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014-03-31 07:21杜晓颖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风建设群众路线

杜晓颖

[摘要]广大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是通过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实现。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干群关系不和谐问题十分突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问题凸显是干群关系恶化的客观因素;而“干”、“群”两个主体自身原因是干群关系恶化的主观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对此,应从提升干部与群众的道德责任感、完善将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的民主监督制度、转变工作作风以促进干群和谐等几方面着手,通过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干群关系;群众路线;作风建设

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邓小平深刻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剖析这些现象,无不与“权力”二字相关。目前社会生活中,很多干部不能正视“权力”二字,导致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及至尖锐。

干部腐败现象是近年来干群关系恶劣的直接“导火索”。造成腐败现象的原因多方面,但权力问题是根本。权力的本质在于支配,腐败是权力的异化。党的执政权是人民赋予的。执政权既然来自于人民,就必然受制于人民,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如果这种权力不是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为少数人服务,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愤慨。一些干部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不是将其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平台,而是视其为为自己、为家人谋私利的工具,利用手中权力攫取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又难免不窃取人民群众的利益。薄熙来、刘志军等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干部腐败问题的关注。如果干部腐败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那就意味着干群关系的“顽症”无法根除,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也就无从谈起。

在剖析干群关系问题上,干部一方固然是主体因素、决定因素,但群众一方也不可忽略。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现实情况是,人民群众还缺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能力。这固然与目前我国民主制度的不尽完善直接相关。但也需看到,一些群众自身民主意识的缺失。遇到问题,还较少能想到以“民主”和“法制”的武器捍卫自身利益,而常常采用情绪化甚至对抗冲突的方式责问政府。一些群众把部分干部的贪污腐化,扩展到执政党的整体腐败。“不反腐败亡国、反腐败亡党”、“间隔枪毙不冤枉贪官”等悲观论调,足以说明此。一些群众把对部分干部的不满愤恨,扩展到对党和政府的整体不信任、淡漠疏离,甚至公然仇恨。这样的失衡心理,必然对解决干群关系问题带来先天制约。一些群众甚至不相信可以建立和谐干群关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永远无法化解的矛盾,因此拒绝与干部、与党和政府的积极沟通。

上述群众中间的这些消极认识如果得不到正确导引,换言之,不从“干”与“群”双方面着手努力,改善干群关系也是难以实现。当然,在此过程中,着力解决好干部问题是首要、是关键。

尽管目前来看,干群关系存在一定问题,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并非没有可能。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段话鲜明道出,干群之间的矛盾(也即毛泽东所言“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列宁所说,“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本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使矛盾化解,而不是使其上升为“对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里的“高素质”,首先应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十八大报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要求,充分表明了干部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关于道德建设,报告也有鲜明表述:“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仁者爱人,正者方能立本。只有胸怀对事业、对人民的大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情系人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也才能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只有先建立一支认真履行道德义务、政治责任意识强的干部队伍,才能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并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

与此同时,民众道德责任感问题也应引起一定重视。在改革攻坚时期,人民群众中间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不少疾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树立全局意识,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结,自觉拥护改革开放;如何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实现与政府的积极有效沟通,依法保障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如何树立理性意识,面对腐败现象和社会阴暗面,努力做到不悲观失望、不夸张扩大。这些都向民众提出考验。作为民众,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同样不可忽略。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履行好自身责任与使命。在不良社会风气面前,民众应该有勇气也有义务自觉抵制,而不只是怨天尤人、随声附和。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而作风问题,又直接关系着党与群众的亲疏状态。对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此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具体措施,旨在扎扎实实地推进作风建设。

作风是一个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也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作风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的体察,最具体、最直接的联系点,就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因此,转变工作作风,对于干部来说,不仅仅属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的问题。应将其提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要求,目的就在于,强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坚持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意识和高度责任感。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的要求,通过治“庸”提升能力,通过治“懒”提升效率,通过治“散”提升朝气,通过治“奢”提升正气。而这些本源又在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真心真情真诚服务群众中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猜你喜欢
作风建设群众路线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严以用权 提高党员干部担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