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堂 郑惠云
(1、中共广元市委党校 四川 广元 6280002、川北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四川 广元 628000)
人口老龄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表现,主要指社会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相对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多,并且这种状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有保持或者加剧的趋势。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普通居民良好的受教育水平,无论是从整个社会,还是具体到单个家庭,对保障和实现老年人“高效、适宜、健康、愉快”的养老需求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人口老龄化属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人口年龄“非自然”结构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指社会当中老年人增多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养老、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本身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但严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并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在相当长时期内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根据国际一般经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和特定时期内人口的非均衡生育。本文主要也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产生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原因。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均预期寿命即人均寿命,人均寿命的延长使相对“后一时期”内老年人口总量增加,加剧人口老龄化程度。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1981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上升到71.4岁,2010年为74.8岁。这种上升趋势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整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历史过程十分契合,平均现实寿命延长也正是促使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2、非均衡生育。非均衡生育,是指人口出生率严重偏离正常的自然生育率水平的非正常生育状态,主要表现为婴儿出生率奇高或极低。我国人口非均衡生育主要表现在20世纪50—70年代,在“战后”恢复建设中,经济迅速恢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再加之受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思想观念和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产生和爆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婴儿生育高潮,婴儿出生率急剧提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压力,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在这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人口非均衡生育是产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另一重要的“现实”因素。
3、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双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呈现“双下降”状态。201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1.93‰,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个千分点,且有继续“双下降”的趋势。这使得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生一代人口数量继续“减少”,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有学者研究得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中将有1/3人口达到或者超过60岁,有超过4.38亿老年人口。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少子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等,也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教育是培育新生人口准备从事完全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国家或地区来讲,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文明富强的重要体现;对于个人来讲,接受教育水平是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的主要途径。
1、接受较高教育水平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接受良好教育水平的人,一般也更加倾向于意愿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这与我们国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但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和代价的,且个人或家庭的能力和精力又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家庭在考虑抚育子女个数时,除了考虑个人内心意愿、期望抚育子女个数外,还会受到个人或家庭抚育能力、国家政策等其他因素限制。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在全国女性和男性群体中,接受教育程度与抚育子女个数均有明显的反向关系,即接受教育水平越高,意愿抚育子女数越少。
2、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人作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潜在资源之一,其“潜在”人力资源经济价值能否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水平影响和限制。国家和地区居民良好的接受教育水平,是居民个人创造力、生产力等潜在经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居民接受教育水平越高,个人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强,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积累、生活医疗水平提高,又会逐渐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使社会中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
3、接受教育水平可能会降低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供养能力,使人口老龄化问题恶化。家庭抚育子女是需要大量的家庭成本的,而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又是有限的。家庭收入水平同家庭抚育子女和供养老人等现实支出的“收入—支持不平衡”矛盾就必然显现。这一点在西部农村地区较常见,因学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子女教育“投入”对家庭供养老人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单个家庭教育开支使得供养老人支出大大减少,使老年人养老问题缺乏保障。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就是对老年人的供养问题,从养老的内容而言,主要有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和服务照料。国民接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虽然会加速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加剧人口老龄化程度,且短期内还会使人口老龄化问题恶化。但是,从长远来看,接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使新生一代人口更富创造力和生产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来满足自身及社会中老年人养老、生活和发展需求,缓解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子女良好的接受教育水平,能够极大增加家庭供养老年人能力,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对老人的供养能力主要体现为人力供养和经济供养。一方面,家庭养老一般相对“低效率”,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家庭要为老年人养老付出更多(养老资源)。居民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量的方面,会相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增加了人力资本量的供给,弥补因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人力资本的供求矛盾;在质的方面,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个人收入水平也相对越高。另一方面,在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在有劳动能力时,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用来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继续帮助子女成家立业、操持家务、照看孙子孙女,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子女的支持看作是一种储蓄,当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时得到子女的赡养看作是支取。而只有当子女获得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时,才能兑现老人在子女身上的养老“储蓄”,保障老年人在子女身上“支取”养老需求成为现实,从而保持家庭和社会平稳持续发展。因此,子女接受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家庭提高对老人的供养能力的重要基础。
2、子女良好的接受教育水平,是老年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的重要基础。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指将老年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进行养老的方式。由于老年人养老过程中对医疗、心理情感抚慰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对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养老服务的人,都要求其要有一定接受教育水平,特别需要接受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心理情感抚慰等方面服务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水平,对促进社会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发展也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3、子女良好的受教育水平是现代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历史上我国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社会养老严重缺失。改革开放后,虽然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逐渐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但整体来讲,我国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社会养老相对不足,家庭养老仍为老年人主要养老方式的阶段,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水平是我国传统“养儿防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社会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
4、人口老龄化趋势“渐进过程”与接受教育水平“渐进过程”在时间上有良好的耦合性和持续性。人口老龄化虽然可以“预期”,但具有明显的惯性作用,伴随人口老龄化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有明显的惯性作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现实的,而人口惯性作用的影响则是以往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变化在现时的反映。国民接受教育水平恰巧也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惯性,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本身的发展都是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的。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及个人、家庭的影响的惯性渐进作用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惯性趋势十分耦合,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持续性,两类不同问题在长期内相互促进和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加剧的趋势很难改变,已成既定现实。在我国现阶段“超级规模”的人口总量,极度的“人均资源匮乏”的现实下,从产生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均寿命和迁移”四个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死亡率是没法或者很难改变的,人均寿命在正常社会发展中也只能提高不能下降,人口迁移的结果也只能是缓解局部地区人口老龄趋势的同时,加剧其他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而如果试图通过增加人口出生率的方式来增加新生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本身就是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也是对国家和地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因此,缓解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很难通过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来着手。
1、制定弹性退休政策,延长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行弹性退休政策可以使身体健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继续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约占老年人口数的36.4%,城镇继续从事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占比5.2%。另外,在现代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和年轻时受教育年限延长的情况下,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是完全必要的。推行弹性退休政策,为有能力、有意愿的健康老年人提供继续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机会,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释放,使个人价值得以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适度、柔性调整退休年龄,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国民接受教育水平,特别是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应对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和人口素质提高较慢的矛盾。虽然接受教育水平可缓解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但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本身的极度复杂性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良好的接受教育水平对应对和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有着诸多局限和掣肘。通过居民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来缓解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对缓解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有重要现实意义。
3、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应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老龄化问题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的当前,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除了逐渐提高国民接受教育水平,增强家庭供养老能力外,还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增强社会承受能力;积极培育以社区养老为典型的社会养老模式,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辅助家庭养老;鼓励和支持商业养老,补偿社会养老,最终为社会中老年人营造一个富含感情、健康、愉悦、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
[1]张岭泉、邬沧萍: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接力”模式和“反哺”模式的再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2]邱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及相关政策研究[J].求是学刊,2011(7).
[3]李慧杰: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及对策[J].精神文明导刊,2010(9).
[4]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5]邱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及相关政策研究[J].求是学刊,2011(7).
[6]陈智:浅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J].特区经济,2012(6).
[7]张昌彩:人口老龄化:影响、特点与对策[J].开放导报(深圳),2008(3).
[8]田雪原:“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老龄化视角[J].中州学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