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接联动机制探索

2014-03-30 17:33刘迪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两新毕业生党组织

刘迪中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党的建设工作开辟了新领域,也为基层党的建设带来了新课题。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两新”组织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相应地,到“两新”组织就业的高校学生党员也日益增多。因而,根据这一趋势,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前移,充分发挥高校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探索推动高校优秀党员毕业生进入“两新”组织,加强对进入“两新”组织的高校党员毕业生的管理教育和培养,实现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接联动机制,将有效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源头问题。

一 关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大量涌现。随着“两新”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两新”组织就业的党员人数日渐增多,“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显示,1995年,当时吉林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在《社会信息文萃》上,发表了《把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党建纳入党建总体规划》[1],自此,在国内开启了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国内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一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探讨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形式。三是研究了“两新”中党务干部的建设问题。四是分析了“两新”组织的党组织与业主的关系问题。五是重点研究了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国内对“两新”组织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全面,研究成果对现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国内对“两新”组织的党建研究主要是围绕党委与“两新”组织之间来探讨,很少把范围扩展到社会与“两新”组织的关系,更没有从高校的层面来研究。

二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

1.“两新”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低、党员人数少

“两新”组织党建虽然投入精力取得成效,但是党组织覆盖面低、党员人数少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以中山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为例,据统计,中山市在“两新”组织从业的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85%以上,2008年非公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占全市税收总额的90%以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全市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仅占“两新”组织总数的10%都不到,这与十七届四中全会“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的要求差距还很远;全市“两新”组织党员数占其从业人数的比例不到0.7%,相当于全国党员占国民总人数比例的1/10。“两新”组织中的党员人数不足,这是影响建立党组织的最大问题[2]。

2.“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处在发育成长阶段

“两新”组织党组织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具有“小、流、散”等特点。“小”就是组织规模小,“两新”组织成立党委的还很少。2008年,在全国238.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只有38.0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3]。有些党组织覆盖到的”两新”组织,是与别的“两新”组织联合组建党组织。“流”就是党员的流动性大,人员流动性大是中小企业的普遍现状。“散”不仅指地域分布散,而且指”两新”组织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情况,党组织管理松散。

(二)形成”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现状的原因

1.“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薄弱

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党组织缺乏独立的活动空间、缺少资金保障支持、缺乏与”两新”组织同时建设的动力,成了“无活动、无作用、无地位”的“三无”组织[4]。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生存质量不高导致”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滞后。一方面有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行动不力的情况;另一方面“两新”组织业主对开展党建工作存疑虑,担心党员对“两新”组织发展没有贡献反而增加诸如会议等活动影响效率,不能正确认识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指引方向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员素质层次较低难以胜任党组织赋予的职责

“两新”组织中特别是新经济组织中现有人员主体是农民工,他们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弱、政治素养低,不能担负起党组织赋予的职责,无法激起“两新”组织协助建设党组织的内在需求。如果没有“两新”组织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协助支持,“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将会存在许多问题。

3.“两新”组织缺乏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安排

国有、集体企业脱胎改造于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之初就具有党组织,安排党员承担相应职务,党组织就在其中发挥作用,再加上诸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政策文件加强了其建设力度。而”两新”组织建立之初无法要求其必须建立党组织,只能按照诸如中组部《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所要求的“凡按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机构专职人员(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下同)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即达到一定条件(有3名正式党员)时才应建立党组织。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可以说“两新”组织自身的党建工作具有先天局限性,在党的组织建设、党组织的运行机制建设、培养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障碍,更难以与公有制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党建中存在覆盖率低、“空白点”多的问题[5]。因而,如何从源头上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就成为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 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动对接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为“两新”组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党员大学生进入后容易成为业务骨干,推动“两新”组织事业发展。党员毕业生在校时就在学习、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进入“两新”组织后,与现有的“两新”组织人力资源多为农民工相比,具有明显的知识能力优势,凭借一定的理论功底,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培养下,能够很快在业务上占有一定地位,成为业务骨干,对推动”两新”组织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后,党组织围绕服务“两新”组织开展工作,成为业务骨干的优秀大学党员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容易承担党组织相关职责,逐步推动建立和谐、融洽、共同奋进的组织文化,促进“两新”组织积极健康发展。

(二)建立党员大学生就业新渠道

高校为“两新”组织党建探索开源机制,向“两新”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员毕业生,实际上为党员毕业生开辟了就业专门渠道。这种机制的长期存在,保证了党员毕业生就业新渠道的长期畅通,为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新思路。

(三)推动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为”两新”组织探索开源机制,向“两新”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员毕业生,并辅之以持续的跟踪培养,这种专门的就业渠道、持续的培养愿景,会对在校大学生形成正面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会演变成高校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可以形成高校青年学生入党的竞争局面,从而提高高校党员发展的质量,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四)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员毕业生进入“两新”组织工作,省去了“两新”组织发展党员环节,直接解决了“两新”组织没有党员的问题。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逐渐可以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面低的问题。通过新输入“两新”组织党员的影响带动,在“两新”组织党的上级组织指引下,“两新”组织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小”的问题。通过“两新”组织党工委的跟踪培养,提供培养愿景,协调“两新”组织对其实施关注,增强党员毕业生在“两新”组织服务的稳定性;同时利用“两新”组织党组织领导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努力营造良好组织文化氛围,增强“两新”组织凝聚力,解决”两新”组织“流”的问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上级领导机构,直接掌握高校党员毕业生去向,有助于理顺属地化管理体系,推动“两新”组织独立建立党组织,解决“两新”组织“变”的问题。

(五)为大学生成长搭建合作培养的平台

高校为“两新”组织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形成固定长效机制后,必然会创造校企合作的机遇。高校可以与“两新”组织协商建立实践、实训、实习基地,甚至与较大型企业签订订单式对口培养协议,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合作培养的平台,促进引导高校培养符合“两新”组织需求的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两新”组织发展。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政治保证,随着“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其重要程度也日益突显。发挥高校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党员资源,通过“两新”组织党建主管部门持续协调运作,“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定会取得实质推进。

四 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动对接机制的可行性

由于高校与“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具有共通对接性,因此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动对接机制具有可行性。当今,“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已成为解决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约90%进入“两新”组织就业,同样,高校的大批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两新”组织。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990年代后期起,随着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有制单位用人需求的基本饱和,高校就业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就业主渠道逐渐转向“两新”组织,另一方面在就业机制方面逐步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因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两新”组织发展的需要,大量培养符合“两新”组织用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向“两新”组织输送专业高级技能人才。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展开。当今,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高校人才的骨干力量,自然也将成为”两新”组织的新生骨干力量。高校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党建和发展在人才资源上具有潜在供需关系。抓好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实际上也就是在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

1990年代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就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高校的党建工作尤其是就业工作也成为中央和地方关注的焦点,高校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党员资源很好的实现了上述政策要求的对接。这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高校寻求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五 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高校加强与“两新”组织沟通,向“两新”组织输送合格人才

可以由“两新”组织党工委通过调研,掌握“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党员拥有量以及党员的党建工作能力情况,分析党建工作现状原因提出工作思路。对没有党员或党员数量没有达到成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及时了解其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学历层次、专业要求等信息传递给高校。高校可以根据“两新”组织的人才需求,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师生传递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二)定期举办”两新”组织党员专场双选会

在每年的3月、11月,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黄金时间,“两新”组织与高校联合举行党员专场双选会。由“两新”组织党工委根据收集到的“两新”组织党建情况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邀请相关“两新”组织进入校园实施人才招聘。由高校党组织根据”两新”组织需求,组织符合“两新”组织人才需求条件的党员进入招聘现场进行应聘。推动党员毕业生直接进入“两新”组织,解决”两新”党组织缺少党员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两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数量。“两新”组织党工委与高校一起搭台,实现“两新”组织与高校党员毕业生的双向选择。

(三)跟踪培养进入“两新”组织工作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

“两新”组织党工委将进入“两新”组织工作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实施跟踪培养,制定培养目标、计划,定期进行培训,作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干部队伍、重点发展对象进行培养。引导其增强业务技能,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四)加强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交流合作

高校党建工作已有自身一套成熟的体系,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入党积极性颇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队伍总体队伍较为庞大。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进入“两新”组织工作,但他们对“两新”组织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非常模糊的。因而,加强“两新”组织尤其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与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队伍的交流,开展系列互动活动,将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对“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的认识,增强其对自己今后角色的定位,更快主动适应“两新”组织的工作需要和党建工作的需要。

[1]王金山.把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党建纳入党建总体规划[J].社会信息文萃,1995(15):17 -19.

[2]金一南.安全源于忧患,创新始于忧患[N].解放军报,2008-01-01(6).

[3]王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困境及路径[J].求实,2010(6):26-28.

[4]徐丽曼.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J].学习论坛,2012(2):71-73.

[5]刘冀瑗.关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0):101.

猜你喜欢
两新毕业生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两新”党建工作要解决关键问题
灵活推进县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点燃“两新”组织红色引擎
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