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职业倦怠慨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早在1974提出的,他认为当个体在长期的高强度的压力工作环境下工作时,个体容易出现一种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并且容易产生例如像工作积极性低、成就感不高、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绪不良表现。而对于作为高校中思政教育的主要执行人——辅导员来说,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他们正逐渐被边缘化,从而也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不仅影响了这些辅导员老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内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1.抱怨情绪严重、抵触逃避工作
目前,不少高校中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抱怨、抵触的情绪。由于学校方面的条件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不少辅导员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他们就容易满腹牢骚,严重地对工作持抵触情绪。但他们又担心自己工作问题而不敢对上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他们可能只能够将这种抱怨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在他们眼中,学生并不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只把学生看为座位上的没有生命的物体,故意采取冷漠、忽略的态度,否定学生,没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上、思想上的真诚交流沟通,有些严重的甚至采取讽刺、侮辱、惩罚等措施,来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消极情绪,以此逃避工作,发泄情绪。
2.工作压力巨大、无从入手
虽然高校的辅导员并不像专业课的教师一样,需要教授专业的课程内容,但如今的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给辅导员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辅导员愈来愈感受到一种精力、体力完全透支的感觉。
另外,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现在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基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出身,一方面可能基本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够对这些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很好的应对措施,辅导员们最多能做的也只是讲讲大道理、说说大形势,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然而学校方面却要求严格且过高,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辅导员们,竟然要求他们做专家型、研究型的辅导员。在他们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随时随地抽出时间进行相关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从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来看,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又非常繁琐复杂,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学生们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心理干预、文体活动组织参与、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等,都需要辅导员们去工作。因此,辅导员们需要整日奔命于学校的各个部门,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其他每个部门都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要求,给辅导员原先就繁忙的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工作的应接不暇,沉重的心理压力,种种原因都使得辅导员都自己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无助感,引发了悲观消极的情绪,从而对这项工作也失去了积极性和激情,就变得消极怠工,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3.自我效能感低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每个人对自己能够实现目标行为的能力都拥有一定的信心或信念,这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由此可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关系到个体能否实现某一具体目标,它在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信心十足,具有坚定的信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低,则他对自己则没有信心,也就不愿付出努力,最终结果肯定不理想。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则是与个体自己的成败经验密切相关的。
对于高校的辅导员来说,他们的工作繁多复杂,学校领导层对其要求又过分较高,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败的工作经验,或者他们的工作并不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所以这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造成极大的损害,进一步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评价降低,引发了他们的畏惧心理,也就更不愿意去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了。
在了解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表现上,我们清楚地知道了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严峻,如何真正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系列问题,帮助辅导员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高效开展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要从发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这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从自身的经验与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独特的兴趣爱好、特殊的气质特质,因此每个人适合的工作的内容也不同。在个体差异方面,个体的人格特质差异对于个体选择的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也与其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首先,是个体的能力差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也需要较强的抗压与复原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种种能力之后,辅导员才能够很好地进行各项工作。而目前,往往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只是一味地主要应聘人员的学历、教育经验等外在硬件条件,并没有真正考虑个体的能力气质等是否真正适合辅导员工作。同时,一些应聘者也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质与兴趣爱好,可能就是奔着高校辅导员这样一份职位而去应聘工作,完全没有对这份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考虑,因此,当他们真正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够很快地上手,进而引发了职业倦怠的现象。其次,除了要考虑个人的能力情况外,我们更要注重性格差异对辅导员职业的影响。性格是个体人格组成部分中最稳定的一个成分。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与相对应的行为模式的独特结合构成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个体的性格不仅影响他从事何种职业,更影响他从事他所选择的这份职业。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格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只有当个体的性格与工作相互匹配时,才能够利于工作的开展,个体产生最大的工作效率和最高的成就感。
可见,个体差异方面,尤其是个体的人格特质差异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成因研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
2.工作负荷
据报道,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遍超过其能够负荷的程度,即工作超负荷严重。工作超负荷指的是工作者的工作量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辅导员的工作超负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与辅导员人数比不对称。在高校中,往往一个辅导员要对应学院里的一个年级的各个专业所有学生,管理的学生数量极大。国家相关规定的比例是1:200,但在高校的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每个辅导员至少可能需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在500人以上。第二,工作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繁重。由于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他们往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固定工作与休息时间,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还要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组织学生谈话,检查学生宿舍与家长沟通联系等,另外还要定期参加学校与其他学院的各种会议活动。有些辅导员可能自己还要进行个人自己的专业学习、继续教育,或者参加科研工作等。在承担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上诉的各种其他工作任务,占用了辅导员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给辅导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第三,工作时间、地点的不固定性。前文我们提到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他们往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固定的工作、休息时间。另外针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辅导员都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因此,学校往往要求辅导员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的。除开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外,辅导员仍然处在一直随时随地待命的工作状态之中,这无疑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感,心理负担压力也过重。
3.角色定位模糊 角色冲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辅导员职业的角色定位模糊,不准确。一直以来,高校的辅导员角色一直是被看作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职业角色定位,这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没有准确定位。现实生活中,高校的辅导员一方面承担着思政教育的教师身份,另外又要承担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还要负责学生心理的干预等各个方面,可谓身兼数职,但在他们的薪酬待遇上却与其工作内容不符合,导致了大多数的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另外,辅导员对学生的培养和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取得即刻的成效,通过带一届学生也很难体现与对比出来,加上辅导员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安全负很大的责任,往往因为一次两次的突发事件的不圆满解决,导致了在辅导员的工作评价时的得分很低,使得辅导员缺乏成就感,也产生相应的内疚等不良情绪。有些时候可能还会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家长、学校可能还将责任怪罪于辅导员,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也极低。个人的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低、工作成就感低、社会认同感低等都是由于高校对于辅导员这一角色的定位不清与冲突而产生的,它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的产生。
4.外部环境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挑战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国内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思想多元化,科技越来越发达,竞争十分激烈。随着科技手段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例如,高校中设立的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理论研究的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低、教育环境氛围不理想等种种问题,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造成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却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应对解决,这样就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也增加了辅导员的挫败感。其次,从内部小范围环境来看,高校的相关制度、政策不完善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学校相继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任务及其职业发展方向的相关政策,但是实际操作中,辅导员们的工作职责仍然不明确,角色的定位模糊,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清晰,甚至有时候学校的有关政策还三天两头地修改变化,这对于辅导员正常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面对如此复杂的外部竞争挑战和不规范的内部规章制度,高校辅导员难免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重寻找有关高效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法策略,努力将职业倦怠程度降到最低,对加强和谐稳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1.明确岗位职责 建立合理制度
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与辅导员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东部与西部的地理经济环境因素、重点本科与一般本科院校、三本院校以及专科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的具体差别,在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各个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辅导员的合理工作职责与发展规划,为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及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等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例如,构建专业化合理化的思政工作职称评价体系与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辅导员来说,他们的工作繁多、复杂,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处理学生的相关事务上,而对于科研项目则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因此,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的科研结果往往不及其他理论课的教师,所以辅导员在职称评价体系上就没有任何优势,这无疑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根据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建立思政工作系列的职称专门评价体系和制度,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另外,在建立相关的制度方面,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也能够规避和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的薪酬工资应该与他们的工作强度、工作任务、工作绩效成正比。也就是说,工作业绩突出,工作能力优秀,学生满意度高的辅导员,就应当比同层次类别的辅导员获得的报酬较高。所以,一个规范合理有序的工作激励机制,无疑能够调动辅导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工作的效率和热情。
2.加强辅导员心理干预 培养积极心态
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开展教育,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然而,目前有部分辅导员自身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情况,自身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不懂得如何进行调节干预,更别说如何给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了。
辅导员自身应该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辅导员尤其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学会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表现时,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正确了解认知自己,主动寻求帮助,采取有效的办法来缓解自己的倦怠现象。另外,学校方面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定期地开展系列教育讲座,还可以邀请该方面的专家人士给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和讲座,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或者组织学校的辅导员进行工作总结与分析工作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3.改变观念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出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中心工作主要是集中于教学和科研,而对于思政工作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并逐渐被边缘化。高校对于思政工作的开展往往流于表面,走走过场,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并得到很好的肯定与重视。因此,高校必须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出发,将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视为一样重要,专门开设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专业科教机构、实践实习基地等等。
在上述理念的支持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和谐、温馨、积极的工作环境,创造如“家”一般的工作氛围。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它应该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人性化地关心帮助学生。因此,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应该更加温馨和谐,这样的环境有助于辅导工作的展开。一方面,这样温馨宽松的环境不仅使得辅导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心情愉悦,也更加使得辅导员工作对象——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起来,便于辅导工作的展开。
新形式下,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文明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应该给予高校的辅导员团队以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尤其是那些出现职业倦怠的辅导员,我们应该切实采取一定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倦怠,重新恢复正常的积极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
[1]裴慧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15):34~36.
[2] 张继中.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1):49~50.
[3] 付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干预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21(1):62~64.
[4] 钟俊铧,李成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内江科技,201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