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鹭
浅谈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对研究学堂乐歌的意义
白 鹭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开创了学堂乐歌时代的辉煌,在不断的借鉴与学习过程中,日本的音乐促进了中国社会音乐化运动的开展,使音乐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加快了中国人才的培养,使美的素养成为人才重要的品质之一。特别是学习和借鉴日本学校歌曲创作模式使得学堂乐歌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学堂乐歌;考源;历史研究
钱仁康,中国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无锡人。生于1914年4月14日。1930年入无锡师范学校学习钢琴、和声及作曲,1932年入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33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组从黄自等学习,1940年毕业。20世纪40年代后期担任《音乐与教育》、《音乐评论》两刊主编,并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195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兼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1980年任该院音乐研究所所长,1982年兼该院音乐学系系主任。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学堂乐歌产生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因为当时中国的作曲家寥寥无几,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作曲家更是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产生“拿来主义”,对国外已有的歌曲进行改编,主要以重新填词的方式。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创作的学堂乐歌已渐渐失传,特别是学堂乐歌的音像资料现在保存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学堂乐歌考源》一书,作者钱仁康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乐歌乐谱,重现了清末民初学堂中教唱乐歌的场景。更重要的是钱先生对392首学堂乐歌的声谱与渊源进行了考辩,对学堂乐歌的作者也一一确认,追溯原曲的创作与流变过程,是一本乐歌溯源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乐歌选释或乐歌博览一类的书,更可以看作是外国歌曲博览或外国歌曲考释一类的书。书中介绍了有关中外乐歌的多方面的知识。考证了学堂乐歌的创作来源,大部分来自采用日本歌调、德国歌调、法国歌调、英国歌调、美国歌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歌调改编的乐歌,以及采用中国传统曲调的学堂乐歌,和少部分中国音乐家作曲创作的学堂乐歌,这些乐歌分别产生于清代末叶、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同时乐歌的语言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以白话语言为主,多采用诗歌形式。钱仁康先生认为,学堂乐歌的语言对中国白话诗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堂乐歌的曲调多数为照搬已有的国外音乐的曲调,这点很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似。《学堂乐歌考源》对创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考证,此曲是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这首乐歌是沈心工先生留学日本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开创了学堂乐歌的先河,沈先生被誉为“学堂乐歌之父”之名也由此得来。《男儿第一志气高》后被收录在1904年沈心工编写的《学校唱歌集》中,此曲传唱广泛,家喻户晓。在当时的轰动力和传唱的盛况,可见一斑。
考源《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曲调,来源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铃木米次郎在1900年编写的《日本游戏唱歌》一书中的《手戏》一歌。沈心工选用了《手戏》这个歌曲的曲调,根据歌词的内容和形式,对原曲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虽然这首歌曲是以日本歌曲为借鉴蓝本而创作的,但它传遍中国的影响力和首创的精神,使之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学堂乐歌的创造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的音乐家、文学家都加入到了乐歌的创作中,积极创作、改编和翻译了大量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民歌,极大的丰富了当时中国的学校歌曲,也丰富了学堂乐歌的音乐语言,为近现代西方音乐引入中国开启了第一扇门。
纯粹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为数不多,但也可圈可点。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李叔同自己作词、作曲的三部曲《春游》,该曲的曲式结构规整,歌词优雅,时至今日也是合唱曲目中的优秀作品;还有1904年,杨度(杨皙之)作词,第二年沈心工谱曲的《黄河》,曲调非常的雄沉慷慨,切合歌词的精神。据钱仁康先生考证,《黄河》的谱曲者有沈心工和曾志忞二人,沈心工谱曲的《黄河》,曲式气势汹涌磅礴,而曾志忞谱曲的《黄河》曲调较为平淡,气势不足。因此大家熟知的《黄河》都是沈心工谱写的版本。
随着学堂乐歌创作的不断成熟,中国的作曲家已经不单单采用改编国外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了,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填词、改编,如:《茉莉花》,《飞艇》、《红梅》等曲子。《茉莉花》经改编成无词进行曲,此曲又被改变成《上课》、《退课》、《蝶与燕》、《剪辫》四首歌曲。这些歌曲的流传远远超出了学堂,在社会民众中传唱。从总体上看,这类歌曲为数很少,影响也不大。
日本学校乐歌大约产生于1882年,比中国的学堂乐歌早20年。随着清末中国留日教育的不断开展,当时一大批留日学生在向日本音乐界名师求学的同时,也开始模仿日本的学校歌曲进行乐歌的创作。以沈心工为例,他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改变日本音乐的曲调。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是直接拿来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进行填词改编而成的。《学堂乐歌考源》考证《中国男儿》的曲调则是来源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可见日本学校乐歌对清末中国学堂乐歌留下的深深烙印。
还有夏颂莱于1903年填词的《何日醒》,采用了奥山朝贡恭的《樱井诀别》的曲调;沈心工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原曲调是小山作之助创作的《日本海军》;辛汉填词的《隋堤柳》用了日本歌曲《近江八景》的曲调,如此等等。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一书中对中国最早的学堂乐歌进行考辨,在所论采自外国歌调的119曲学堂乐歌中,采自日本的有27曲,占22%,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清末时采自的。沈心工就曾说过:“余初学作歌时,多选日本曲”。可见日本学堂乐歌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乐歌歌词题材越来越广泛,它包括了唤醒民族觉醒,解放妇女的束缚,破除封建迷信,对社会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不乏一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所唱的《孔子歌》或《黄帝歌》,都是外国很卑劣的调子。孔子、黄帝是中国何等人物,乃杂采外国最卑劣的调子而附丽之,这真可算吾国教育上的大缺点了。”往往悲哀的乐曲,填以快活的歌词;雄壮的乐曲,填以静穆的歌词;西洋名家乐曲,填以不通乐理的文字;东洋鄙劣的乐曲,填以我国名家诗句;似此荒唐悖谬的大错,举不胜举。可见“拿来”并“创作”的模式在当时很盛行。
直接采用日本旋律创作,配以新的歌词。这一类作品为数最多,前文提到的《中国男儿》曲调直接来源于日本歌曲《宿舍院中的旧吊桶》;《体操—兵操》曲调来自日本游戏歌曲《手指游戏》;还有鉴湖女侠秋瑾也曾用日本曲调填作乐歌《勉女权》,词曲配合,琅琅上口,想见当日歌者的英气勃然;等等。学堂乐歌所采用的日本歌曲多是进行曲曲式,少数采用游戏歌曲,总的旋律都具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从而唤起民众、反对侵略,在学生、军队以及广大民众中推广,对于鼓舞群众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沈心工在《重编学校唱歌集》中说:“以日本曲之音节,一推一板虽然动听,终不脱小家气派,若西洋曲之音节,则浑融浏亮者多,甚或挺接硬转,别有一种高尚之风度也。”于是,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歌调开始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填上了中国的歌词。如《离别的爱人》的曲调来源于15世纪德国民歌《孔拉德兄弟》一歌,这首德国民歌,是我国早期学堂乐歌据以填词最多外国歌曲之一。李叔同根据德国民歌《真挚的爱》填词的歌曲《幽居》。我国早期学堂乐歌歌曲常常采用法国民歌《月光》的曲调填词,如沈心工编《学校唱歌集》第一集(1904)第八曲《雪》,李叔同编《国学唱歌集》中的《哀祖国》也是《月光》的填词歌曲。刘半农根据英国曲调《夏天最后的玫瑰花》编作《最后支玫瑰》。还有沈心工的《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等。学堂乐歌流传广泛,也成为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
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在不断的借鉴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成熟,日本音乐促进了中国社会音乐化运动的开展,使音乐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加快了中国人才的培养,使美的素养成为人才重要的品质之一。尤其是将日本学校歌曲创作模式融入到我国的学堂乐歌创作中,开创了学堂乐歌的辉煌。学堂乐歌的产生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奠基了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所以探讨学堂乐歌的溯源对我们更深入了解学堂乐歌,发掘保护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有着深远的意义,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J609.2
A
2095-4654(2014)08-0074-02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