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宇
(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自1998年以来,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独立升格、合并办学或转制办学,成为具有本科学历教育招生与办学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到2010年底,这类院校262所,约占同期全国本科院校的1/3。新建本科院校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生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1]。近几年,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研究、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应从培养方案上下大功夫。
华北科技学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于2006年逐渐得到完善,形成2006版。于2008年进行修订,形成2008版。2010年,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和趋势,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研究、优化并大修。
在工程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2]。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体现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以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为宗旨,“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内容、时数和教学进程,全面实现课程的结构与选择、广度与深度、基础与专业的高度统一。
培养方案应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按大类构筑基础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抓住的核心,构建通识教育
以行业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各种专业综合竞赛、社会实践等进行统一设置,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时,必须结合行业、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才能体现特色,才能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指导思想:“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行业、为地方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
下面以华北科技学院2006版方案、2008版方案和2010版新培养方案为背景,介绍整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
在2008、2010修订时,都进行了如下大量调研工作。
(1)劳动力(人才)市场分析,包括①目前人才市场供需情况;②评估未来至年的供需趋向;③有关职业性质、职责、内涵、环境、待遇等;④目前课程设置及内涵是否与市场需求相一致。(2)其他社会综合因素分析,如国家和地方政策、科技进步、行业发展、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等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才市场分析的自然延伸,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以及教材教法的选编提供依据。主要包括:(1)职业分析;(2)职责分析;(3)任务分析(4)职业能力;(5)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6)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
(1)内容——逻辑顺序;(2)学生学习认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认知心理;(3)学生就业需要
在前述各类深入调研基础上,专业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
新型2010版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2大块: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及专业前沿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1)优化课程学时学分:《模拟电子技术》由80学时修订为72学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由48学时增至64学时,《电磁场》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通信原理》由64学时减为56学时,新增《彩电原理》48学时,《电子测量》32学时。
2)专业必修课课程变化情况:包括专业基础必修和专业及专业前沿必修课程,(1)06版9门课;(2)08版11门课,增加:电磁场B、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删掉信息理论与编码;(3)10版6门课,删掉电磁场B、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专业选修课程变化情况:包括专业基础必修和专业及专业前沿必修课程,(1)06版19门,08版18门;(2)10版设计为专业基础选修+专业方向选修=14门;删掉专业外语、现代控制理论、常用电器、网络编程、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移动通信、DSP原理与应用(移到必修),新增概率论、MATLAB信号处理技术。
4)实践教学变化情况:10版新培养方案删掉“计算机课程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增加电子技能训练(2)(3)为4周、增加生产实习为4周。
通过上述教学体系优化,体现出如下特点:(1)继续“厚基础”,如模拟电子、通信原理等;(2)重技能,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彩电等课程变化;(3)强实践,实践教学周数增加特别明显。
1)必修课选修课比例:课程总学时为2482学时,必修课共2002学时,占80.66%;公共选修课共240学时,占50%;专业选修课共240学时,占50%。
图3 必修选修比例图
图4 必修课各课程比例图
2)必修课中各课程比例:公共基础课共1034学时,占51.65%;学科基础课共416学时,占20.78%;专业基必修课共288学时,占14.38%;专业方向必修课共264学时,占13.19%。
3)总学分比例:如图5所示。
图5 总学分比例图
4)专业主干(学位)课学时学分变化:如图6所示。
通过学时比例的详细分析不难发现,新培养方案中各个课程所占比例均趋于合理分布。而且,实践环节比例达到20%左右,高于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图6 专业主干(学位)课程变化柱状图
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社会性等特点[4],应用型本科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化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采取多层次系统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课内实验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综合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形成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主要分如下几个层次:(1)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基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电气实验技术(我校单独开设的特色实验课程);认识实习、电子技能训练基础(无线遥控门铃)。(2)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简易收音机制作、简易无线GPRS定位系统制作、生产实习(单片机射频卡识别系统设计和制作)。(3)科技创新技能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室培训、各类电子竞赛。
图7 实践教学环节变化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培养方案注重各类实习、工程训练,传统的课程设计学时大大减少。比如电子技能训练、工程训练都增加为4周,学校也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从师资到物力都给于了保障,使得新培养方案能顺利实施。
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5]。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2006年开始,不断研究与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执行2010级新版人才培养计划。现运行3年来,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基础电子电路设计、制作,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综合工程训练得到了强化,综合体现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 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02-106.
[2] 桑玉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53-54.
[3] 胡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5):42 -43.
[4] 周德俭,等.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5-167.
[5] 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