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

2014-03-30 22:09
关键词:供给居民主体

徐 世 雨

(德州学院 历史系, 山东 德州 253023)

一、引言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也是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求有繁荣的农村社区文化与之相伴。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就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概念的界定。张天学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在农村社区用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市场不能或不能完全提供,具有正的外部性文化产品或服务。[1](P84~88)周晓丽、毛寿龙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同时根据这两个特征把公共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排他性和一定非竞争性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如发行的各种报刊和杂志等。第二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如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有线电视等。第三类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均不充分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如音像制品等。[2](P90~95)二是关于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的研究。贾康、孙洁指出虽然我国民营资本有较大发展,但是缺乏进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造成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现状。在供给客体方面,作为社区居民的客体,在接受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时,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参与表达机制。贾康、孙洁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方式,从而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政府组织的供给之间存在偏差。[3](P60~66)三是关于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研究。李少惠等在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部路径、内部路径和双向路径这三种模式。[4](P44~48)吴理财在对各地农村文化服务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部门供给模式、以钱养事模式、以县为主模式三种类型。[5](P10~17)应该说,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涉及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许多层面,对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微观性的研究,缺乏根据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前瞻性的探讨,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或者是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乡结合部,其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网络治理理论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网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结合目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以期推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的必要性

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等主体广泛参与来提供公共服务。该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D.埃格斯提出的。我国公共管理学者陈振明是较早关注网络治理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网络治理是指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包括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彼此合作,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6](P150)多元治理主体合理分权、共同参与是该治理模式的理念核心,它符合因治理环境复杂化和公民主体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公共管理者提出新挑战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 网络供给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区治理理念

网络供给模式倡导通过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同解决的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更好地调动了供给主体的责任和社区公众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公共治理主体与社区公众共同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同时,网络供给模式坚持顾客导向,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并且以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了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的治理理念,从而实现了治理主体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

(二) 网络供给模式能够极大地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

现行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都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在供给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社区居民很少参与。其结果是,一方面对农村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级较多造成供给效率低下和供给成本较高的弊端。而网络供给模式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同时网络供给模式主张以网络化的组织方式引入多方主体参与,更多地关注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也激发了社区居民对所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

(三) 网络供给模式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网络供给模式主张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既体现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也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供给过程中,兼顾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的直接体现。网络供给模式坚持多元化主体平等协商的原则,其中任何一个主体都不拥有充足的资源来解决一切问题,各主体必须彼此依赖,平等协商,解决公共原则的形成和认同问题,从而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兼顾各方面的利益。[7](P46~51)

三、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公共财政较多地投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农村社区虽也有较多的投入,但是和农村社区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视经济发展而不太重视文化建设,造成了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观念落后

虽然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排除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的认识:一是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轻精神生活的丰富;二是在供给的内容上重上级政策层面和生产技术等方面轻视意识观念;三是在供给的方式上认为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情。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片面的认识,不仅使工作精力投入上偏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且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十分有限,更有甚者把一些过期的书籍、报刊和淘汰的落后的体育文化设施充作公共文化产品来供给农村社区。[8](P35~41)

(二)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不科学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不科学表现在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和供给决策机制的单向性。首先是供给主体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完全由政府包办,这既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我国其他社会主体很少关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因素,这种供给主体的单一性满足不了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的单向性。对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应该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有效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满足他们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应该吸纳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依据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采取“双向平衡式”沟通,而不是依据上级政府的偏好代替农村社区居民需求,采取传统的那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强制供给模式。

(三)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不高

和城市居民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相比,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质”上表现为结构不合理,在“量”上表现为总量不足。“质”的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不同地区的农村社区之间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供给比较丰富多彩,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部则比较贫乏单调。总量不足是指,和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的居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内容也较为丰富,基本上满足了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在占我国人口70%的广大农村社区,相关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较为低端,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各种文化活动也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的构建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逐步完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然而,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相比,目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还有较大差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管理体制已不相适应,因此创新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势在必行。网络治理理论对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 树立“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理念

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对社区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同时,伴随着中央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各级政府要真正树立城乡居民平等的观念,彻底改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机会和权利,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作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唯一主体的做法,更新管理理念,走合作共赢之路。[9](P88~91)

(二)创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制,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

依据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具体分类和不同属性,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分类,有学者根据存在方式将其划分为静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和动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文化产品进一步划分,将静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分为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日用消费品和静态展现的文化艺术;动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分为文化服务活动和动态展现的文化艺术两类。[10](P6)这种划分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管理有指导意义,但对每种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缺乏清晰的界定。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我们回归到公共物品的概念与分类上来,依据公共物品属性的分类,把公共文化产品分为纯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前者是指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其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准公共文化产品是指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其目的是满足部分公众的文化需求。与此相对应的供给主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这几个主体之间既有纵向上的领导和指导关系,也存在着横向上的合作关系,构成了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

(三) 改革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机制

依据网络治理的运作机制,构成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组织的各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各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不存在终极性的垄断者;各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各自都掌握一定的资源,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分中心,又依赖其他主体的资源与配合,实现自己的目标,共同追求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效用最大化。各供给主体依据及时、高效的原则,综合协调各种资源,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首先,确立高效的决策机制。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政府独自”决策方式;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和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形成“群策群力”的合作局面。其次,构建合作供给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沟通协调供给机制,各供给主体依据各自具备的优势,各尽所能,共建美好和谐的文化社区。第三,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成立由各供给主体代表、第三方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多元化评价组织,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及其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确保合作供给网络的高效运行。第四,设立规范约束机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社区自治章程,设立网络供给的约束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规范化。

(四) 探索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依据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和地域特征,实行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对纯公共文化产品,采取公共财政出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类供给。当然供给的方式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手段供给。对农村社区的准公共文化产品,可采用市场或者社会志愿组织等手段供给。正如周晓丽、毛寿龙等认为政府公共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权威型供给、商业型供给和志愿型供给。权威型供给是指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须处于核心主体;商业型供给是指政府与市场应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志愿型供给是指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力量。[2](P90~95)

参考文献:

[1]张天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省徐州地区农村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6).

[2]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3]贾 康,孙 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06,(12).

[4]李少惠,王 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5]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姚引良,刘 波,汪应洛.网络治理:地方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可行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孟祥林,郑冬莲.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多元化发展思路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

[9]刘 悦.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2).

[10]汪 超.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研究——基于需求的视角[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供给居民主体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台居民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