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产村相融”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03-30 10:10中共宿松县委党校课题组
当代经济 2014年21期
关键词:宿松县相融农村

○中共宿松县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宿松县委党校 安徽 安庆 246501)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为皖西南门户,是传统农业大县。尽管近些年来,宿松“美好乡村”建设总体上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谋划新的举措,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产村相融。

产村相融,就是产业围绕村庄转,村庄围绕产业建,农村产业壮大促进村庄建设,村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其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农地生态优化、农业增产增效、农区社会安定和谐、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农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管理民主、村容整洁。

一、宿松县“产村相融”发展现状

宿松县地形地貌从南至北依次可以划分为东南湖泊及沿江平原带、中部丘陵—平原过渡带和西北大别山区,当地人称之为洲上、后山和山里。课题组依据这三大地理分区具体特点和当地实践,以特定典型为样本,归纳出该县美好乡村建设中“产村相融”的三种模式,即“山里”模式、“后山”模式和“洲上”模式。

1、“洲上”模式

该县滨湖临江平原地区土地平坦肥沃,滩涂和水面广袤,光照充足,水源丰沛,交通便利,人口较多。以洲头乡为案例进行样本分析,其主要做法有: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产村相融,促进乡域产业的发展与村庄建设深度的融合、相互促进,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坚持基础先行。其次是大力发展现代乡域产业。再次是推进村庄改造,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变“脏、乱、差”现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宜业宜居的优美乡村环境,努力绘就“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依据产业建”的新农村美丽画卷。探索成片发展模式。在推进美好乡村的过程中,洲头乡采取的是成片推进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及建设的做法,不做“盘果”和孤零零的点。首先是科学规划产业,突出产业发展统筹。其次是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突出建设上的统筹。注重有序推进方法。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注重百姓需求,突出工作重点和主次,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步共进。首先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其次是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核心。再次是找准关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最后是创新社会管理。

2、“后山”模式

该县大别山余脉向滨江平原过渡的丘陵平原相间地区被称为“后山”,该区域岗垄冲畈相间,降雨丰富,光照充足,山场、田地资源较多,二郎河、凉亭河贯穿而过,因县城位于此区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该区域涉及乡镇较多,现以佐坝乡碧岭村为案例进行样本分析。

碧岭村位于县城西南,西与湖北接壤,境内山场耕地相错,池塘零星点缀,大河自东部流过,是典型的“后山”村。佐坝乡碧岭统筹城乡实验区就在该村境内,实验区主要做法是:坚持三集中。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确立了“农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创业、土地集中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化,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围绕“纺织服装、鞋帽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农业休闲观光之乡”和“碧岭生态小城镇”的定位,实验区做了总体规划和一期起步区的区域详规。

坚持工业化,发挥“工业创业园”的支撑作用。在实验区的腹地,规划了约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既与外界紧紧相连,又保持相对独立,以工业发展来支撑整个实验区的建设。坚持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成立“宿松县三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发展水禽、水产、水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传统产业,促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

3、“山里”模式

该县西北地区属于大别山余脉的中低山地,区域内山地此起彼伏,山地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和佛教、革命与战争、民居、黄梅戏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二郎河和凉亭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环境优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现以北浴乡罗汉山村为案例进行样本分析。罗汉山村山场山面积共14000余亩,充分发挥山场资源优势,做好山场文章,大力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同时鼓励村民在偏远的山场发展茶叶、种植油茶,为促进山区经济快速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二、宿松县“产村相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美好乡村”建设中,宿松县各地对“美化”、“亮化”乡村等“面子”工程做得多,对产业扶植等“里子”工作力度不够,农村资源没有得到最大最优开发利用,农村发展“自造血”功能还比较弱。

1、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宿松县“产村相融”作为顶层设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操作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其次,大多数农村生产和经营合作社管理制度不规范,有的被村组织全权代管,产权不明晰。再次,宿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以“产村相融”为核心的美好乡村建设管理体制亟待健全。

2、产业基础薄弱

首先,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性有待提高;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产品品种多而杂,特色农产品优势弱化。其次,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极低,支撑作用几无,种养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联合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3、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首先,县域内缺乏引导资金从城镇到农村的回流机制,投融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涉农保险不发达,农业生产风险大且风险分担体制不健全。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合作社成员出资少、比例小。其次,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应用则因农村产业规模小、农民兼业化严重而难以进入。生活在城镇的高技能人才因社会保障与环境约束不愿进入农村。再次,作为农村最基本生产要素的耕地,除洲区和已开展土地整治等部分地区外,耕地经营还处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小户零散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后续保障不足,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最后,农业微观主体生产结构单一,未能实现立体综合发展,经营主体内部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互动尚未实现。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农村支村两委凝聚力作用不强,农村社会组织系统不发达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宿松县大部分农村有村庄、无产业的尴尬现状。“产村相融”的前提是有村有产,村产相融,相互促进,农村产业壮大促进村庄建设,村庄发展有益于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因此,建设美好乡村下一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使村有产,使小产做成大产,使大产做成强产、优产。

三、宿松县”产村相融”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为着力促进宿松县“产村相融”工作,推进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又互有关联度的产业

依据各地地理、人文实际,各村应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和县、乡三级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选择一种或几种具体产业发展,较大区域内(原则上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单位)应有多种关联度较高的具体产业,既避免恶性竞争,又容易实现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另一方面,就特定具体需大规模用地的产业而言,要依据规划和现实情况打破村界甚至乡镇界。

2、要素集聚,调动资本资源劳动发展农村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要素的集聚和自由流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资源无资本、有劳力无人才、有产品无市场、有市场无品牌的尴尬难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吸引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引进各类懂市场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端人才,大胆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乡村,坚守一条底线“农地农民用,农地农业用”。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理念,想方设法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将劳力转变为“土专家”,以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后,面向市场选择具体产业,使村有产;面向市场做出产品口碑、做成品牌,做强村产;面向市场适时调整具体产业,做优村产。

农村中各类资源特别是耕地、山林、草场和滩涂等土地资源总体来说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土地利用分散、低效、杂乱。破解这一困局的方法就是把农村相同类型的土地重新整合成大块,实现规模化经营。但农村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宿松县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成效不明显,需要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思想工作的同时,加快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功能,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还要建立规模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

3、三产互动,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

产村相融,基础是产业。农村产业发展,要求第一产业要做大做强,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在农村发展三大产业,应当将三大产业综合协同起来考虑,打破惯性思想,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既可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具有统一标准的农业,也可以服务业发展思路针对客户发展满足个性需求的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没有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农业发展最终会缺乏后劲。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变土地用途异常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已公布,宿松县是20个试点县之一。《意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深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交易规则、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平台等涉及土地政策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宿松县应当利用利好政策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农村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道路。

4、强村富民,引进企业与本地个体和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当前宿松县农村解决有资源无资金、有劳力无人才、有产品无市场、有市场无品牌这一尴尬难题时,采用最简单、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引进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免财税和贴息等方式吸引企业进驻,进驻的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进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发现引进来的企业赚了大钱,村集体和村民赚的是小钱,部分农村这种单纯性“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做法值得担忧。

宿松县农村发展当然需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但也要更加注重引进后的带动和消化吸收,来壮大促进农村发展的内生要素。根据宿松县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政策环境以吸引企业进驻农村,同时更要鼓励农村能人在农村创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可学习引进企业发展模式,亦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发展相关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并发展壮大。江苏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打造坚强的村两委是最重要的两条经验。当前我国已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门,宿松县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西大门,在“中四角”中具有绝佳的地理区位优势,又入列国家《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同时还是安徽省直接管理县体制试点县和安徽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政策赋予的先行先试权,通过资金支持和具体项目,更多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支村两委要转变发展思路,将流转后土地更多地用于自主发展产业。由于农村土地原本就是集体所有,可探索以所有权抵押融资以解决资金问题,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制度,打造支村两委坚强核心,从而实现华西村模式在松兹大地上的接续。

总之,宿松县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连片发展、乡村综合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村相融,以使农村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

(注: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共宿松县委党校课题“美好乡村建设中‘产村相融’发展模式调查与探索”课题(项目编号:SSDXKT1301)阶段性成果。宿松县美好乡村建设中“产村相融”发展模式调查与探索课题组成员有:汪淑萍、汪涓、吴长华、董邦强、吴湖、王志军、严国民、唐果香、邓楷模。本文执笔:吴湖、严国民。)

[1]郑英豪:“后山人”眼中的山里和洲上[EB/OL].http://www.ahssnews.com/system/2013/09/23/006382599.shtml.

[2]碧岭村概况[EB/OL].http://wcwy.ahxf.gov.cn/village/show.asp?WebID=28970&Bclassid=107506.

[3]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2dc3dec172ded630b1cb626.html.

猜你喜欢
宿松县相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心相融
宿松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性”思考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宿松县医院成功实施子宫肌瘤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