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融合探析

2014-03-30 05:15王超
当代经济 2014年1期
关键词:报告责任经济

○王超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一、问题的提出

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京都会议,各国就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各国具体应承担的减排额度、减排时间和减排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按照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原理设立的排放交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机制及资金保障,从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

按照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迅速受到世界各国、各界的广泛重视、关注与青睐,并得到大力的扶持。国际社会甚至预言,低碳经济将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浪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我国政府很早就提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等与低碳经济思想一致的战略指导思想。1998年中国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6年,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12月,《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发布,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2008年,中国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如果将低碳经济作为宏观策略,则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该成为关键性的微观策略。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经济的内在统一性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直未有统一的共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身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广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所作所为合乎人们所认定的道德范畴。而企业需要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股东之外,还包括员工、客户、政府、供货商等利益相关者。同时要求企业重视道德、伦理、环境、员工尊严、消费者权益、慈善活动,还有正确的财务信息等方面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开始主要是探讨企业对其全部利益相关者所应负起的责任,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其现代化社会产生冲击,企业经营所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也因此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注目。企业社会责任的发生是企业对社会要求的回应,当社会中存在问题需要企业解决时,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提出批评时都促使企业去思考如何改善经营和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达成更好的企业生存空间,这就形成了企业的社会型态。

从现在的观点看来,将企业与社会两者分开讨论并不合适,企业与社会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社会是企业获取利益的来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企业若想获得长期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即随社会改变而改变,多为社会作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经济的提出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的全面贯彻实施最终都会依靠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来完成。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当然,除了环境责任外,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更多内容。SA8000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社会准则,SA8000是SAI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络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制劳动、安全与卫生、集会的自由及劳资谈判的权利、歧视、纪律、工作时间、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项。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多数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已经开始注重社会责任发展。相比而言,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于2005年公布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但这只是企业的个别行为。大规模、系统性社会责任报告的提出源于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颁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2008年底,深交所明确要求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规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5月1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同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又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由此,开启了上市公司集中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序幕。

随着更多的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个组织或机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且发布了中国100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认为中国的社会责任总体水平刚刚起步,突出表现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较低,平均指数31分。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责任总体水平刚刚起步。而20%的企业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个麻烦问题,有40%的企业还在旁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实际行动都没有。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0)》,虽然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00家增至300家,但从整体上看,2010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依然较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仅为17分,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2011年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1)》,指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水平低下,平均仅19.7分,而且责任实践领先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指数好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些充分说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偏低,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中的不足之处

1、形式重于实质

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企业财务数据、企业发展前景等指标外,一般不会有太大的用处。一份针对2009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非常低,突出表现为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多数企业存在“有东西发了就可以”的思想误区,认为“不会有人看,不会有多大影响”。

2、负面信息披露普遍缺失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到底应该披露哪些内容,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最大质量问题。很多企业把社会责任报告都看作是工作总结或者是成绩宣传的平台,甚至看作是广告,主要公布正面信息,而负面信息则点到为止甚至根本不提,“报喜不报忧”是普遍现象。这让报告客观性不足,用我们的话说是“平衡性”存在问题。

3、缺乏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标准

有资料显示,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落实和普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发布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从2006年到2009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企业从32家猛增到582家,3年时间增长了15倍。而缺乏统一的标准是目前已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报告篇幅过短、主线模糊、框架不清、内容随意,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性。我们认为,一个科学、行之有效的社会责任标准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责任企业的迫切需要。

五、促进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

我们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多次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而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认为目前企业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从自身出发,积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自觉进行节能技术创新,提高低排放技术在企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主动改善能源的使用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办公建筑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使用节能灯,尽量采用自然照明,按照国家节能规定设定空调温度;拒绝一次性餐具,二次纸张合理利用;合理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待机能耗,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等。

2、主动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对企业的污染排放、资源消耗等环境信息的知晓程度。随着环境意识的改善,公众就会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扩大绿色商品的选择,减少对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消费。最终,公众通过消费偏好实现企业社会成本内化,对正外部行为给予经济回报,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部,自觉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提高环境竞争力

随着低碳思想的逐渐普及,社会大众对企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经济利润已不再是投资者决策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终将会成为与企业财务报告并驾齐驱的“非财务性绩效报告”。一个不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责任竞争力毋庸置疑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因素之一,成为企业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企业应该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质量上多下功夫,实现中国企业从“责任报告”到“责任管理”的重大转变,也是中国企业由优秀走向伟大的必经之路。同时,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增强环境竞争力,提升品牌溢价和估值水平。

4、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 GR 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指南》和Account Ability公布的《AA1000审验标准》,前者既是报告编制的指导标准,也是报告质量的审验标准,而后者只是评价报告质量的标准。虽然上述标准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其并非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组织适用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工作。此项标准的制定并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作为社会责任标准的实践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此项标准的建立,与政府一起,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体现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5、参与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积极迎接“碳壁垒”

不管是欧盟2003年建立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还是美国2009年通过的《2009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皆表明,低碳经济已经真正来临。面对层层“碳壁垒”,环境责任将成为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的真正难题,无法逾越的门槛。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虽然目前我国尚未推行碳排放权强制交易政策,但不管是源于外部压力,还是出于自身发展,企业都有责任积极参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言权。同时,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逐步规范与发展,积极参与世界其他碳交易市场,也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结论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测算,2008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9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2%。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有可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不管我们承认与否,随着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一种支配性的发展模式。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只能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方式实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但“低碳经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作为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总体规划,制定低碳技术研发、国际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等政策。作为企业,只有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增强其环境竞争力,才能为公众所接受。也只有这样,全社会低碳经济目标才能够成功实现。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钟宏武、孙孝文、张蒽、张唐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 1.0)[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淑华、李呈:加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10).

猜你喜欢
报告责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报告
报告
报告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