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娟
(江苏省溧阳中学, 江苏 常州 213300)
评析2014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1-2题
张玲娟
(江苏省溧阳中学, 江苏 常州 213300)
对2014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1、2题进行评析,认为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古文作品《桃花源记》,内容融合了“文学味”与“地理味”,具有新颖性和富有意境美,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基本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试题评析中得到的教学启示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开展复习巩固基础、创新情境开展探究掌握规律、创设情境进行巩固提高素养。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江苏卷;评析
【真题呈现】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1.选材新颖亲切且富有意境美
2014年江苏卷试题一改往年常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以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中的一段古文作为题材入手,来考查《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地理考试说明》中地形地貌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这样从古文文学性材料中挖掘蕴含其中的地理元素,选材新颖,虽无地图的配套展示,但通过阅读这段古文学生自己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各种独特的山水景观图、地形图等,“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动静结合,意境非常美。该题通过熟悉的散文体古文激发了学生对地理高考试卷的好奇心,增加了威严高考试卷的亲和力,营造了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
2.结合文学素养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基本技能
这组题融合了高考卷的“文学味”和“地理味”。学生首先要读懂这段古文,理解各字句的真正含义,才能在考场灵活运用地理基础原理知识。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审题要仔细认真,要能从题目描述中提取关键词,用地理眼光找准题材中与关键词密切相关的文字信息,提炼有效的地理信息,明确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符合《考试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四大能力”中的前两个方面“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如第1题的关键词是地理基础知识“地形”,与其相关的有效题材信息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从而可以得出该处周围有山,地势高,内部地形平坦开阔,所以答案选C山间盆地,而其它选项的“峡谷”、“山前”、“高原”都是错误的。
3.突出地理学科专业素养,强化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
第2题充分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也要求学生具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因地因时的解题能力,产生了较大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适合高考选拔
人才的需求。解答第2题提取关键词有“环境”、“因素”,与其相关的有效题材信息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解答第1题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区域的地形是山间盆地,通过此地形结合有效题材信息可得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有: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开阔,池塘美好,桑树竹林美好,房屋整整齐齐,与外界交流较少,受外部环境干扰较少等,因此可推断这样的环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故答案选A地理位置,而且题材中有关地理位置的信息贯穿题材始终。但是其他选项的干扰性较强,若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时对这篇古文理解很深,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域“定位”甚至是情境“定时”,此文中“桃花源”在今武林山区或今湖南常德一带,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人,由此可以推测农业科技和灌溉系统在当时的桃花源不可能特别发达,而且在题材和题目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C两个选项。水力资源不能和水利资源这个概念混淆,题材中“土地平旷”说明落差小不可能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故排除D选项。由此可见此题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很高,包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新高考地理命题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指定的《考试说明》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课程标准》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考试说明》会出现微调,高考试题是高三复习备考和高二专题复习中最宝贵的资源,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导向功能。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都很注重利用新颖、真实、丰富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形式更加多样化,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古今诗歌、名著、散文、成语、谚语、故事、歌曲等文学性材料往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和揭示地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审美观、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提高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大有帮助。2014年江苏卷第一组选择题选取《桃花源记》进行命题,而这类文学性材料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它们可以被应用在新授课、复习课等各种课型中,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笔者从此组题赏析中受到的一些启发:
1.创设宏伟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片段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设计
师:你们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师投影展示:可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为什么海陆会发生变迁呢?
生:地壳运动等。
2.创设优美动听的教学情境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夯实和记忆基础的地理知识
片段二:《中国的河流》长江专题复习设计
师:很多人都会唱现在正在我们教室播放的《长江之歌》,这首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师:同步投影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生:打开《中学地理复习用参考地图册》翻到48页,听歌看图完成学案中长江的基础概况填空。
配套学案:长江源于 高原 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 、 、 、 、 、 、 、
、 、 、 11个省(市,区),注入 海,是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3.创设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习趣味性的科学知识
片段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关于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判断的学生探究活动设计
片段四:《自然界的水循环》关于水循环过程的学生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李白曾写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问这句话是否符合地理规律?
4.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及时巩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地理素养
片段五:《常见的天气系统》关于锋面系统的巩固设计(一)学生抑扬顿挫朗诵: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摘自《水浒传》“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
巩固:
(1)此段描写反映的是 (冷锋或暖锋)过境
(2)此锋过境前的天气的描写语句:
(3)此锋过境时的天气的描写语句:
(4)此锋过境后的天气的描写语句:除了描写的天气外,此锋过境后还会出现 天气
片段六:《常见的天气系统》关于锋面系统的巩固设计(二)
学生回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请说说这些诗句谚语分别与 锋、 锋、 锋、锋有关。
(责任编校:普布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