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终身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4-03-31 03:19孙刚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念学校

孙刚成,曲 歌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伴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广泛传播,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教育终身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国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 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内涵解读。

终身教育是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80年代初传入我国。他认为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种方式,是连续而系统的,强调学习和教育是贯穿人全部生命历程的活动。[1]在《何谓终身教育》一文中保罗·郎格朗曾经说过,终身教育绝非是在“传统教育形态上添加一个新的名词而已”,也并非为“大众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完全等同,而恰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和升华。这意味着个体不仅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发展自己的潜能,努力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要适应社会所提出的种种问题。由此可见,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由“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中国现行传统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脱离。未来的教育必须使学习者能够利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所有的机会进行学习,使其能够“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2]

2.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影响。

究其渊源,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已有所体现。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中就包含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孔子曾讲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最重要的在于终身努力不断地进行学习。在孔子的晚年,依旧能够做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让我们看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孔子身上的真实体现。他的思想已千古流传,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古至今,教育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迈进贡献着力量,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理论流派百花齐放。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点”,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更加紧密。[3]终身教育理念自从提出以来引起了教育各界的关注。在我国,终身教育理念较大地促进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

终身教育理念提出以后,多数教育学家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非正规教育等多种教育的结合。但是,殊不知,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键。当前,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校教育多数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完成的,并不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所以,想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难度很大,学生很难一下子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此,终身教育理念必须首先渗透到全部的学校教育之中,让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了解和接受学会学习的终身教育理念,并逐步建构起遍及每一个角落的学习型社会。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倡导的“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4]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一样,是未来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有意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需要顺应这一变革,高等教育更应发挥好率先改革和理念普及的带头作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下一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5],从而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传播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坚持能力为重,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坚持质量为根,大力促进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坚持灵活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机会供给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坚持开放原则,主动协调高等学校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6]

二 中国传统教育中背离终身教育理念与发展诉求的缺陷

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经了许多的波折,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也趋向合理,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应试考试为主,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面对试卷的时候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实际操作与应用中则能力欠缺。高考的分数成为决定每个人一生命运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重视学生的能力,不再以分数决定学生的好坏。

1.传统教育在时间上具有局限性。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包括从6岁开始接受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开始工作以后,人们就不再提倡继续学习,具有时间上的局限性。虽然,从人的生理发展而言,青少年儿童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在此年龄段为学生安排学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所以,并不是过了这个年龄段,到了成年期,就不用再进行学习了。因此,传统教育中,只要毕业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文凭去赚取后半生的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就足够了;“高等教育可以管40年”等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人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不利影响。

2.传统教育在空间上具有局限性。

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教育只发生在学校里,具有一定空间上的局限性。在学校拥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教学资源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是学生只在学校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老师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出了学校的大门,就不再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义务。这样,学生无法与社会构建相应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环境相脱离,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只有在学校中才能进行学习,不在学校就不用学习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已经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快速变革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时代环境,成了社会的落伍者。

3.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的三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育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结合的。许多学生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让学生怎样做,学生就必须怎样做。如果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整齐划一,失去了应有的个性。教育在各种制度的严格限制下进行,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压制。学生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能逾越制度的约束,使得学校教育变得死板,毫不人性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真正学会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真正以自己的方式爱上学习,才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为了升学考试而学习。

另外,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有许多应该得到学习机会的人没有接受到教育,也有许多虽得到教育但是没有被公平对待的人。由于地区差异,家庭差异,学生的成绩差异等各方面的因素,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仍然随处可见。这些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都存在。为了缓解这些情况,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国家、政府、社会、教育者等需要做出应有的改变。

三 终身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什么是最好的中学校长?可能我国大多数校长会认为,就是让学生进北大清华等“985”高校。相反,美国的校长则认为,成功的校长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终身的学习者,因为现在不可能预测学生20年、30年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成长有不可测性。[7]这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1.高等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终身学习欲望与能力的培养。

终身教育倡导人的一生都出于自觉和生活需要处于学习之中,不再是只有在学龄期才需要学习,成人就不需要学习。接受教育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而要扩展到成人时期,在生活阶段仍须持续进行。“终身教育的理想汇合点,它欢迎希望重新学习,希望使其知识适应需要或丰富其知识、希望满足其在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学习之兴趣的所有成人”。[8]高等教育在经过了初等教育之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已成熟,能够自觉学习。学生在基础教育中的学习使其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我国,高等教育相对来说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钟爱的专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和爱好,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在高等教育中,学生不仅仅要丰富知识充实自己,而且要在个人素养方面不断自我提升。

经历了基础教育培养阶段,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不再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更多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深入感兴趣的领域研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使得学生能在不受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即使步入社会以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让人能不断地自觉学习新知识。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高校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大部分高校的学分制已经与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互换制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某些高校开始把导师制与学分制、选课制等适合学校的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学分制的普遍实行,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势在必行。[9]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属于导师制,本科阶段只有少数高校采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由于本科生处于转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机试行导师制比研究生时期更有意义。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已经实行了导师制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对2001级、2002级学生做的关于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3.5%的同学表示“本科生应该有导师”。同样,在浙江大学2003年对紫金港校区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有95%的同学认为应该给本科生配备导师。[9]在公共学习的基础之上,让本科阶段的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相应的老师主导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导师也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了引导作用,学生能够在导师的引导下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高等教育开始追求受教育者自主学习氛围的建构与习惯养成。

终身教育理念使得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各种政策制度压迫,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地点方式进行学习。

(1)高校自主选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机会。

作为先驱,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的必修课,还有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统一教学。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这一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力。高等教育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更是为学生学习研究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必修课程之外,大学除了通常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学习,还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业余时间旁听各种喜欢的课程。

(2)泛在学习的环境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习惯养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高校中,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在泛在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需要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流行的MOOC课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MOOC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名校、名师、精品、开放、免费、移动这几个因素。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向世界上名校里的优秀老师进行学习。MOOC课程的内容优质,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多数课程也是免费的,这对于高校教学中自由时间充分的学生而言,是便利实用的。终身教育使得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人都能进行学习,不再将教育局限于学校之中。正如哈拉西姆等所言:“我们发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以及教室与远程教育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由于学习网络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采用,人们无论在教育环境中,还是在家庭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开展一体化的相互的合作学习”。[10]

(3)高等教育趋向普及化与无边界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高速发展,原有的知识、技能等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终身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继续学习。高等教育面向大众,而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除了理论学习,在教学环节上还安排了社会实践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与社会相接触,不再是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讨论会中指出:“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将教育限定在学校、大学、技术专门学校等故意分开的领域中,对此,终身教育要把教育扩大到朋友关系、家族、工作岗位、教会、政党、工会、俱乐部等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终身教育要求学校内和学校外的教育并重,高等教育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11]

总之,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学习者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使得终身教育理念得到传播与发展,还能够为终身教育培养教育者。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在各界力量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1]李德娟.从终身教育理念看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2009(9):19-20.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5.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www.most.gov.cn/yw/201010/t20101028_82966.htm.

[6]张忠家,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3-126.

[7]鞠维强.帮助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N].中国教育报,2013-8-13-004.

[8]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0.

[9] 曹十芙,周清明.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 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10]黄清云.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82.

[11]田荣一,森隆夫,诸冈和房.终身教育大全[M].龚同,林瀛,刑齐一,梁达礼,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21.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理念学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学校推介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