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勇 吴 涛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20)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是相当高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其自身的财务状况被广泛地参考、分析。上市企业集团每年给现有、潜在的相关的利益者和证券分析,监管机构及媒体有机会去发现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较高财务透明度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暴露财务问题,加重了财务风险,甚至由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危机。
从通常意义上讲,鉴于上市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企业集团会尽力避免其发生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甚至为了提高其信誉度,确保上市公司再融资等,往往还会向上市公司免费提供担保。但是,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放水养鱼”是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对企业集团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支持”,尤其是企业集团面临困难时,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自然转嫁到上市公司。
其一,财务与非财务资源的流失,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毁损。其二,财务风险链不断延伸传导,相关利益者利益遭受侵害。企业集团面对来源纷杂的财务风险若无法及时消化与转让,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都将遭受侵害。另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还可能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到资本市场,加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
资本市场的风险会传递到上市公司,进而传递到企业集团;外汇市场的波动会使企业集团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它有计划地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另外,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综合性强,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一方面,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最终通过财务风险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风险的产生会引发加重其他风险。
这里的影响因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考虑的。外部因素有复杂性和多边性,其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的不可控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预见,因滞后措施不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状况及国际经济政策。主要由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状况等因素构成。任何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收益。法律因素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时必须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场经济下,行政干预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法律变更的不可预测性对企业经济政策、财务目标的确定有一定影响。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与国家政策或企业经营实务不一致的社会信念、社会价值引起的不确定性,当这些因素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差距日益加大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因素主要指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
(1)缺乏风险预警体系。目前许多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以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原理、数学等定量方法来测量和构建财务方面的存在风险的程度,同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律来计算出一个值,并参照财务预警的警限,得出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态处于何种风险警限状况,从而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的系统体系。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的,必然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暴露于财务风险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当然,我国的上市公司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状况不能与国外相提并论,发展历程的短暂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没有严谨的风险预警体系,上市公司无法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无法对公司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
(2)无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资金缺口和市场时机是影响上市公司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我国多数的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层和具体理财人员。就当前情况看,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动态的趋势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所以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缺陷导致了筹资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应收账款回收慢等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引起了财务风险过大,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经营困境。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也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全面的构建合适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表现于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同时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还体现于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但这些制度与措施基本上原则性较强,操作性欠缺,对财务风险管理更多体现为指导性,可能会导致不能有效、合理地识别、评估及应对财务风险。
构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关系公司发展战略且贯穿公司成长全过程的战略性的动态管理活动。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必须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此模式应有助于公司避免由于内部的管理风险、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公司整体风险扩大化的问题,并通过各级公司和各级管理层运用具体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和消化在萌芽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首先改进组织管理机构。
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支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该首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与数学的方法,建立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以此向经营者示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要使企业的管理者提早发现企业财务恶化的信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财务风险是企业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预警的关键所在。
了解资本结构,首先要了解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主要有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其中,企业的筹资方式众多,如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等。而在筹资活动过程中,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金结构决策。企业为了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目前,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销售收入的成长率和稳定性、资本结构的弹性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一般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但是,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强化风险管理职能。相对独立的形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受限于经理层的影响,难以全面深入开展审计工作。与此同时,现有的内部审计注重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审计,对风险审计明显重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引起广泛关注,风险审计也就无疾而终了。因此,当务之急,上市公司首先应该从制度层面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使内审部门真正成为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牵制和平衡。此外,注意对各业务单元及下属运营子公司的日常营运、合规性及风险管理职能进行常规性内部审计,也是必要的。子公司管理层及时回馈内审报告意见并据此采取适当行动,及时向公司审计或风险委员会及董事会提交进度汇报等都是强化风险管理职能的表现。
[1]黄宇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2]周新春:财务弹性、风险预防与经营绩效[J].财会通讯,2012(23).
[3]李蓓蓓: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浅析[J].管理观察,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