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近年来,鄱阳县依据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县情,实施了以旅游推动扶贫发展的战略,不仅一改过去“经济穷县、旅游弱县”的形象,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兴的生态旅游强县、旅游经济大县,而且加快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步伐。鄱阳县的实践对各地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即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多维价值,科学制定旅游扶贫工作的专项规划,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高效利用现有帮扶政策与资源。
关键词:旅游扶贫;鄱阳;扶贫发展
作者简介:曹高明(1984-),男,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77)
鄱阳县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坐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素有“千湖之城”、“湿地王国”、“鱼米之乡”、“富饶之洲”等美誉,是个“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园”的生态县。但是,长期以来,鄱阳县经济发展落后,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08年,鄱阳县以建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将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吹响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号角。2012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倡导下,鄱阳县进一步明确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实行定点、定向、定位的旅游扶贫计划,开启了旅游扶贫带动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鄱阳县不仅在旅游业上取得不俗成绩,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上饶市旅游先进县,而且在扶贫工作上成绩斐然,2012年荣获上饶市扶贫系统先进单位、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A类县,最为关键的是实现了百姓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全面参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以旅游推动扶贫开发,不仅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也是鄱阳县基于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县情做出的正确选择。通过调研,鄱阳县实施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有如下:
(一)规划先行,明确旅游扶贫科学发展的思路
科学规划是前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规划,有效配置资源,鄱阳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兄弟县市区的旅游扶贫经验,拓宽思路,另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借助外脑的智力资源,制定了全县的旅游扶贫开发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从而使全县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从一开始就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扎实推进。同时,为使旅游扶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降低旅游扶贫开发的风险,提升旅游扶贫综合效益,鄱阳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牢固树立“以游富民”的理念,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力,以农、渔、林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抓手,以景区乡村为示范,围绕“扶贫——脱贫——致富”工作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点(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带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北两条快速通道)、以轴带面(全县贫困村)的方式稳步推进。
(二)因势利导,充分借力上级政府部门的帮扶政策与资源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开展旅游扶贫存在诸多困难,鄱阳县积极向上争取帮扶资源,科学高效利用有关帮扶政策。2012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创新扶贫思路,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程,即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省直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每年省财政拨付一千万资金专项扶贫,并且连续安排10年。为此,鄱阳县充分利用“四个一”组合式旅游扶贫工程的资源,特别是江西省旅游局(定点帮扶鄱阳县的省直部门)的帮扶资源,在制定旅游规划、创建与推广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投资环境等方面获得大量的支持。此外,该县交通、用电等问题也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交通运输厅和华能集团江西分公司的直接帮助下,可望得到解决。
(三)立足优势,建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县具有良好的湖泊生态资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市与湖泊一体,浑然天成。该县在推进旅游扶贫开发时,立足优势,因地制宜,以鄱阳湖典型的亚热带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湿地景观为载体,建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具有湿地面积最大、湿地品牌最靓、湿地物种最丰、湿地景观最美、湿地文化最浓、湿地生活最具风情等特点,而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位于“名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名湖(鄱阳湖)——名镇(景德镇)——名村(婺源)”黄金旅游线路中心。同时,该县在“保护——利用——提高”的理念下,还重点推出大湖景观游、大湖候鸟游、大湖美食游、大湖运动游、大湖文化游、大湖养生度假游六大系列旅游产品,打造“中国湖泊旅游的窗口”,打响鄱阳“中国大湖城”品牌,逐步开启了旅游鄱阳湖时代。
2009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试运营,全县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而到2012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16万人次。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极高人气使当地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当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四)以点带面,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
鄱阳县的旅游扶贫开发重视“以点带面”,突出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示范效应。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打造,特色吸引,产业培育,带动致富”的总体思路,精心打造了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例如,团林乡蛇山村依托毗邻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和留传的民间传统湖鲜烹饪技艺,以“美食”为主题,按照“一屋一品,分工衔接”的方式,通过培育渔家酒店、发展农家客栈、归集美食产品、建设配套工程,打造鄱阳湖美食体验示范村;珠湖乡周家村依托乡村文化气息浓郁、民间戏曲基础深厚的优势,打造融戏剧表演、传统捕鱼互动、特色渔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鄱阳湖文化体验示范村;白沙洲乡赵家村依托该岛的本地风情和异域特色,打造具有浪漫、神秘、梦幻特点的鄱阳湖休闲度假示范村。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优势互补、特色互动、客源共享、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给全县旅游扶贫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全县旅游扶贫的蓬勃发展。
(五)多措并举,促进旅游扶贫工作互动发展
一是实施产业帮扶。鄱阳县把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例如,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建设“绿色银行”,推进泡桐、杨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工程。通过产业扶持和带动,目前,全县已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00家,辐射带动5.3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旅游扶贫。一方面,鼓励本县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渔村建设和生态科普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旅游事业发展,将旅游作为共同事业、共同奋斗目标,倾力参与。如今全县形成了“人人成为导游、人人都是窗口、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全民参与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社会群体和组织参与。例如,与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高校学子参与“神游鄱阳湖,扶贫献爱心”活动。该活动得到江西省政府、省旅游局、省教育厅、团省委、各大高校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仅2012年5月的首批活动,就吸引南昌地区五千余名高校学子参加。2013年,该县争取到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的扶持。该办将以组织5万名游客来鄱的形式,支持该县旅游项目建设。
三是以广告效应促进品牌形成。鄱阳县以建设中国著名湖泊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征集评选,把“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确立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形象广告宣传语和公益广告宣传语。借此宣传口号,形成了以江西卫视、央视为重点,以平面报纸、网络媒体、新型杂志为基础的宣传主平台,层级递进,增强品牌效应。“十八大”期间,鄱阳县借力省旅游局投入的350万资金,精心推出了以“江西风景独好——候鸟天堂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主题的宣传片,在北京惊艳亮相。2013年,鄱阳县与社会创新组织联合制作了30秒形象宣传广告,在美国时代广场播放,推出“鄱阳:中国大湖城”品牌。这些广告宣传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和好评,市场反馈良好,效果显著。
四是开展社会营销聚焦鄱阳旅游。近年来,鄱阳县积极开展各类社会营销活动,获得了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例如,通过一年一度的“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努力形成节庆活动的强大营销效应。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邀请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走进鄱阳;2010年,举办了第二届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暨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2011年借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该县举办中国·鄱阳湖生态旅游博览会之际,同时举办第三届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2012年,举办了中华龙舟大赛暨鄱阳湖国际龙舟旅游文化节,开启了2013年鄱阳湖湿地帐篷观鸟季活动,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来鄱“梦枕湿地”。
二、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扶贫效益。“一业兴而百业旺”,说的就是旅游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2012年的5年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投资约为3.2亿元,在其带动下,全县旅游总收入2012年达10.8亿元,占全县GDP总值的9%,已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的综合扶贫效益已经在社会观念、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多层次显现。
(一)改变了当地居民发展观念和生活方式,增强了发展活力
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培育了村民多种经营的意识,让他们知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并懂得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其次,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时尚的生活方式。鄱阳县开展的全民营销、“和旅游一起改变”和中小学生“科普游”等活动刺激了当地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增多,促进了人民生活改善。第三,改变了鄱阳县长期以来年轻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发展形势,打工能人回乡创业的逐渐多了起来,由内而外开始扭转“空心村”不断出现的尴尬局面。
(二)带动了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
经过五年努力,鄱阳县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成熟壮大,景区接待游客增幅不断攀升,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游客多了,许多百姓也纷纷“洗脚上岸”,开起了“农家乐”、“渔家乐”等农家宾馆、饭店,在家门口做起生意当起“老板”,收入不断增长。2008年以前,全县尚无一家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仅有2家旅行社、28家宾馆,且接待条件差、服务水平低。而目前,全县有农家乐4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2家,旅行社12家,仅县城就有各类高端酒店、经济宾馆等52家,拥有床位2948张,旅游接待能力大幅增长。此外,该县将农产品与旅游资源巧妙嫁接,将农产品升级、组合、包装,摇身变成旅游商品,使得农产品搭上了旅游发展快车。目前,已开发出农业旅游商品180余种,包括以鄱阳湖鱼为原料的银鱼干、酒糟鱼、香辣鱼等系列产品,以蔬菜为原料的春不老菜、腌菜、干菜等系列产品。特色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后包装精美、携带方便,受到了大批游客的青睐。特色农产品的畅销扩大了居民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
(三)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实施旅游扶贫,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已得到合理保护、开发及利用,村容村貌、城市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以蛇山村为例,蛇山村在旅游生态渔村建设以前,村内几乎没有水泥道路,行走在村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环境卫生无人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村庄。如今,该村在扶贫部门的规划指导下,实现了90%以上的农户改水改厕,修建和硬化公路5500多米,新建沼气池87个,明暗水沟3100多米,栽种樟树、桂花树和橘树3400多棵,绿化植被5700多平方米。现在的蛇山村道路硬化宽畅,村庄美化亮丽,家家户户庭院绿化舒适,实现了群众休闲活动经常化、渔村景区化、设施城市化、生产庄园化。
三、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启示
鄱阳县的旅游扶贫实践和探索,不仅使该县改变了“经济穷县、旅游弱县”形象,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兴的生态旅游强县、旅游经济大县,而且加快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步伐,对全省各地加快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多维价值。实施旅游扶贫,是一项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展的绿色富民强县的生态工程,不仅可以改变贫困乡村的落后面貌,带动大量贫困农民就业,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变革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而且还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地区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各地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对扶贫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发展、抓产业带动、抓百姓富裕”。
二要科学制定旅游扶贫工作的专项规划。为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鄱阳县从本地实情出发科学地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扶贫发展专项规划。各地在制定旅游扶贫发展专项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选择恰当、准确的旅游突破口;根据地区、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发展目标,尤其要注重群众参与,着力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的资源及经验,提升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鄱阳县旅游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正确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准确定位发展生态旅游基础之上的。因此,各地实施旅游扶贫,要全面、准确把握地区旅游资源,立足地方特色,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尤其在旅游扶贫示范点的选择上,选择有特色的村庄进行别具匠心的打造。
四要高效利用现有帮扶政策与资源。实施旅游扶贫,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对于实施旅游扶贫的各县而言,不仅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帮扶政策与资源。比如,在景区建设、星级宾馆评定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旅游包装与宣传、旅游线路与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及旅游精品打造、旅行社建设、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积极争取各方资助。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