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创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4-03-31 04:54韩艳风谭文华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大众化

韩艳风,谭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而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财富,就必须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文化创新思想非常丰富,他结合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文化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以及促进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原则和途径,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深入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创新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文化创新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创新思想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创新和发展中国新文化有很多的论述,概而言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的创新发展要遵循“三化”原则

“三化”原则即创新发展中国新文化要坚持“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三个原则,是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而提出来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新文化”就是在共产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P706)在《反党八股》中,他再次提出了“三化”问题,并认为“三化”是创新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一是民族化。在毛泽东看来,新民主主义时期所倡导的文化,在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在形式上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或者带有我们本民族特点,换言之,民族文化就是革命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结合。“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1](P707)毛泽东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既要“吸收外国的东西”,也要“重视中国的东西”;既要反对洋化,也要反对复古。“我们穿军装,还是穿现在这种样式的,总不能把胸前背后写着勇字的褂子穿起。民族化也不能那样化。”[2](P745-753)总之,“民族化”就是要把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科学化。新民主主义时期所倡导的文化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同时,中国的新文化又是在封建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决不能割裂历史,但是,对于封建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是说,我们既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于人民群众,“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他们向前看”[1](P707-708)。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

三是大众化。新民主主义时期所倡导的文化是民主的、大众的文化,因为人民大众既是革命文化丰富的源泉,又是革命文化最为广泛的服务对象。这种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要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即它应该是“大众化”的文化。而如何做到“大众化”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方面,也就是思想感情。毛泽东说:“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3](P851)二是形式方面,主要在于语言。“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P708)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又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是仍然‘化’不了的。”如果“天天喊大众化”,而“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那就不是“大众化”,而是“小众化”。他还引用了季米特洛夫在这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告诫人们,必须把语言的群众化、通俗化当作一条“布尔什维克的定律”牢牢地记住[3](P841-843)。总之,“大众化”就是要求文艺革命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来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其成为人民大众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又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作为其创作的源泉,坚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三化”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工作方针,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明确提出来的,这也是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所没有提到的。“三化”原则对于我们今天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艺创新要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文艺创新要为谁服务。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联系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丰富并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3](P863)毛泽东认为文艺既要为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又要把工农兵作为最主要的描写和服务对象的这种思想,尽管作为方向性的提法现在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带有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

第二,文艺创新服务于人民的方式问题。关于文艺如何服务人民大众的问题,毛泽东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方法:一个是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另一个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从第一个“结合”来看,就是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入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世界观,转变“立足点”[3](P857)。要使文艺按照无产阶级的这个方向发展,就要实现第二个“结合”,既普及又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3](P864-865)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文艺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对于当前我们的文艺深入贯彻“二为”方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者,文艺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深刻地分析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社会生活虽然“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它却是“最生动、更丰富、最基本的东西”,“这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是不是源泉呢?不是。它们“不是源而是流”。这些文艺作品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但是借鉴决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3](P860)

高于生活。毛泽东又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因为“虽然二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3](P861)这里说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只是原料,只有经过作家的加工和改造才能成为好的艺术作品。

承不承认文艺源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坚不坚持文艺高于生活,是事关辩证法的问题。毛泽东所阐述的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思想,为革命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这同样也是解决文艺创作问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的这些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的见解,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大创新。

二、对当代的启示

(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的文化创新实践

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即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尤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贯彻到文化创新的全过程,文化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国的文化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把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要素吸收进来。

(二)要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日益丰富的现当代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强大基础。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以辩证的态度,以科学的精神来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合理成分,也要充分利用我国现当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同时,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以我为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汲取各国文化之长,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补己之短,从而建设真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以扬弃的态度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能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包含外来的异质文化,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三)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002年,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战线的干部职工提出要求,新闻改革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即“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与毛泽东所提出的文艺“源于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因此,我国的文化创新始终要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展开,无论是文化创新的内容,还是文化创新的形式,都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和可接受性。社会生活是文化创新的唯一源泉,文化创新成果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升华。因此,从内容上来讲,文化创新成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要能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生活的实际,体验人民生活的真情实感。从形式上看,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文化创新的内容,这些形式既包括传统的形式,也包括现代的形式,还包括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的融合,尤其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更加多样化、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成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也才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大众化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