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越深入,就越要触及深层问题、体制弊端,就越需要综合治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它能够以其自觉的能动性调节、约束、控制、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协调个体的行动,从而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所谓协同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以形成系统各要素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紧密配合的协同关系与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合作行动。协同机制的一个要义在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不仅要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自身是否能够自我协同,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而且还要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之间能否有效协同、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实现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协同发展,以便发挥其总体的功能和作用。
协同机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协同学、系统论、历史唯物主义。赫尔曼·哈肯(H.Haken)创立协同学,即“协同合作之学”[1](P1)。协同学研究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合作效应,认为“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能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增强系统的功效,创造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实现力量增值”。我们可以将协同学运用于分析和指导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结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忠杰先生提出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探讨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各个子系统会相互作用和协作。“如果一个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力量相互抵消内耗冲突不断的状态。”[2]
因此,为了增强正能量,增强协同效应,减少冲突、摩擦和内耗,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建立协同机制的探索大量存在。诸如: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内在的联系之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社会有机体的自觉调节。“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两种机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规范表现出来的,两种机制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规范并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3]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还有一个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同的问题,即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不断进步需要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社会协同机制的建立,把建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结合的协同机制作为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枢纽和着力点。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分别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种要素有机构成,要使这个系统良性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既要考虑动力机制内部的协同、平衡机制内部的协同,又要考虑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之间的协同。为此,在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把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于改革的各个方面,每项改革都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设计、考量和推进。在利益多元、社会转型、观念多样、新旧问题交织的当今时代,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利益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巨系统”,“改革需要总体分析、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总体规划”[4]。
改革的协同性及协同机制的建立源于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表现在每个领域、每个部门的改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每个区域的改革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由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结合而成的改革整体,具有任何子系统所不能取代的整体功能;每个部门和局部的改革都不能脱离整个系统,而整个系统的改革又影响和决定着部分和局部的改革。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改革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协同关系,即各部分的改革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通过自觉的调节、控制和协同互相配合,建立协同机制,使改革科学、有序、稳定和持续地进行。
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协同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加强平衡机制建设,促进分配公平、社会公正,能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积聚正能量,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实行改革后,动力机制增强,物质财富大幅度提高,也为平衡机制(如取消农业税、健全城乡社会保障等)的建立创造了一定物质条件,有利于平衡机制的建立。
在实际的社会运行中,实现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需要做好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协同工作。如一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在转弯处为保持平衡需要减速,减速需要调整动力机制,是为与平衡机制进行协同而进行的调整。若不调整速度,疾驶的摩托车猛转弯就可能因强大的惯性破坏其平衡而翻车。这就涉及到摩托驾驶人与车的协同以及在其调控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协同。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又需要摩托车保持一定的速度,静止很难保持平衡不倒(只在一些杂技表演中才能看到,而且车把要不停的调整),而保持一定的速度则需要由动力驱使它前进。就社会发展而言,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发展,没有动力机制,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消灭资本主义“绝对必要的前提是生产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度贫困化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P383),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因此,在改革进程中,当我们考虑解决平衡机制问题时,要考虑对动力机制的影响,要注意与之协同。当我们注重解决动力机制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解决平衡机制问题。“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关键就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总体功能。如何构建适当的制度、体制、规范和政策,将动力和平衡两种机制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之产生最大的同向效应,就是任何社会都不能不实际考虑的最大问题”[3]。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维护竞争、反对垄断的竞争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的利益机制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等。改革是动力,科技创新是动力,人才战略,汇聚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动力,要协同为一种合力、一种聚集正能量的合力。在改革进程中,促进动力机制内部的协同,就要关注与动力机制有关的制度、规则和政策之间的协同,增进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一切人才、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组织、创新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成果得到保障。
增强平衡机制内部的协同。社会公正包括司法公正、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医疗公平等多个方面。要增强平衡机制,实现社会公正,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全面推进改革,就需要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关注与平衡机制有关的制度、规则和政策等诸多要素的协同,加强与宏观调控、平衡利益关系、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相关改革措施的协同。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聚集正能量呼唤增强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在社会运行机制变动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平衡机制欠缺、动力机制失范,就是当今中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病因。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种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3]“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最大限度地结合”其实就是要增强协同性。在当代中国,协同体现在众多的领域、方面、层面等多种关系之中。诸如:协同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城乡之间的协同、政策之间的协同等等。比如:促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协同推进土地、户籍制度、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食品安全需要解决“各行其是”问题,需要解决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需要法制规范、部门协同、行政整合、信息公开等配套政策的协同治理;全国各地在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中央和地方在探索改革及其配套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防建设中陆、海、空、导弹部队、网络部队、太空部队等的协同。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呼唤各项改革的统筹谋划、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因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和协同配合。统筹兼顾、相互衔接、系统设计、协作合作、整体推进的实质就是协同。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需要协同。在建立一种动力机制,调动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社会主义应该发挥其优越性,建立健全的平衡机制,实现社会公正,充分认识社会公正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各个子系统会相互作用和协作。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枢纽,即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进而把握系统的协同机制。
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枢纽,它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平衡器,因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枢纽。比如,在“左”的思想和政策下,以阶级成分、家庭出身等来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是不公平的,后来经过改革,取消了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实行“多劳多得”。劳动的价值得到了重视和实现,使人们感觉到了公平、合理,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激活了动力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较好地统一起来,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动力与平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好结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高效公正中实现。
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价值层面,而要落实到执行、实现层面。为此,必须要有更加具体、配套、协调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及完善的实施细则,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公正得以实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使政务公开制度作为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制约与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增强依法行政透明度已起到重要作用。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行政务公开是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方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加快建立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等内容,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规、行政职能、行政审批、行政信息的公开机制,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不涉及到国家秘密的政务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7]
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如“司法腐败”问题,权钱交易问题,行政垄断问题,以权谋私问题,大都缺乏良好的兑现落实机制。
因此,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内在机制,形成畅通的民主诉求机制、健全的法治保障机制、政府行政行为公正的保障及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及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优化的权益共享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及科学发展保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系统优化,来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自觉、自我有效调节。
比如,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就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注意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科学筹划、协同推进。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协同把握“三个关键”、协同抓住“三个重点”、协同搞好“三个结合”、协同突破“三个难点”。把握“三个关键”:第一,执法权限要法定化(这是防止执法“错位、”“越位”、“缺位”的基本保障);第二,执法依据要明晰化(这是正确执法的前提和依据);第三,执法程序要公开化(以公开促公正执法,防止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同时,要正确认识程序合法、程序公正、程序公开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独立的法律价值,增强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程序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行政执法程序的方式和制度,从程序合法层面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法定职责的分解落实;二是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三是考核评议的有效组织。三个重点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托,既是实行执法责任制的基础,又是实现执法责任制目标的保障。搞好“三个结合”:一是把执法责任制的推行与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二是把执法责任制的考核与公务员的考核奖惩、任免结合起来;三是把执法责任制的落实与转变政府职能、文明执法、政务公开等工作结合起来,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贯穿于行政工作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激励、竞争、制约、纠错的功能,进而提高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突破“三个难点”:一是执法权限的界定和划分,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主要解决上下级责任、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不清、权限不明的问题,从根本上理顺执法关系;二是执法监督,目前的监督多是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监督较薄弱或基本空白,要着眼于全过程的监督,使监督能前移,起预防作用,启动执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同时加强外部监督;三是过错(错案)责任追究,要通过过错责任追究,把职权责任与违法责任融为一体,切实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使责任心不强者不易过关,欲徇私枉法者心存顾忌,有责任有压力,进而减少和防止行政执法过错。
总而言之,增强协同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孙寅生.河南省政府自身建设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1).
[3]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钱学森.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