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高 刘 瑛 昭 质
(1.宿迁市航道管理处,江苏宿迁,2238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0;3.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08)
(一)
江北师范学堂是晚清江北提督刘永庆于1906年在原江北高等学堂的旧址上创办的,校址在清江浦西门内(今淮阴中学北院),刘永庆自兼学校总办。维新派著名学者、地理学家张相文受聘为教务长,并主持校政。
江北师范学堂属于官立初级师范。开办之初,设有最速成科、速成科、本科各一班,后又增设高等预科。宣统元年(1909年),高等预科、最速成科、速成科均停办,专办本科。该年学堂计有本科5 班,每班学生40 人。江北师范本科学生入学资格为高等小学毕业生。初办时,也招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监生等,与中学堂入学学生学历相等。学校开设的各个学科,程度也与中学堂大略相同,主要区别是增设教育学科课程。学制五年,学生免费就读,毕业后在江淮各地担任小学堂教员。
江北师范学堂另有附属小学一所,校址在北门内西后街谢道台旧宅。1907年为初等小学堂,次年添设高等小学班,作为学生见实习场所。
在江北师范开办前,清政府已于1902年和1903年分别公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对设立师范学堂,师范学堂与中学堂、高等学堂分立,以及各自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制和课程等,有了明确的规定。从1902年到1904年江苏已经开办了官立两江师范学堂、通州民立师范学堂、官立宁属初级师范学堂、苏州府官立师范学堂等若干学校,均有三年左右的办学经历,初步积累了师范办学的经验。这些都是开办江北师范学堂的有利条件。再加上学校主事张相文不仅学贯中西,名扬乡里,早已是蜚声海内的地理学家,而且此前曾执教桃源淮滨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广州两广师范,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张氏苦读成才,爱国情深,并与革命民主派章炳麟、蔡元培等相与甚厚,共同鼓吹革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江北师范学堂在其开办之初诸事顺达,江淮广大地区的莘莘学子无不向往。据江北师范首届学生吴次藩称:“……清河县应初试者七八十人,录取二十余人,送报复试,仅取五人。”又据同时代学者秦选之回忆,江北师范的学生“最多时达到三百余人”,这个规模在当时的淮扬各地是首屈一指的。
江北师范学堂招生、择师都极严格,加上张相文严于治校,管理有方,全校上下“无有不勤恳精进者”。可惜张相文任职仅一年余,1907年秋,即应聘去天津出任女子高等学堂教务长(次年升任校长)。继张氏之后主持江北师范学堂校事的是徐金寿。徐出身行伍,主事时尚兼任提督衙门军械局局长,办教育是外行,但其任事较为谨慎,尚能依前任所设各项定例。从1908年冬起,李更生由皖返淮,担任江北师范附小主事,不仅为学校的见实习提供了周到的服务,而且参与学校管理。故张氏治校时期江北师范学堂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
1911年10月,辛 亥 革 命 爆发,11月6日(阴历九月十六日)淮阴光复,江北师范学堂停办。学校从1906年夏初开办至1911年秋停办,存在了6年,仅有办学之初的3 种短期培训的学生和本科首届少量学生毕业,其余在校学生都由革命后的江北都督府办理一切善后,“算是一起毕了业”。
(二)
民国元年(1912年)秋,清江浦知识界知名人士王登云(字轫皆,清季举人,曾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奉命就江北师范原址筹办淮阴师范。次年,江苏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以省立为主的指令,将学校收归省属,并正式命名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同时,委任原淮安府中学堂堂长、扬州人徐慕杜任校长。自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六师校长徐慕杜,字公美,生于江都,时为淮扬著名学人,清末曾留学日本,肄业于东京弘文书院。据张煦候著《淮阴风土记》中记述徐慕杜担任六师校长的情况时称:“江都徐君长斯校者十有五年。校中一切建筑,十九出徐君经营。邑中小学教师,强半皆徐君弟子。其在职也,精勤廉公,人无闲言,学校而外,不知其他。虽戎马频经,弦歌累辍,而校产校具,保管有方,未少损毫末。故地方钦其德操,官厅重其气节,在当时省校,实为星凤。”(引自《淮阴风土记》上卷58页)
徐氏到任之初,即延聘本城学界名流、爱国教育家李更生担任学监,整饬校务。李氏既精于管理,又以身作则,“治校事如家事”。他担任学监5年(1913-1917),与学生朝夕相处,研讨小学教育,经常教育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时事政治,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徐慕杜对李更生“亦甚倚重”,以至学校的重要决策皆“虚己以听”。在他们的带领下,六师师生亦无不悉心教学,守本自律,并积极投入各项有益的活动。仅数年,六师的教风和学风即受到社会各方的赞誉,四境之内有口皆碑。
按照当时政府的有关规定,省六师除培养新师资以外,对淮属九县(淮阴、淮安、涟水、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兴化)地方教育还有辅导的任务。凡本地区的教学研究会、暑期讲习会、中心小学师资训练班等,都是学校“不可磨灭之事业”。
六师时期的学制,1924年以前为5年,1924年以后为6年(分前后两个阶段),均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招生的范围,以本地区和县的学生为主,周边相邻地区凡慕名而来或就近报考的,只要成绩合格也予录取。
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从1913年正式命名到1927年北伐军占领淮阴后改制,存在15年。这15年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也是我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年代,给爱国的知识分子准备了报效祖国、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在淮阴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城,创造了省内外闻名的辉煌业绩。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六师致电各报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后又与第三农校、六师附小、绳武高等小学及淮安省立九中联络,成立“五校联合会”,游行示威,并编印会刊《爱国报》。六师学生还与各校学生联合起来,组成“淮阴学生联合会”,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淮阴学生联合会宣言》,有力地推动了“五四”运动在淮阴各地的发展。1925年“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淮阴,六师学生首先积极声援,除通电京沪外,并于6月7日举行全体大游行,8日成立“上海沪案后援会”,开展演讲、募捐,并组织“易饭为粥,仅佐小菜”的节约行动,资助工人的罢工斗争。六师校长徐慕杜还亲自联络淮阴商会、西坝运商两商公所,申明大义,说服他们不仅同意认捐,并且表示“联络学生,彼此合作”。在这些斗争中,六师师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六师毕业的学生人才辈出。中共优秀地下工作者、潜入国民党军队担任高级将领的宋绮云烈士,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雕塑大师滑田友,以及在淮安文教卫生各条战线上颇具影响的陈天马、曹济生、范农研(字绍曾)、范季同诸名士,都是六师校友。散居港、澳、台及国外,在不同领域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囿于见闻,未能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