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培育

2014-03-30 20:35钟玲俐李明清
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办学价值观

□ 钟玲俐 李明清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在规模、数量、结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而且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托人权普世价值观带来的软实力优势,在与他国进行的教育合作项目中……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不可破的防线[1]。与此同时,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中西差异明显,导致合作双方在教学文化方面存在诸多冲突,特别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固守性和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冲突。本文试图区分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内核,透视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剖析其具体应对策略,为双方教学文化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最大效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从中西教育价值观差异审视教学文化的不同特性

教育价值观即主体对教育价值的根本观点及看法,是驱使人们教育导向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教学管理行为。教育价值观呈多元性,它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2]。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受现有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反之,教育价值观也会促进或阻碍教育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表面上看是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本质上则体现为教育价值观的极大差异。通过梳理中西教育价值观方面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可以看出以下中西教育价值观差异内核下教学文化的不同特性:

1.教育价值目标的差异

价值目标(Value target)着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主体通过价值追求、价值尺度等表现出来的价值态度。具体可从人才观、道德观、评价观这三方面进行考量。(1)人才观方面,我国大学教育注重学历、看重文凭,这种单纯以学历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使得我国大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西方更注重学习者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2)道德观方面,我国注重道德教育的说教与社会教化。西方强调自主精神建设,教师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教育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律能力的培养。(3)评价观方面,我国对于教育的评价指标较单一、内容较片面、过程较简化,大多将个人的主观评议或学习成绩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西方把学生需求作为教育评价的着眼点,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2.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教育的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指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并在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是人们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价值取向注重如何培养人,具体可从教育的价值本位、办学理念、知识观、课程观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1)教育的价值本位方面,我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仍偏重儒学群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提倡凡事以学校、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服从集体。西方明显偏重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视为高于一切,教育目的之根本所在即“为人”。(2)办学理念方面,中方注重因袭求稳。西方倾向于灵活创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开拓的进取精神。(3)知识观方面,我国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西方注重创新教育,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创造民主的、平等交流的平台。(4)课程观方面,我国注重学科本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西方注重能力本位,尊重生命,课程设置从学生的求知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

3.教育价值理性的差异

教育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是指教育行为在价值上是理性的,是人们通过教育想要达到的一种特定价值[3]。价值理性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可从教育观、价值观和教育基础观三方面来比较。(1)教育观方面,我国学校教育大多只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西方注重人文导向的价值,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2)价值观方面,我国注重形式和分数、考试、名次等外在的衡量标准,对于社会生活与学习从来都是割裂对待的。西方教育核心价值把学习视作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把了解社会、快乐生活作为学习的目的。(3)教育基础观方面,我国生存性教育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师生们整日为“资格”而奔忙。西方关注对学生实施发展性教育,从个人价值出发,在尊重学生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育价值规范的差异

教育价值规范(Value standard)是在长期的生产和交往实践中,根据人们的需要、兴趣、理想、愿望和信仰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包括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具体保障措施。我们可从教育价值规范中透视到教育行为背后的社会规范系统,从而触及其价值核心。(1)范式标准方面,我国是权力集中的范式标准,强调政府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个环节管理严格。西方是权力下放的教育范式,地方和学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注重各部门的分工合作。(2)管理观方面,我国是基于政令的管理观,立法的缺失制约着教育的管理。西方是基于法令的管理观,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教育的实施,社会各方自由协调发展,使地方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育价值观差异明显,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利益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矛盾及冲突

教学文化既是课堂文化,又是关系文化,同时还是一种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文化。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一样,教学文化形成之后也具有文化惰性和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习惯以一种稳定的方式传承运行。当新的教学文化侵入时,原有教学文化会本能地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和行为,引发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学文化冲突不是教学的偶发事件,而是教学的存在方式[4]。近二十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彰显了不同教学文化之间的矛盾及冲突。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5]。中外文化“渊源”的相异性为双方教学文化冲突准备了可能性,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实质性接触和互动则为直接引发教学文化冲突提供了必然性。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具体表现在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1.教学物质文化冲突

教学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创造的所有物化文化产品的总和。作为教学文化的基石,它是形成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商业性比较强,其教育价值观差异下的物质文化冲突涵盖了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合作双方一直在教学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资源、权力、目标、利益等方面存在争夺,有争夺就会有冲突。如中西方的教学环境差异明显。在中方课堂上,班级学生数多,班额太大,课堂文化是整体划一的,其格局即正前方是高高在上的讲台,下面是按“插秧式”分布的一排排的座位。无形中构筑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师生间易产生心理屏障,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参与、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西方的课堂学生人数少,是完全开放式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座位排列的方式应课程需要而变化,如圆周型、方型、马蹄型、马鞍型、品字型等,学生不仅具备质疑反思精神,也在提出与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思考能力,培养了个人综合素养。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固守己有的教学环境,对对方的方式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其深层都隐含着价值选择的意义,反映了真实的教学空间中的权力和资本运作[6]。

2.教学精神文化冲突

教学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及精神风貌。作为教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形成教学物质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的基础和支柱。精神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科研习惯等学术生活核心层面。如教学内容方面,西方坚持采用己方原汁原味的国际教材和课程。

3.教学制度文化冲突

教学制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教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是经过与学校文化渗透融合验证后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悠久渊源的文化传统[7]。作为教学文化的管理机制,它是塑造教学物质文化和教学精神文化的坚实手段和可靠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价值观差异下的制度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教学管理、教育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如,中西双方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存在差异。中外合作办学“2+2”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将获得双文凭,中西双方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要求不同。西方对本科生仅要求修满相应学分、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合格的实习报告即可毕业。中方则要求本科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因而外方的学生很难适应我国的论文撰写时间及流程安排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渗透在教学管理与实践的各环节各层面,使合作模式下的整个教学系统文化冲突日益明显。

三、融合: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培育

教育国际化应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中国的教育以基础扎实著称,西方的教育以个性创新见长,“中西合璧”已成为国际教育的重要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应抢抓机遇、乘势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双方各持己见的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呼唤教学文化的培育,呼唤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消除隔阂、偏见、民族优越感和克服本位主义的思维。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和践行上,须以尊重为前提,沟通为纽带,移情为手段,融合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谐价值追求,主动参与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重建。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特色文化,积极建设不同于母体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西合璧的第三方教学观和教学文化。通过争取新文化重建“话语权”,强化合作关系,促进合作双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培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构筑新型教学物质文化

构筑新型教学物质文化,涉及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改革离不开必要的教学物质文化基础,教学物质文化是保障新模式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中外合作办学双方要促使合作后的教学改革和谐、有序地开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大加深彼此的合作领域,均衡配置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使之得到必要的教学物质文化的支持,为教学文化体系整体的改善提供条件。(2)在班级设置、教室布置、教学设施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和水平,既不能一味采取中方循规蹈矩的旧模式,也不能完全像西方国家一样,不分班级、学生不固定教室,主要依据个人意愿和课程热门程度安排课表。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先试行“学科专用教室制”,因课程而异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师生的合作精神来布置教室。(3)合作双方应该相互妥协,摸索最佳相互接受、相互适应的第三方新教学物质文化,注意观察和总结学校现场出现的问题和获取成功的环境条件。双方应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到位,注重现代化条件建设,保障课程体系实施。

2.构建新型教学精神文化

构建新型教学精神文化,涉及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树立、新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实施,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选择和教材的使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其载体和基点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双方从教学文化冲突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力图打破僵局,改变原有封闭、僵化、单一、主导、固守的教学文化旧式,构建合作、开放、多元、民主和创新的第三方新教学精神文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对:(1)在增强教育价值观的文化适应性方面,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创新价值目标;融合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谐价值追求;人文与科学相统一,深化价值理性;政府与社会相促进,合理价值规范。(2)在增强教学内容的文化适应性方面,无论是在选择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方面,还是在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方面,都应该将教学内容的文化适应性作为选择评判的首要标准,以人为本设计课程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课程体系基础,实质性地引进优质课程;内容选择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3)在增强教学过程的文化适应性方面,教学过程要注重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生人格;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正视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在增强师资的文化适应性方面,应加强双师型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要求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师既熟悉本国教学文化,又熟悉国外教学文化。在引进外方师资方面,应尽可能对外籍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提出要求,并定期组织双方员工参加教学研讨会,以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调和及化解教学文化冲突的目的。

3.创建新型教学制度文化

创建新型教学制度文化,涉及合作模式下教学管理、评价系统的调整、改进和完善,建立多方参与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1)以人文本,健全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更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尤其是对外籍教师的管理。(2)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常规,建立新型的教学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3)理解对话,共同建构新课程体系评价制度,强调发展,关注过程,随时调整。(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构建以评价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如,可取消对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用实习报告代替等等。

概而论之,对于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中外双方都需积极去调整适应。要致力于打造宽松的文化环境,容忍并能正确对待异质存在,消除双方之间的恶性抵抗,增加员工对合作办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教学文化应建立在双方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学术人而言,应该和而不同;对管理者而言,应该兼容并蓄;对学生而言,应该博采众长,以双方的整体文化来化解和协调冲突[8]。

四、小结

教育价值观差异下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不容忽视。教学文化的保守性和惰性,是文化固有的自我保存的要求和属性的表现。如果没有相互的理解和宽容为支撑,合作关系就可能被冲突所完全摧毁,也就没有了合作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没有了文化适应和融合后的新生,也就无法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目的[9]。由此,合作双方应该通过深层次价值共核、交叉式融合和扩展式融合等方式共同致力于构建新的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第三方教学文化的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学系统各主体,包括双方教学管理人员和所有师生都应该致力于共同选择、建构共享的教学价值观念系统和教学文化,使教育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一切面向学生。秉承“团结求索,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不断发展和超越,才能使中华教学文化与国外教学文化由理解、磨合,最终走向融合,即两种文化相互吸纳,融为一体。

[1]胡弼成,陈小伟.作为第一防线: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5):16-21.

[2]李纯.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完整体系[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3]邓华丽.中美成人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4]王爱菊.教学文化冲突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9-32.

[5]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72-74.

[6]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6.

[7]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17.

[8]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4.

[9]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与超越[A].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7(10):384-392.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办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