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与教育理念新探

2014-03-31 06:14赵丽玲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赵丽玲, 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68)

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与教育理念新探

赵丽玲, 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68)

重新审视和界定了大学语文的定位、属性、教学理念。认为大学语文是以汉语言文本为本体的高等母语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大力倡导“言语语用观”和“人文语文观”。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贴近生活、生命、心灵的文化专题讲座,使学生拓宽视野,升华精神;通过经典文本导读,引导学生体悟先贤哲思,启迪心灵智慧;加强督导学生语用实践,使之深思笃悟,在语境历练中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 本质属性; 教改理念; 语用能力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合简称。[1]从学科来说,语文是一个以研究语言运用为本体的涉及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体系,是一门研究语言表达艺术规律和语用能力原理的学问。从课程来说,语文是一个以文本和言语案例为要件,以探寻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为核心,兼习人文文化知识而获得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性教学过程。

1 大学语文是以汉语言文本为本体的高等母语教育

语文素养是一种语言潜质开发与后天母语文化学识共同形成的综合素养,包括语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语言运用能力指主体规范语感积累而形成的语言模因在实践中的良好表现。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母语教育,应通过督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和学习语言文化获得更加丰富和高雅的美育及其人文精神的熏陶;一方面要促使每一位大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母语,达到合格,对未达标的学生起到补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努力达到优雅地使用母语之境界。这是大学语文的基本定位和教学宗旨。

人类语言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人类认知的发展决定着人类语言的进步。德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洪堡特说:“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语言的形成,包括具体语言的相互产生或汇合,是一个决定着人类精神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事实,而个人与个人的协同作用在这个事实中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场合都要突出。”[2]316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使人扩大认知领域,提升认知的深度和高度;语言也使得前人的智慧和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人通过语言创造了多维的意义的世界,也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语言之于人类和人的个体发展与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人的生存空间和创造能力,也影响着人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作为母语高等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关系中显示出特殊的价值。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其语言文字的兴盛密切相关;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离不开语言的发展。柏拉图曾说:“心灵在思想的时候,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我认为思想就是话语。”[3]索绪尔也说:“从心理方面看,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4]157语言模塑心智思维模式,思维反构语言心智模因。一言以蔽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5]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母语。伽达默尔特别强调:“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语中才能达到。……我们是用母语的眼光学会看世界的。”[6]母语是铸造我们心智和文化血脉的基因。学习母语意味着在这个民族语言世界中成长。母语能力越强,学习其他文化知识才越便捷,“语文是成材的第一要素。”[7]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其新著《回归大学之道》深刻指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很难找到其他哪门大学课程能像口头和书面表达课程那样,让如此多的本科生终身受益。”[8]

汉语言及其文字是人类史上唯一最早创造且至今生生不衰的语言文字。汉语文字“从象形文字出发,……构成了一种富有艺术性的,任意地建立起来的字符系统;……汉字字符在更大程度上成了概念的标志。”[2]48索绪尔也认为“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4]65也就是说,汉语汉字不但是形音义兼备的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之一,而且是一种具有概念意义的益智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器官。……智力活动与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智力活动本身也有必要与语音建立联系,否则思维就无法明确化,表象就不能上升为概念。”[2]65所以,对于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来说,不但要学好用好言语,还要学好用好具有“概念的标志”价值的汉字,能够写出规范的文章。“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振本末从,知一而万毕矣。”[9]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立足于经典文本,从语和文(字)两方面下功夫。不但要帮助青年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审美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在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能力方面多做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大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正是语文教育与哲学、历史、思品等课程不同的价值之所在。

2 大学语文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

所谓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而文化基本上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10]大学的科学教育主要依靠专业课程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完成;人文教育主要靠公共基础课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完成。传承人文文化知识的载体主要是文、史、哲、艺、宗教等方面的著述,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集中在人文文本教学,所以是有效落实人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平台。

语文教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习近平主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传承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和神圣的使命。而语文课程内容就最大限度的容纳了中国优秀文化知识,而且主要以文学的手段承载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即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12]大学语文是最方便学生集中学习高雅文化的平台,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大学国文不仅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谓‘深一层’的‘立本’”。[13]作为未来国家准精英分子的大学生,只有熟悉或掌握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才会真正从灵魂深处热爱祖国,才会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熏陶和人生锻造。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督导学生读书和提高母语能力。“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从语言中可以辨识出每一种文化状态。”而且“语言彷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2]52大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历,激发民族豪情,提升生命感悟。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养的过程,足以改变人的气质。台湾大学国文的教学目标就明确追求“使学生认识文学与人文现象的各种相关的问题,并且逐渐熟悉文学与人文思维的程序与方法,能藉此程序与方法,自行思考并能与人讨论相关的人性经验与人文价值”。学习语文,就是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读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折射其中,通过体悟,获得人性教化,培植审美情操,净化道德心灵,提升人文品位。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着师生共鸣的高雅情怀、胸襟学识和情趣修养等因素,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会潜移默化地完成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塑造。一个人一旦“感官升到较高的领域”,那么身心言行、品格风度也就可能得到净化,就有可能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智慧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不是技术理性能完成的,必须由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交融才能发生;正确的、特别是杰出的科技创造必定有形象、想象、直觉、灵感、顿悟的人文思维。[14]这些思维方式是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达尔文说方法比知识重要,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方法更重要;联想和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人文艺术是培养想象力的温床。近代的科技创造是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焕发出人的想象力的结果。“美国佩斯里研究发现: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系统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右脑是原创性的源泉。因此,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主要开发右脑。”[13]钱学森之问着眼于反思我国50年教育没有培养出大师的原因,就是缺失人文艺术教育所致,他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时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15]清华大学袁德宁教授也强调说:“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人文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对各个科类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涉及大量的富于想象的文学艺术精品,是启迪心智的最好媒介。语文教育本质上是语言艺术教育,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直觉思维、艺术联想和灵感妙悟,是一种诗性的五彩缤纷的灵魂的涤荡。一个人通过语文展翅知性的苍穹,在与自然的、民族的、直觉的、感情的、审美的和理性的东西建立起网络触突联系,形成文理兼容的思想观念,才可能真正构成健全的人格;只有满怀创新激情和想象灵气的生命体,才能成为有创新智慧的生灵。

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有远见的教育家都深悟此理。苏步青曾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发表“就职宣言”时明确表示:“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7]当代著名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也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16]

3 改革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策略和思路

面对有更高期待的大学生,大学语文再不能止于美文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介绍,而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养成,必须指导学生研读经典,着力培育他们的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用一组关键词来概括大学语文的核心理念和任务即:“经典,语感,生命,觉悟。”倡导“言语语用观”和“人文教养观”,期以大学语文课程担当起重任。

教育理念上,倡导“冰山理论”。人的言语技巧表现如同冰山浮在面上的部分,真正的能力基于水下庞大的人文积淀和涵养,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督导学生积累和历练,探寻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并转化为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学策略上,坚持“框架理论”。帮助学生搭建起比较系统的人文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督导学生做健全自身的通识结构的泥瓦匠。教学方法上,提出“坎儿井理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选择几口经典泉眼抉英探胜,示范方法,沿波讨源,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源头活水。在教师责任上,主张“导游教练观”。法朗士揭示文本阅读的意义时认为,文艺欣赏和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寻幽访胜或探险。教师的责任只是传授方法,做好示范和进行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读的兴趣及其能力。主张采用“专题-经典-美文-拓展-教练”的模式进行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文化专题讲座——贴近生活、生命、心灵,拓宽视野,升华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若从著述典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渊薮;若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释、道三家为其归致,这三家势为鼎足又相互渗透,自古就有“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之说,这些经典和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深远,浸入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发挥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是维系中华民族内在情感因素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语文应最大限度地载负本民族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内涵,为传播民族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搭建载体;同时发挥语文乃人学之特性,力求贴近生活、生命和学生心灵,吸引学生,启迪学生,使之不断地感悟,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因此,教学要着眼于语言艺术文化,力求通过专题的形式梳理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为大学生搭建起合理的人文文化知识结构。力求突出思想主线,揭示承传规律,贴近青年心灵,关注现实热点,体现普世价值。可以参照“百家讲坛”模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评介相关大师、学派、思潮以及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再辅之以多元化的情景问题设计,督导践行体悟,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汲取语言运用经验,最终获得审美艺术的享受和精神品味的提升。

3.2经典文本导读——精读中外元典,体悟先贤哲思,启迪心灵智慧

世界各民族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是人类生命历程的里程碑。特别是上古轴心时代出现的元典巨著,先贤们的哲思经久不衰,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令百代后生景仰观止,千百年来滋润着历代人民的心田,永远不会过时。他们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对学问顶礼膜拜的态度,以及对知识含英咀华的方法,都是现代大学生最好的精神营养。爱因斯坦说:“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郁达夫在《怀念鲁迅》一文中也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精神领袖的言行记录和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灵魂的源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诚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所说:“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书的人,怎能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呢?”[17]

倡导读书,导读经典,是大学语文的核心任务,也是被许多经验证明了的提升大学生文化品味的有效方法。余秋雨先生认为:“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造,阅读是锻造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必需加强经典导读,用经典的思想火花、先贤的智慧启发学生,促其健全人格升华境界。

教学过程可以采取“文化专题”引领“经典名著”和“精品美文”研读相结合的方式,荟萃精品,呈现思想,启迪心智。导读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引录原著精彩片段进行品评论析,使学生观斑窥豹;有时结合作者评传,活化先贤神采,形象演绎先哲幽思;介绍一些拓展资料,扩展学生视野,使之触类旁通;结合名著和人生设计一些情景问题、比较问题和言语使用问题,激发学生进行争鸣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多维思辨的能力。

3.3督导深思笃行——加强言语实践,在语境历练中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向来十分重视“知行合一”、“学思互用”。但近20年来,应试教育造成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严重削弱了创新思维和语用能力。王定华博士《走进美国教育》总结美国教育的成功经验是深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精髓,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倡导大学语文“言语语用”教学观,就是强调以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注重“语境”的因素,即多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重视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这与目前国家劳动人事部和教育部倡导的“职业核心能力”之首要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说,母语语用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学语文应该瞄准职业核心能力市场的需求,做好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教练工作,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对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优势。

“听说读写”被视作语文的基本能力要素,早已公认,但事实上最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缺乏思想,没有灵气,必然难以做好听说读写。所以我们更强调一个“思”字。恩格斯有一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18]大学语文教学第一要义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心智。常言说“言为心声”,“口乃心之门户”,“心之官则思”。“听、读”是汲取信息,是“思”的来源,但“学而不思则惘”;“思”是说写的源流,说写是思之内容的外化;没有听读,就没有思想,也就无从说写。有了思想,不会说写,说写不好,也不行,这又取决于说写的技能和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听读是汲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读思更为重要。不但要多读,还要博读,更要勤思、多思、深思,才能为说写提供资源和动力。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营造一定情境氛围的现场,以“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就要特别重视在每一个专题和导读之后设计若干启发性作业题。题目力求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需求,比如要求拓展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探索交流;或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体悟,总结提升;或者责成学生进行现实文化策划活动,全程自主操作;或者故意提出相左之见,让学生展开论辩;或者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等。努力帮助学生从自然言语实践向自觉言语实践迈进,尽可能多地获得自觉言语实践活动的历练和积淀。

提倡对话式教学。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它既是隐喻意义上的用语,也是实际意义上的用语。单纯把对话理解为实际意义上的对话是对对话理解的狭隘化,容易导致教学中把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的形式看作对话,而实质并不一定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也不一定是通过言语来进行。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19]教师是引导学生对话的导游和教练,与学生一起在古今中外的语言文化中抉微访胜。所设演练题目要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延伸到课外,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历练母语应用能力,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生命。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8.

[2]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的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徐彩华.汉字认知与汉字学习心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2.

[4]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7.

[5]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33.

[7] 苏德洋.父亲与交大——纪念父亲苏步青逝世六周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03-10(01).

[8]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9] 刘 勰.文心雕龙·章句.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8-10.

[11] 刘集镇.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无所不在[N].齐鲁晚报,2014-02-26(01).

[12] 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07):4-5.

[13] 朱自清.论大学国文选目[A]//朱自清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1-18.

[14]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5-6.

[15]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11-05(03).

[16] 郭齐勇.深切怀念太老师任继愈先生[N].光明日报,2009-07-20(12).

[17] 丁剑刚, 王生钰.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与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14.

[1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

[19]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3.

[责任编校:张岩芳]

ANewExplorationoftheEssentialAttributeandEducationalIdeaofCollegeChinese

ZHAO Liling, ZHOU Jinsheng

(LanguageandCultureResearchInstitute,HubeiUniv.ofTech.,Wuhan430098,China)

This paper reexamines and redefines the orientation,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teaching ideas of the course of college Chinese.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Chinese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mother tongue with Chinese text as the main body, the core cours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with humanistic culture knowledge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basic course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humanistic aptitude. Therefore, “verbal pragmatic view” and “humanistic language view” are strongly advocated.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Chinese is proposed as follows: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 and sublimate their spirit through cultural lectures characterized by being close to living, life and heart; to guid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sage thought and to enlighten their wisdom through the classical text reading;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practices and of deep thinking to improving their command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context of experience.

college Chinese;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essential attribute; ideas of teaching reform; pragmatic competence

1003-4684(2014)03-0112-05

G642.3

: A

2014-04-23

国家语委规划项目(YB125-59), 湖北省教研项目(2012279)

赵丽玲(1958-), 女, 辽宁本溪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人文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