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比,荣 贺
(1.华北科技学院 离退办,北京东燕郊 101601;2.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北京101301)
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许多有关安全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各类媒体发表,一种新的文学门类——安全文学,正在兴起和发展,但理论界对安全文学的研究却比较滞后。什么是安全文学?它与其他文学门类有何区别和联系?安全文学创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关安全文学的理论研究处于什么阶段,是否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发展?在阅读近年来发表的安全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其作者队伍以业余作者为主,这就给创作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对安全文学创作的作品和作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安全文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希望引起安全理论研究者和文学界的注意,就此开展深入的研讨。
安全文学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时间较晚。一般认为,安全文学是在与其相似成关联的灾难文学、煤矿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国内外文学现象看——灾难文学出现较早,最早可上溯到创世纪神话。在灾难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安全文学。有些原来公认为灾难文学的作品,如国外电影《泰坦尼克号》,因描写了安全事故的成因、过程、救助,以及现场各种人物的表现,也可称为安全文学作品。我国较早的有代表性的安全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八百米深处》(作者:孙少山,载《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八百米深处》描写的是一场地震过后,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距地面八百米深的煤层中,发生的几名幸存者与死神搏斗的故事。作者在死神降临的特定情境里,把笔触对准人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衍变,并通过他们对待生与死、友与情的不同态度,真实地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充分揭示了他们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几个栩栩传神的普通工人形象。在老工长张昆团结精神的鼓舞下,这个只有5个人的战斗集体,信念始终没有泯灭,希冀始终没有放弃。小说结尾,当李贵背着老工长,踩着冷西军的肩膀头,拱一步,爬一步,“向着风井,向着新生活奋进……”时,这几个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新的升华。小说表现了煤矿工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坚如磐石般的团结友情,既描写了安全心理,也间接介绍了在灾害事故发生时避免伤亡,自救和互助的知识。小说创作素材来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开滦煤矿的真实故事。《八百米深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于1984年入选美国纽约《国际优秀小说选》。作者孙少山,山东人,1968年来到黑龙江,1984年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198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8年毕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0年开始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散文三百余万字。他的多数作品并不属于安全文学范围。但《八百米深处》无疑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开始也属于灾难文学,因较明显地具有安全文学的要素,可被归为安全文学之列,由此开了我国安全文学之先河。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成为矿山头等重要的大事,一批原来从事矿山文学的作者将安全问题纳入写作范围,创作了许多反映事故预防、矿山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文艺作品。其他行业,如交通、电力、水利、化工等行业,原来从事行业文学写作的作者,也在作品中反映了安全问题。由此,可以说从工业文学或行业文学中分化出安全文学这个分支。而由于政府和企业领导者的重视和培养,职工队伍中的业余作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工人日报和有关行业报刊、如劳动保护、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华矿安全报、中国电力报等,经常刊登安全文艺作品。许多网站,如煤矿安全网、安信网、易安网(《劳动保护》杂志社主办)、安全文化网(北京天地大方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也大量发表各种形式的安全文艺作品。其中易安网已发表安全小说总255页次,安全文化网已发表小说、散文、曲艺作品共4694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数都是在职职工中的业余作者,他们的作品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业余作者队伍的成长壮大、作品的丰富多彩,成为安全文学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从事安全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不多,但也有数名专业作家,多年来坚持创作,为安全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辽宁朝阳的作家孙守仁,他是铁道兵出身,先后从事过矿工、记者、政工干部等多项职业,个人经历极为丰富。如今退休在家,专职从事文学创作。他是辽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散文及童话创作。但他是安全文学领域起步最早的作家,二十余年始终如一把安全文学创作当作毕生事业来从事。从1988年在《工人日报》副刊上发表小说《新衣裳.旧衣裳》至今,他先后在《劳动保护》、《现代职业安全》、《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安全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方草》、《选择》、《妈妈的情人》、《老鲍捉鬼》等短篇安全小说,以及《安监局长》、《女窑主之梦》、《兵头将尾》、《爆胎》等中篇安全小说。他的名字与作品,早已为各大安全报刊、杂志的编辑们所熟知,并深深感染了一大批喜欢安全文学或从事安全管理职业的读者与同行。孙守仁说:“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国企,尤其是煤矿,我同窑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我的笔,塑造安全尖兵,安全卫士,安全模范,目的是增强安全意识,做到不死人或少死人,不出带血的煤炭,创造安全生产新局面。安全文学虽不是灵丹妙药,但她有她的功能,她的作用。”母亲,所以,他已经建立“孙守仁安全小说坊”,发表自己和其他作者的安全小说。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将给孙守仁和其他作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大量安全文学作品在网络发表并拥有众多的读者,标志着安全文学的繁荣发展时期正在到来。
1)安全文学的创作队伍以业余作者为主,这既是安全文学的可喜的一面,又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局限。由于作者多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或技术、管理人员,虽然贴近生活,语言朴实,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质胜文则野”的现象。而且创作队伍不稳定。因主业更换,创作条件较差,难有长期坚持创作者。一旦下岗或企业经营状况发生改变,作者队伍就容易流失。此外,领导的重视不够,缺乏专业指导,也难免造成队伍的自生自灭。
2)由作品的情况看,业余创作的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参差不齐。有的是适应宣传工作的短期需要而突击创作的,生命力不强;有的只写身边的小事,视野不够开阔。因此,整体来看,虽然数量不少,但优秀作品不多。专业作家的作品则数量很少,有些也是应景之作,缺乏生活深度,真正体现安全文学应当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具有强烈震撼力量和社会影响力作品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3)文学评论界对安全文学的关注不够,好的文学评论文章不多。已有的一些评论文章虽对作者有鼓励作用,但对引导作者提高创作水平和读者提高鉴赏能力作用不强,还有的甚至用过时的政策或理论图解作品的内涵,一味唱赞歌。文学评论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和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一种新生的文学幼苗,更是非常需要有高水平的评论来催生和浇灌。
什么是安全文学?如何将安全文学与其他相近的文学门类区分开来?由于安全文学是一门新的文学门类,与煤矿文学、灾难文学和生态文学等文学门类有相似之处,并有相互交叉的关系,所以可借鉴其他文学门类的定义来加以界定。作家孙守仁认为凡文学作品涉及安全的,是广义的“安全文学”。不管你怎么写,其内容有“安全”的元素,还有文学的元素,二者缺一不可。这里,我们探讨的不是广义的安全文学,如果凡是和安全沾边的文学作品,都是安全文学,显然太泛化了。或者按照涉及的题材或描写的对象来界定,如把反映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的作品都看做安全文学,也过于表面化。考虑到现今时代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安全事件过程的的多元化因素,现代人的安全心理的复杂性,特别是安全哲学提示出的安全事件中人的安全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认为,安全文学是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为题材,体现人的安全意识,反映安全事件中隐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学门类。其中的安全意识,包含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体现了珍爱生命,救死扶伤、团结互助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正确认识人与物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
2.2.1 煤矿文学
在国外,最早的煤矿文学作品可追溯到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的小说《萌芽》,《萌芽》(1885)是左拉的代表作。小说以煤矿工人罢工为背景,描写了矿工的悲惨生活。在国内,20世纪20-30年代就出现了描写煤矿工人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煤矿文学进入繁荣时期,在内蒙、山西等地出现了许多煤矿文学业余作者群体。专业作家刘庆邦等描写煤矿工人在社会转型期间生活命运的小说,引起了较大反响。刘庆邦号称中国煤矿写作的高手。在《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多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反映了底层人物通过煤矿试图走向上层而最终幻想破灭的奋斗与挣扎,被称为“中国的《红与黑》”。
煤炭文学中许多有矿难的描写,涉及安全问题,但主要关注的是煤矿工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不能囊括安全文学。因煤矿是出现安全问题的典型,最早的安全文学就是围绕煤矿安全事故展开的,煤炭文学中以安全问题为指向的一部分,可称为安全文学的滥觞。
2.2.2 灾难文学
灾难文学的的历史悠久,可以说,灾难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与人类相伴的,远古就有许多灾难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三大神话都与灾难有密切关系,可说是最早的灾难文学。西方的灾难文学出现也很早,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大概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灾难文学作品之一。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同样充斥着对各种毁灭性灾祸的描写,并将之和“神旨”联系起来。一些严肃的经典作品中也有许多灾难文学的篇章,如《圣经旧约》,就记载了洪水、饥荒、瘟疫、旱灾等多种灾难对人类的打击。德国小说家、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1807年的名作《智利地震》,以1647年智利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一些平凡的人在突如其来灾难面前所出的不平凡、甚至伟大;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法国当代作家让·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分别以霍乱中的哥伦比亚和法国南部为背景,描写了两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日本作家小松左京于1973年出版的小说《日本沉没》,虚构了一场由于地壳变动所致的毁灭性的灾难,包括地震、海啸、陆地沉入海中等,被誉为日本世纪大地震的惊世预言。
我国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看到的较有价值的地震题材的小说,如天津作家秦岭的《透明的废墟》、刘宏伟的《大断裂》,“这是两部思考人类灾难的力作,使我们看到了虚构文本反映人类灾难的可能、难度和高度。”(葛红兵、许道军著《介入,深入,反思》,见《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2期)可以说,西方的灾难文学体现的多是宗教情怀,而中国的灾难文学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灾难文学并不等于安全文学。灾难的产生多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而安全事故的产生大量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许多是可以预防的。灾难文学表现人在灾难性事件中的主观反映和对人产生的精神影响,即灾难意识,并引起精神救赎;而安全文学除了和表现灾难文学相同的经受苦难和生与死的考验中的人的精神状态外,还应当揭示安全事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人自身的缺陷和社会关系中的不正常因素,提醒人们形成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在事故发生后用科学方法加以排除,以人文精神相互救助、相互抚慰,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灾难文学包含不了安全文学,安全文学是灾难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突破性的转化
2.2.3 生态文学
广义上的生态文学文学出现的很早,如《诗经》和论语中都有对人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怡然自得的赞美,稍后的山水诗、田园诗和大量游记,也都可以算是生态文学作品。但是生态文学的正式形成,还应当是在近40年,哲学上的生态主义诞生之后。国际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是《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作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提出了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此后,在一批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努力下,生态哲学、环境科学和生态文学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949年初,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出版,梭罗的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是关乎中国生态文学影响源的重要事件。近年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是诗人徐刚1997年出版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接着,又有郑义的《中国之毁灭》、马军的《中国水危机》、刘贵贤的《中国的水污染》和《生命之源的危机》、沙青的《北京水危机》和《北京失去平衡》、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航鹰的《生命之水》和徐刚的《拯救大地》、《穿越风沙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长江传》、《我将飘逝》等多部作品,可视为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简明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生态文学与安全文学有区别也有联系。生态文学关注的是生态环境,而安全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安全。如果生态失去平衡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反映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两者兼顾,但一般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由于生态主义的认识意义上的深刻性,使生态文学表现的生态意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安全文学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安全文学的创作虽然已经出现初步繁荣的景象,但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还不多,社会公众对安全文学的认知度还不高。这与安全文学理论研究的滞后有很大关系。安全文学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有多种原因。由历史原因来看,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灾害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因素,灾难文学的历史很长。而近现代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态问题和安全问题,生态文学和安全文学才开始出现。而由于生态哲学的发展较快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在生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生态文学作品的警世力作也不断问世。从社会原因来看,改革开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左”的思想一度占据统治地位,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和平建设时期还一度流行,人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安全科学才正式被确认。安全科学的体系还在形成和发展当中,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学、安全史学、安全社会学和安全文化的研究也都刚刚起步。安全科学技术界还未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界建立牢固的同盟,而文学界也尚未密切关注安全问题,专业创作的自觉性不高。广大业余作者已经创作了大量作品,理论工作者还未将视野投向这一新的领域。
由此,安全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受到了理论研究滞后的制约。文学是人学,安全文学关注的正是人的生命。以人为本,应当是安全文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此,应当有深入的阐释。安全文学与其他文学门类有近亲关系,但有应有所区别,她与煤矿文学、灾难文学、生态文学的关系怎样,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应当如何借鉴其他文学门类的成果和经验,也需要从文学分类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国外的安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有哪些成果,如何吸收借鉴,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还很少见,值得文学理论工作者做更多开拓性的工作。安全文学创作广大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目前十分分散,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特别是报刊、网络等媒体,组织适当的学术交流活动,如讲习班、研讨会、笔会等,促进安全文学的理论研究。
1)一个新的文学门类——安全文学,正在我国兴起,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实现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安全界、文学界的关注。
2)从事安全文学创作的,除少数专业作家外,主力军是业余作者,他们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对安全问题有清晰的观察和深切的体验,创作的多种形式的作品很接地气,应当热情鼓励,积极培养,并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正确引导,发展壮大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作者队伍。
3)安全文学的历史不长,对安全文学的界定以及其他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人文关怀无疑是安全文学的鲜明特征。安全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创作实践,安全界、文学界应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为促进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学理论体系做出努力。
4)安全文学应借鉴灾难文学、生态文学的创作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要从灾难文学中的悲天悯人情怀升华到人本主义的安全意识,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珍爱生命,预防为主,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要借鉴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念,反映和阐释安全意识,彰显生命意识。
5)安全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社会由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冷战时期向全球多元化的过渡,安全事件的多发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反思。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化建设中,安全文学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文学报刊、专业网站应开辟园地,积极扶持引导,新闻媒体也要加强宣传报道和评论,使这一新的文学门类健康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1] 孙守仁.“安全文学”我的至爱[EB/OL].新华网,2010-05-24.
[2] 张玺嘉.走在安全文学创作的路上[EB/OL].中国安全生产网,2012-12-27.
[3] [美]蕾切尔·卡逊 著 吕瑞兰,李长生 译.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 徐刚.伐木者,醒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荆墨.生命珍贵的感叹——《幸存者》带来的思考[N].吉林日报,2008-11-20.
[6] 小松左京.日本沉没[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张翎.余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薛小惠.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 胡天赋.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J].南都学坛,2011,(1):62 -65.
[10]陶短房.灾难文学,古今经典多[N].环球时报,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