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承哲 刘悦 毕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该病具有发病急,来势汹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2]。血流变是指血液的流动性与变化规律,即血液流变。通常血液流变包含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全血还原黏度等指标[3]。研究患者的血流变变化规律可有效的预防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监测意义与价值。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临床资料,探讨血流变规律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在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18)岁。同时选取该阶段在我院做身体检查的健康人员36例作为对照组,保证患者具有大致相同的既往病史,而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16)岁。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此外,在观察组中,根据发病频率将36例患者分为高频组与低频组。高频组,每周发病在2次以上,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18)岁。低频组,每周发病在1~2次,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18)岁。2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流变值。血流变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还原低切黏度,全血还原高切黏度与血浆黏度。以上指标均采用赛科西德SA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测量数据。患者入院后,于当天或次日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液5 ml,加入EDTA抗凝,静置,在4 h内检测,记录数据。
1.3 评定标准[4,5]本实验测量的血流变指标如下所示:全血黏度正常参考值:低切为(9.7±1.5)mPa·s高切为(5.8±0.6)mPa·s;全血还原黏度正常参考值:低切为(16.7±1.9)高切为(5.9±0.6)mPa·s;血浆黏度正常参考值:(1.00±0.95)mPa·s。机体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超过正常值后,越高则代表血液黏度越高,流动速度越慢,严重会造成血液滞留,危及生命。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血流变指标 观察组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黏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流变指标分析n=36,mPa·s,±s
表1 2组血流变指标分析n=36,mPa·s,±s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血浆黏度观察组组别 全血黏度 全血还原黏度低切 高切 低切 高切13.0±2.18.7±0.822.0±3.09.0±1.01.62±0.12对照组9.6±1.1*5.8±0.6*16.5±2.3*5.9±0.7*1.05±0.10*
2.2 观察组中高频发作患者与低频发作患者血流变指标比较 高频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高于低频发作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组患者血流变指标分析n=18,mPa·s,±s
表2 观察组组患者血流变指标分析n=18,mPa·s,±s
注:与高频组比较,*P<0.05
血浆黏度高频组15.3±1.910.3±1.027.6±3.011.8±1.21.97±0.组别 全血黏度 全血还原黏度低切 高切 低切 高切12低频组11.7±1.7*7.7±1.0*20.4±2.5*7.2±0.9*1.19±0.15*
暂时性脑缺血是指脑或者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患者发病后持续数分钟,通常在1 h内完全恢复正常,但该病可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流变是指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发生流动及变形[6,7],之后,科学家在研究血液的组成及特性时,提出血液流动性与形变规律性,即血流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该学说[8,9],并开展研究与临床实验。在短短几十年中,我国医学研究者的血流变研究成果快速发展,能够通过对血流变指标的监测达到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0]。经本试验可知,观察组的血流变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血流变指标(P<0.05)。即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粘性较高,流动性较慢。此外,在观察组中,高频发作患者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等指标明显高于低频发作患者,即高频患者血液黏度更高,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血液滞留而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掌握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变变化规律,能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张金海,刘英.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69-1370.
2 许航,冯敏,寿广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73.
3 翟志永,聂莹雪,李嘉姝,等.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医药导报,2009,28:739-742.
4 李宏建.阿托伐他汀的益处在老年和年龄较轻的患者中相似.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284.
5 周长岭.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CD检测与血流变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78.
6 张建斌,赵常宝,张丽玲,等.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11-412.
8 张晓虹,柳超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0-52.
9 Telman G,Sprecher E,Namestnikov O,et al.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and work-up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TIA and is-chaemic strok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10,17:567-571.
10 郭宏,赵永富.杏丁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