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角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式

2014-03-30 11:57
大众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美的人类政治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0)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之重大责任。提高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事关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僵硬化、教条化。而审美教育拥有的独特教育方式正好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从审美教育的视角出发,采用审美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仅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审美本性,而且提高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加强审美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作用,其实质是帮助在校的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同学们鉴赏美、审美的能力,从而丰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高校把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有机的相结合,是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1 审美教育视角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1 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学生求真求善的一种活动实践,美不仅包含着真与善,而且也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想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就必须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考察真、善、美的实质内涵,审美价值、求真价值、向善价值的和谐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找到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是认识美的本质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和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是骨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真的含金量高低决定着本学科生命力的强与弱。只有符合“真”的规律,才能激活思想政治教育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践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情感学生、以理服学生、平等的尊重学生。

“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所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善为前提,用高尚的思想启迪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从精神层面主动积极的调动学生,把中国的优良传统,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诚信、勇敢、勤劳的优良道德。

审美教育的育人期望是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真和善,只有当教师掌握了“真”的规律,并用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最终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之善。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形象美,就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之美并不仅仅是对其真与善的简单累计加权,而是充分的交融与结合。因此,教师应利用教育内容的情绪感染、教育过程的艺术感染来熏陶学生、启迪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具有真善美的属性,只有真、善、美三者达到辩证统一时,高校思想政治教才能迸发出威力强大的力量,实现其育人目标。到那时,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手段,而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是人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

1.2 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的原则

美的内容决定着美的形式,美的形式反作用于美的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美的内容决定着美的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相应的形式与之相对应,这是因为在二者的关系中,决定着事物最为重要方面的是内容,内容是事物的本质;美的内容虽然能够决定着美的形式,但是,美的形式并不是被动消极的。它对于美的内容有着巨大的能动反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两方面因素:“其一,当美的形式适合于美的内容时,它就能更好地为美的内容服务,使内容更美:其二,当美的形式不适合于美的内容时,它将破坏美的内容,使内容的美感降低或者变美为丑了。”[1]

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两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的转换。一种美的内容或形式可以变换为另外一种美的形式或内容。只有当美的内容、形式和谐统一时,美才能表现出巨大的魅力。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互为前提的,二者同等重要,内容因形式的表现力才会更让人知道其价值,形式拥有特定的内涵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内在美的精神和外在美的表现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这才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1.3 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在审美教育中坚持思想性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要把美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激励高校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向上,孕育高尚的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培养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为实现伟大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去奋斗。审美教育的思想性,必须经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才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审美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紧密连接起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考虑教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先进,也要注意表现内容的审美形象鲜明生动,能够激发起审美者的想象,起到鼓舞人的作用。

1.4 引导性原则

鉴于审美教育有趣味性、体验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审美教育不能够采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强制灌输的说教方法,而是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引导式。即教育主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学生引导入无拘无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过程之中产生贴切的情感体验,感觉到舒服,能够唤起心中强烈的主动性,使之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接受教育的状态过程。这需要教育主体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秉性,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其培养出适合自己的审美风格,使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秉性在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中达到美化,从而避免教育的同质化。

2 审美教育视角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2.1 自然审美方式

自然美从美学意义上讲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在人类的欣赏中,引起了人们态度的审美愉悦。自然美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它以其伟大之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和教育学者们的密切关注。

自然美给人以启迪,在陶冶人的情感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在欣赏大自然之美景时,会从中得到各种启示,并且教人聪慧,增长知识。动听的音声、缤纷的色彩、宜人的景色、变幻的形态等等,在人的感知与思维中满足了人类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人们会因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感到舒服自由,自然则因人类的欣赏而充满生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人类的性情也会得到很多方面的陶冶。

首先,欣赏自然之美可愉悦人的精神,使人心态轻松、身体健康。当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繁琐之事,融身于大自然的时候,温暖的阳光,清澈的流水、青青的草原、清脆的鸟鸣,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烦恼和疲劳顿时化为乌有,烟消云散。

其次,欣赏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活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满足人们的多样生活爱好和兴趣,例如:摄影、绘画等。

再次,欣赏自然之美可以使人完善人的性格,大自然的优美、公平、真实、健康生机盎然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投身之中,学其所优,能培育出人的互助互爱、质朴简约、纯洁善良、尊敬他人的传统美德,激发无私向上的生命热情,使人胸襟开阔。树立珍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最后,欣赏自然之美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任何一个国家的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情风貌,这都与此国家的自然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自然美最易引起祖国人民对祖国沉厚的爱。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辉煌的文明扎根于中国风光锦绣的大好合川,游览美景,观赏名胜古迹,这致使我们更加热爱故土,更加仰慕为华夏民族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的历史名人,更加熟知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坚定振兴中华的信念。

2.2 社会审美方式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事务中的美,是美最直接的存在形式,是现实之中美的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们要追求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探讨社会之美。

社会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本身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社会美的存在。它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代表,因而也就最容易被人发现和被人感受。

人类通过千百万年的劳动实践,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着世界,而且也按照着美的规律塑造着自己。社会实践,无不体现了人的审美理想与本质力量的创造,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和智慧、才能、意志、品格等都集中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之中,使人的形态得到进化,智力得到进步,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乐趣,社会美也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人们的劳动活动之中。健康的审美乐趣为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培养。社会审美教育一方面通过社会生活的美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又按照人的本质要求,通过实践去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人的完美,正是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社会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运用人类历史文化所积累的优良审美传统来提高人类的精神素质,以创造更加美好是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整个社会发展史,即使自然界向人类逐步生成的历史,又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历史,这一切都离不开审美教育这个必要的中介。人类借助于此,依托美为载体。美的环境,促进人们精神的生成,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2]

社会主义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要努力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风气,美好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并且能够自觉抵制一切不好的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一个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过程也是社会之中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只有尊重道德、崇尚真理、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才可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向着伟大的目标迈进。

2.3 艺术审美方式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表现,是一种集中化了的和物质形态化了的表现。现实的生活是反映的源泉和基础,是艺术美的第一要素。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积极影响着生活,它是我们认知现实社会的强大武器。假如没有生活反映对象,便没有艺术。艺术的目的是在于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当且仅当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才能提供给人以审美享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审美活动,达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更纯洁、高尚、聪明,这样可以更好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我、改造世界。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通过感化作用实现的,艺术的感化作用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通过艺术美的形象来塑造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艺术在形成人的价值意识时,是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形态。它教人通过形象认识生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旦具有崇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后,便成为可以长期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艺术作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现象,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艺术以真善美相统一的形象诠释着社会生产、生活经验,并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审美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艺术的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加强艺术基本知识的普及,加大艺术修养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扬善,在于内容的健康,在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我们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4]

艺术欣赏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活动,艺术作品是将社会生活内容、思想融化在能激发人们美感的艺术形式之中。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艺术欣赏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愉悦活动来实现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教育处于愉悦和快乐之中、于审美享受之中,艺术作品的育人作用不是通过强制的说教而是借助愉悦的审美行为,使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从而引起思想的交汇,情感的升华。这就自然而然的将教育和愉悦结合了起来。

[1]杨光,邓丽娟.生命审美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76.

[2]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177.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美的人类政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