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文学复兴看80后文学的成功之道

2014-03-31 03:19陈臣臣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郭敬明都市作家

陈臣臣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正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都市景观,在文学上随之而来的是都市文学沉寂了几十年之后的觉醒。吴福辉在《现代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一般的说法是将“都市文学”视作以都市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依照这个说法,新兴的80后文学也可以划分到这个领域。同时80后文学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次的复兴。

80后作家的写作生涯大多起始于90年代,这一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文化认同感渐趋淡漠,生活的功利化导致文学的功利化,市民阶层崛起,80后作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作家的写作风格。

一 一元化的意识形态瓦解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城市被塑造成为单一的表意符号,都市文学着重表现对城市享乐主义的批判以此来歌颂城市的无产阶级属性。例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因为对城市日常生活方式暧昧的态度而招致批判。

这一现象在70年代末出现变化,直至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在都市文学中就是日常生活重新进入文学。其实30-40年代的城市文学都建立在城市日常生活之上,脱离这一基础,城市文学无所附丽。都市文学的这一变化冲击着先前的写作观。

吴福辉认为都市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地方性、民族性的丰富多样。这种不同的都市以不同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为依托,皆以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1]同样在都市文学的创作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表现在80后文学中就是韩寒的叛逆、郭敬明的忧伤、张悦然的唯美……他们用不同的笔调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书写独具特色的文学。

不过与30—40年代都市文学对都市进行整体性书写不同,80后文学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碎片化的趋向。他们关注的中心永远是自身,这一现象在80后写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80后写手的旗帜人物郭敬明从最初对校园生活的书写到对都市生活的描写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他自身的成长。不同年龄的视角催生着他写作内容的转变,但是这些转变一直是碎片化的。例如他最近的作品《小时代》写的就是他所生活的城市中自己这一阶层自身所熟悉的领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社会将这一代人的生活切割成凌乱的碎片。

信息化的社会将一个庞大的社会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无暇顾及那么多。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提到:“一种规模如此庞大、形式如此繁多,以致任何一个个人只能体验其中的一点。”[2]瓦特认为这种碎片化反映在文学上至少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便是写作开始转向内心与局部细节,这催生了心理感伤小说。而这种感伤小说在80后文学中普遍存在,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李傻傻的《雪地上的兔子》……主要依赖于心理描写来进行自我展示,他们的孤独感使这些作品充满着忧伤。

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使80后文学脱离一切束缚,最大限度地、准确生动地书写个体的体验。这一突破表现在文学上新内容的增加,迄今为止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它并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下都市人的生活。尽管都市文学中也出现了王朔、六六等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家,但他们对于80年代后出生的人的生活状态反映几乎为零,80后文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都市文学的复兴淡化了城市的政治属性,催生出不同于50—60年代的写作方式,它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的书写。正是在这种写作方式的指引之下80后文学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二 世俗化写作

90年代后城市的大变动带来文化认同感逐渐淡漠,都市文学显现出某种个体性。它的书写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的公共空间,而是倾向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例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城市青年的空虚和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就是个体生活的体验。

以刘索拉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至少在两个方面确定90年代城市文学的基础:一个是城市世俗景象直接作为描写对象成为当时初步表达城市经验的符号;二是反叛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90年代城市青年的个体存在方式。[3]正是因为80年代末现代派作家对城市的反叛才造就了90年代对城市的独特感知。

在个体经验方面,80后作家着力描写着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同一时代的读者提供着这一代人特有的青春期阅读体验。但是他们对于个体体验并不是白描式的书写,而是加上了浪漫的色彩和忧伤的感情。如郭敬明《幻城》的幻美想象、张悦然《樱桃之远》的绚烂爱情、笛安《龙城三部曲》的爱恨纠葛都可以看作关乎青春的个体经验展示。

换句话说,作品中的相关文化欲望,往往是建构在他们消费青春的一种自恋风格与范型上,青春的经历、体验、情感、烦恼乃至身体的叙述,实际上只是他们在时代的消费潮流中炫耀的资本,成为他们世俗化地高调发声与表达期求的载体。[4]

在外在物质文化方面,80后文学则较多地融入了新兴城市符号,如酒吧、摇滚乐等。80后许多文学作品中充斥着物质享乐的奢靡情调,对小资生活的极力渲染。无论是激情澎湃的摇滚音乐还是光影陆离的文艺电影,亦或是清香魅惑的现磨咖啡,都带有明显的世俗消费体验。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流行音乐和电影是一个高中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物质化的青春状态,连同调侃和戏谑的生活娱乐方式建构出80后青春文学种种消费化狂欢气息。[5]

现下青少年读者占据半壁江山,80后作家在个体经验方面和物质文化方面的优势表现为他们容易与读者形成“趣味共同体”。不同于上一代人的生活体验导致主流文坛不能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适合他们口味的读物,而80后文学作品中的个人体验为这一代读者的青春期阅读提供了生理快感、审美愉悦以及成长答案。[6]

三 功利化写作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社会,文学写作的最初动机也发生了变化。由消费带来的对80年代体制化城市的时空反叛,到90年代变为了由消费而带来的对城市欲望消费的认同。

这种变化下使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不免带有功利性。王朔的小说在提供大量新兴的城市消费符号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套认同城市另类文化的价值立场。这一价值立场无疑给他带来了较大的市场。

“反叛”在80年代出生的人中带有一种褒义色彩甚至是神圣色彩,在新的时代下他们渴望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现在制度又不允许他们构建。文学中的逆反色彩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张扬自我的表现。王朔小说起到了科塞所讲的“社会气压阀”的作用:为不满对对抗情绪的疏导与转移提供了一种发泄渠道。[7]

王朔小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刻意为之的,王朔曾说:“我写小说就是要拿它当敲门砖,要通过它过体面的生活,目的与名利是不可分的。我个人追求体面的社会,追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无独有偶,80后代表作家春树也曾经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写作完全是为了金钱。在一次“80后”作家签名售书会上,有记者向他们提问:文学和市场总是存在很难克服的矛盾,你们在写作中是如何看待和克服这个矛盾的?几乎所有这些作者把头抬起来反问道:有矛盾吗?我们觉得没什么矛盾。[8]在他们的眼中文学市场化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一个“泛传播时代”,一个消费符号过剩的时代,我们无法,也不可能面对一个单纯的,自足的“作品”,而是面对一件产品,我们得考虑它的生产和流通机制。因此许多作家的创作开始迎合读者的需求,在“读者中心论”的影响下,他们首先考虑不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而是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就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谈及大众文化产业时说:“大众文化产业,正因为它是一种产业这个明显的事实,最关心的就是销路。产品必须打入市场。在正常活动过程中,销路的要求优先于所有其它考虑。”[9]

这种功利化的写作为80后作家带来名利。郭敬明小说的销量达百万册,曾多次问鼎中国作家福布斯排行榜。韩寒也曾多次进入中国作家福布斯排行榜,其小说《三重门》销量达200万册,在这个首印大多为四、五万册的时代,不得不称之为一个神话。

四 结语

70年代末都市文化的复兴给80后写手的写作确实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它给80后写手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写作空间,开启了另一种写作模式,并将原来空中楼阁式的写作拉回原地,使他们的写作更接地气,也更加能够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从而推动80后文学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成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首先超自我的体验式写作使作者只注重自我意识,缺乏一种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文学只能处于“自为存在”的状态,而无法达到文学的最终目的——“为他存在”。其次功利化的写作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它并不能够维持文学的延续性。现阶段的80后文学已经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郭敬明的写作内容虽然有所转变但是写作风格仍旧没有改变,现在已经而立之年的80后读者很大一部分已经放弃购买他的作品。韩寒在2010年出了《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之后再也没有新作。现在80后文学的当务之急是在维持现有的优势下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中国文坛站稳脚跟,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吴福辉.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2][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张鸿声.文化的缺失——当代都市文学论略[J].理论与创作,2005(4).

[4]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霍俊明.多多之记忆或印象之一种[J].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6(7).

[6]王文捷.80后文学的后现代风格[J].南方文坛·现象解读,2011(6).

[7]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EB/OL].新浪博客,2006年3月12日.

[8]张柠.80后写作偶像与实力之争[J].南风窗,2004.

[9]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郭敬明都市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