其是否进行支撑能力训练的重要原因,在力量专项训练中,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而支撑能力训练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使得学生不喜欢进行支撑能力的训练,最终形成了支撑能力的“短板”。

三、提高运动员抓举支撑能力的方法

(一)支撑能力与发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通过调查研究加之工作中的经验可以发现,在比赛中小重量级别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力量素质较弱,而技术素质则相对较强,在支撑的过程中,由于力量的不足,会无法更好的控制杠铃落点;大重量级别的运动员则是力量素质较强,失误的原因大多是在技术层面,由于支撑技术的不足,使得无法更好的把握身体的重心,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导致了抓举的失败。可见无论是小重量还是大重量级别的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力量和支撑能力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要加强支撑能力训练。大力采取“架上宽、窄支撑、静力超负荷宽、窄支撑”等方式来进行支撑能力培养,使运动员的前、中、后三角肌群均有机会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要加强腿力、腰力等力量的训练。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训练中,支撑和发力衔接的不到位,力量不够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前后蹲腿、架上半蹲、负荷转体、负重弓身等方式来进行腰背肌群和上肢肩带肌群的力量训练。

(二)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相结合

从以上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支撑能力方面的不足,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体整体素质的不足。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与举重专项素质的训练相结合。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重要的身体素质主要有柔韧性、灵敏性、耐力素质等。首先,在柔韧性训练是当前在业余举重界容易被忽视的身体素质之一,许多教练员认为举重运动员不用或者可以不把柔韧性训练作为重点,但是实际上拥有较好的柔韧性,是举重运动员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支撑到挺举动作衔接的重要因素,甚至关系到运动员的意志力,以及防止在挺举过程中受伤。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采取:立定跳远、多节蛙跳、原地纵跳等方式来对运动员进行柔韧性的练习 。其次,要加强灵敏性训练。灵敏性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对新的动作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在训练中可以采取侧身交叉跑、退后跑、倒立走等方法。第三,要加强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通过短距离冲刺、中长跑等项目提高耐力素质来促进运动员耐力意志品质的提高,加强心肺功能。

(三)“近、低、快、稳”相结合

在支撑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必须注重正确的技巧及姿势的掌握,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贴近身体支撑面重心、不断降低重心来提高支撑稳定性,通过设置稳定的支点,缩短运动员的阻力臂,来使运动员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奥运举重冠军占旭刚曾指出:“举重的速度等于力量”。同时,要大力提高上拉速度的训练,使之“更快”。有必要通过宽、窄速拉、垫铃耸肩拉,垫铃宽等方式来进行速度的训练,最终使得杠铃获得最大的上升高度与加速度,达到更有效的锁肩支撑、定铃的目标。

四、提高运动员抓举支撑能力应注重的问题

一要突出重点,因材施教。提高运动员抓举的支撑能力,就必须给予运动员更多的训练时间,重点加强支撑能力训练,使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支撑能力的专项训练。除了正常的训练时间外,要为运动员留出自我反思的时间,积极帮助运动员进行引导。同时,要对技术动作准确性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抓举支撑能力的训练中,大力实施分段法,对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应拥有不同的侧重点。要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生理特征、生化、心理、遗传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员适合的训练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为运动员找到锻炼和培养的方向。通过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举重运动员的特点,在差异化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举重支撑能力水平。

二要勤于总结、善于纠错。支撑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勤于总结。积极为每个运动员建立不同的“抓举支撑能力训练档案”,对运动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并加以纠正,避免运动员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要善于为运动员进行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使其逐步掌握训练的“元认知”,掌握训练的方法。

三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对于体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和生长期,技能水平的可塑性强,抓举支撑能力具有多变性和突增性。因此,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支撑能力的训练中,要实现“大负荷”与“小负荷”相结合、“高强度”与“低强度”相交叉,让运动员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训练,适应缓解训练疲劳。

总之,通过对福建省厦门体校的运动员的调查,目前运动员的举重抓举支撑能力训练中普遍存在着松腰与松肩、支撑与发力衔接不顺畅、对支撑能力训练的不重视等问题。在未来的训练中,只有实现支撑能力与发力训练的有机结合,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相结合,“近、低、快、稳”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因材施教,勤于总结、善于纠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才能够全面提高举重运动员抓举的支撑能力。

[1]梁伟海.试论举重项目抓举的支撑技术[J].科学大众,2008,(12):20~22.

[2]苑廷刚.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7):15~18.

[3]赵海燕.男子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09):5~6.

G884.1

A

2095-4654(2014)08-0169-02

2014-04-18

猜你喜欢
发力力量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麦唛力量 (一)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孤独的力量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