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新思考

2014-03-30 18:33:39胡寒春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信仰生活化

胡寒春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实效关乎学生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期待与评价。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内化与外化,都需要在实践中砥砺[1]。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实践教学缺乏核心的内容,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性不高[2][3]。有鉴于此,笔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三信、三化”来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即以 “信仰、诚信、自信”为核心实践内容、贯穿“生活化、团队化、体验化”的核心教学形式,形成一个互动、开放、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三信”是指源于理论教学中的信仰、诚信与自信,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实践教学的“三化”是采用生活化、团队化、体验化等教学形式或场景,将核心实践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信仰、修养与品格,进而外化成为行动与坚持,树立信仰坚定、为人处事诚信守法、充满自信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

1.信仰、诚信与自信

将信仰、诚信与自信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促进学生三个层面的建构和提升,即以信仰为基础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在内的精神层面,以诚信为基础包括职业、家庭相关道德、法律在内的现实层面,以自信为基础包括自我、人际关系在内的健康人格方面。这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实践教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信仰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动的把握,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4](P488),是 “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坚定与执着”[5](P34)。信仰是最高的价值向导,是人类道德活动的心理动力和深层维系,为个体克服困难,践行道德带来了勇气与毅力[6]。信仰教育是实践教学的“灵魂”,建立正确信仰对个人、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它既是指人的一种观念、意志和品质,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同时也是一种规范,用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要求个体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

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正面肯定程度,是个性品质的核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7]。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现实和心理的挫折,这种情况下自信心的培养与发展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变得十分重要 ,而自信的建立过程更是与自我实践体验紧密联系,因此自信教育也应成为实践教学中居于核心的一环。

2.生活化、团队化与体验化

生活化是在生活世界以及创设的实践情境中,个体真实生活体验、感悟促进理论内化与精神外化的过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P150),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学生了解的理论若无生活的呼应、强化,则可能出现“德性成了在教室中谈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东西。”[9](P14)植根于生活的实践与感悟,道德理论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

团队化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自愿、自由组团,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性学习。相较于传统的实践教学,这种模式增加了团队中每个人的实际参与机会,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使学生能真正得到锻炼体验。

体验化是指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情感与生命的力量。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规范,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德性”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1.思想导向原则

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种思想的交锋或多或少都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冲击与影响,因此强调实践教学的思想导向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这一模式最为核心的原则之一。实践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将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某项实践技能、某种体验或感受,而且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从生活世界去体悟、审视自身和社会,还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本质的体现。实践教学核心内容中的信仰、诚信与自信等每个部分自身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节点,而实践教学生活化、团队化、体验化也有着多种方式,自由度很大,教学人员如果不重视这些实践内容与手段的有机组合,那么学生获得的仅可能是散落的珍珠,因此,注重整个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是决定这一模式成败的关键性原则。教学人员应从学生实际、学校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出发,将实践教学的“三信、三化”核心内容、核心教学方式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实践体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3.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10],实践教学必须主动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创设民主、宽松的参与氛围,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学生在课堂上才肯说、敢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握学生主体性,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内化核心实践内容;还要注意学生个性化,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据,以团队为平台,以项目为实践教学主线,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4.情感体验原则

实践教学“三信”等核心内容的内化离不开情感体验与认同,信仰作为人的一种价值依托,其形成过程中直觉感悟、情感体验、意志磨砺等非理性因素作用可能更关键,诚信则更多体现了个体与世界沟通的情感互融、互信,学生自信等心理品格的养成更是情感参与的结果。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最终目标是激励和促进大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直接经验、团队化的交流与规范、自我体验的情感认同,将信仰、道德、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实现外化飞跃,在实践中展现良好的、规范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以及健康人格。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生活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敞开的不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交流的真实的生活世界。”[11]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实践是生活化的实践,但与放任自流的日常生活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生活常态,又有超越生活状态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实践既有整体的实践教学目标,又鼓励学生依托团队化,拓展感兴趣的方向,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主动探索、思辨,在活动中去触摸可“感”的信仰力量。

生活化的实践是有计划、本地化、有反馈的团队实践。一是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学校所在地市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以及重大庆典中,让抽象理论回归生活。二是家庭、职业与法制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社区家庭、企业、监狱与法庭,强化守法意识。三是融入社区,引导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敬老院志愿者等当地的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区援助服务活动。

(2)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法制层面团队化实践。团队化诚信教育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心、以调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诚信的本质。团队化实践不但看重每个人的学习,更注重整个团队的表现。只有所属的团队在后面的评估中获得高分,那么团队中的个人才能获得好成绩。团队的合作、交流应以此为基础,实行坦诚、公开的沟通,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体验做“真实”人的快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真”的氛围中建立起来,学生的尊重、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3)以自信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层面体验化实践。健康人格的养成是一个体验化的过程,强调主体内在的心理感受与体悟。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增强自信,失败的结果则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自信心就是成功体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在团队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亲身参与,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汇报团队的活动成果,这样细微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明确了自身定位,放下了心理包袱,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个体自信心才会逐步培养起来。

体验化实践是团队交流、互动实践。自信不但源于自己的肯定与接纳,还与周围人的评价有着密切联系。团队化的实践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交流与分享的机会,来自团队其他成员的欣赏将增强个体对自我的肯定,从而使自信心得到巩固。

[1]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严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张丽,申建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

[4]简明伦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5]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6]秦红岭.高校德育困境中的信仰教育及其基本构想[J].前沿,2007,(3).

[7]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陈昌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主体性视角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11]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信仰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4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