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琳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日语格助词是助词的一类,后置于体言或体言性词语而前置于用言,说明体言或体言性词语在句中的地位或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1]。格助词又可分为主格助词、领格助词、宾格助词和补格助词,表示主体的存在和状态、动作的施与和承受、时间和空间的起止、场所的范围等多种含义和用法。仅凭死记硬背是掌握不了格助词的语法特征和用法的,只有充分理解格助词的意义,才能正确使用格助词。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格助词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下面举几个学习者常犯的错误。
東京に(に→× で→○)はいろいろな国から来た観光客がいる。
飛行機を(を→× に→○)乗るは、今回が初めてです。
今回のオリンピック大会、アフリカの選手が世界中で(で→× に→○)注目を集められた。
本文以“に”“へ”“から”“で”为例,通过这几个格助词在意思和用法上的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学习者在正确理解和使用格助词方面提供帮助。
日语语法原本是在参照西洋语法,主要是英语语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日语作为一种独立形成的语言,其有着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质,照搬英语等西洋语法不可能完全解释日语的语法现象,比如“格”和“格助词”,如果按照英语语法的句子成分的分类,将“格”和“格助词”简单地解释为表示主语和宾语等成分机能标志,显然不能充分解释日语中“格”和“格助词”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者,比如井上合子(1976,1987)认为“格”是明确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即各种名词性成分在句中是做主语、宾语(目的语)或补语,完全可以通过“格助词”进行判断。因此井上所定义的这种“格”可看作是“语法构造意义上的格”。另外一些学者比如N.Chomsky(1965)和井东廉介(1991)则对“格”的概念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除了从语法构造上认识格的作用,必须通过“格助词”前面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后面的叙述语联系起来的意思进行充分理解后,才能判断此时的“格”所起的何种作用,比如有时仅凭“主格助词”就从句子结构上判断是主语成分,而从整个句子的意思上来看却是宾语。因此,N. Chomsky 和井东廉介所说的“格”是连接名词性成分与叙述成分的记号,可以看作是“连接语句意思上的格”。
本文认为无论是“语法构造上的格”还是“连接语句意思上的格”,尽管格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但从其核心性来看,都是格助词的原意派生出来的。所以,应该在理解了格助词原本意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解析格助词的语法功能,才是学习格助词的有效方法。
虽然格助词“に”的用法比较多,但“に”的这些用法都可以还原为其原意——归结点。国广哲弥(1986)认为“に”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该运动的目的是为达到一个特定的点,运动的结果是到达此点。“に”的原意包含“着落性、收束性、到达性、接近性、紧密性”等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出,“に”虽然表达了一个运动的概念,但它并不强调运动的过程或者说运动的路径,它强调的是归结点[2]。
如果大分类地划分“に”的用法有3 个[3],用法1:存在的场所和时点;用法2:移动的方向或目的地、动作的目标或对象;用法3:被动句式的主语。首先例举属于用法1的一些句子:
(1)部屋にテレビがある。(存在的地点)
(2)先生は教室にいる。(存在的地点)
(3)姉が来月の6 日に帰国します。(具体的时间)
(4)私に弟2 人がいます。(所有者,抽象的场所)
例(1)和(2)是典型的存在句型,用“に”表示人、生物和物体存在的地点,例(3)说明“に”不仅可以指定空间上的存在位置,还可以指定时间上的具体时点,例(4)则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存在的场所”,可以理解为“在我(抽象的场所)的基础上,有两个弟弟存在着”。
属于用法2 的情形,较用法1 更丰富,例如:
(5)上海は海に近い。(空间距离)
(6)試験用紙に名前と受験番号を書いてください。(动作的落脚点)
(7)電車が東京に到着した。(移动的归结点)
(8)本棚の上に本を並べる。(位置变动的目的地)
(9)父に手紙を出す。(动作的对象)
(10)ラジオを買いに行く。(动作的目的)
(11)季節は春になった。(变化的结果)
(12)象は牛に大きい。(比较的标准)
(13)彼は勉強に苦手だ。(主体的能力)
关于“に”的用法2 所包含的意义虽然很多,但如果我们忽略这些用法的实际意义,那么“に”在所有的例句中都可以抽象地看成某个“点”[4]。例(5)用空间距离的概念来说明从上海到海(终点)的距离很近。例(6)(7)和(8)中的“に”表示动作的落脚点、移动的归结点、位置变动的目的地,这3 个例句中“に”的意义比较接近其原意,容易理解。例(9)(10)和(11)中的“に”表示动作的对象、目的及变化的结果,此时“に”表达都在沿着一个方向的背景下,向对象、目标和结果归结的含义。例(12)中的“に”所指的是比较这个动作的对象,那么也具有归结点的意义。例(13)的主体在能力方面有强有弱,在本句中,主体(彼)是不擅长学习方面,此时的“に”指明了主体的具体能力,含有具体某一个点的意思。
“に”的用法3 是被动句式中的主语。先看看下面两个句子:
(14)私は先生にほめられた。
(15)私は女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た。
例(14)的意思是“我被老师表扬了”,例(15)的意思是“我被女人踩了脚”,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形式主语“我”其实是动作的对象,而真正的主语即动作的发动者是“老师”和“女人”,这样看来“に”所指的不是动作的对象(归结点)而成了动作的发起者(起点),这与“に”的用法1 和用法2 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是不是被动句式里的“に”违反了其作为归结点的原意了呢?不是,被动句式中的“に”表面上看不符合动作的归结点的含义,但不能将“に”的归结点简单理解为动作的终止点这个意义上,因为“に”的归结点还有“紧密性、密切性”的含义。就是说,此时的“に”表示的是与形式主语产生密切关系的对象。例(14)中“に”揭示了和“我被表扬”这件事,有密切关系的“老师”这一事实。同样,例(15)中“に”揭示了和“我被踩了脚”这件事,有密切关系的“女人”这一事实。
大辞林(三省堂,2006)是这样解释“へ”的:“へ”是表示对于动作或作用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移动指向性。所以,“へ”的原意是瞄准某个方向不断接近的意思,强调在达到目标点为止的过程或路径。“へ”的典型用法例举如下:
(16)上海へ行く。(运动的方向)
(17)小鳥が空へ飛んでいった。(动作的方向)(18)友達へたよりをする。(动作的对象)
(19)大きな会社へ成長する。(动作的目标)
例(16)和(17)鲜明地体现了“へ”的原意,“去上海”“飞向天空”,反映了“へ”较强的运动方向性,强调到达目标“上海”和“天空”的过程。例(18)和(19)是对运动方向性的抽象化,向“朋友”发信,向成为“大公司”努力。由于“へ”的用法与“に”很相近,所以“に”和“へ”相互置换的例子不少。益岗隆志和田窪行则(1992)认为当“へ”在表示或说明人或物移动的方向时,与“に”在表示目的地的意义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说“に”表示的是动作或作用的归结点的话,“から”则正相反,表示事物的“起点、开始”[5]。例句如下:
(20)私は中国から来ました。(空间的起点)
(21)午後1 時から会議を行う。(时间的起点)
(22)私は日本語を李さんから習う。(动作的起源)
(23)課長から叱られた。(被动式的主体)
(24)このお酒は米から造った。(原材料)
(25)辛いから食べられない。(原因)
(26)玄関からお入りください。(路线的经由)
例(20)和(21)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示了“から”的“起点”原意,例(22)和(23)表示了动作的发起者(起点)的意思,例(24)和(25)说明了产品最初的形态和事物的起因,是“起点”意思的引申,例(26)强调经由点,起到了进一步明确路线的作用。
“で”通常表示场所、范围、手段、基准、材料等意思,用法非常广泛。但如果将它的具体意思抽象化,“で”原意可以解释为“动作或作用发生的背景或区域”[6]。正象菅井三实(1997)指出那样,“‘で’起着提示主语或谓语部分所处背景的作用。”具体用法例举如下:
(27)両親は広島で暮らしている。(动作的场所)
(28)毎日、電車で会社を通う。(手段、方法和工具)
(29)三人で会話の練習をする。(方式或条件)
(30)これが世界で唯一な化石だ。(范围、限制)(31)このカメラは日本円で3 万円くらい。(评价的标准)
(32)昨日、風邪で学校を休んだ。(原因或理由)
(33)いすを木でつくる。(材料)
由于“で”的原意是一种背景提示,所以符合背景的很多元素,比如“在怎样的场景(包括场所和范围)下”、“以何种手段、方法、方式或条件”、“凭借什么样的理由或标准”,这些都可以成为叙述动作或作用发生的背景[7]。例(27)~例(33)都充分地表现了“で”用法的背景提示这个共性。
“に”和“へ”在表示运动、变化的着落点时意义很相近,所以两者相互置换使用的情形并不少见。例如“東京に行く”和“東京へ行く”,在句子的意思上几乎是相同的。不过,有些情况下两者是不能互换使用的,比如我们可以说,“友達へのお土産”、“立派な大人へと成長する”,但却不能把“への”、“へと”替换成“にの”、“への”,说成“友達にのお土産”、“立派な大人にと成長する”。
“に”与“へ”比较更强调“归结点”,“へ”则侧重于方向性和路径[8]。可以说“に”是最终情况的静态陈述,“へ”是过程的动态描述。例如:
(34)小鳥が空に飛んでいった。(动作的着落点)
(35)小鳥が空へ飛んでいる。(动作的方向)
例(34)陈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小鸟已经飞到天空了。与例(34)对照,例(35)描述了这样一幕动态的场景,小鸟正向天空(奋力)飞去。为了突出鲜明的形象感,日语经常采用“AからBへ”的说法,比如日本的私塾(帮助考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私营训练机构)在他们的招生广告中这样写着“ここから東大へ”,意思是“到这里来吧,一起为考进东京大学而努力”。如果要强调结果,日语经常使用“AをBに”的说法。比如“夢をおさめ幸福になるために”是一家理财咨询公司的广告词,为了增强顾客对本公司的信心,强调一定会达成幸福的结果,所以用了“AをBに”的句型。
“に”的原意是“归结点”,而“から”的原意是“起点”,从原意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对不对等关系的格助词[9]。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根据原意派生的观点“に”的“归结点”可以引申到动作的发生与其作用对象有密切关系的含义,这样一来在表示动作对象的意义上,“に”和“から”有时可以换用。例如:
(36)私は友達に本を借りる。
(37)私は友達から本を借りる。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示动作对象时,如果对象不是自然人而是机构、组织等,一般不用“に”只用“から”。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から入学通知書が来た”,却不说成“大学に入学通知書が来た”。另外,当表达空间距离“近”的情况下,“に”和“から”可以置换。当表达空间距离“远”的情况下,一般只用“から”,例如:
(38)東京が横浜に/から近い。
(39)東京が沖縄から遠い。
“に”和“で”都有表示场所的用法,“に”侧重于一个“点”,而“で”侧重“范围”[10]。比如,“我住在东京”,即我在东京的住所是地理位置的某个点,所以用“に”,“私は東京に住んでいる”。与此相对,要表达“我生活在东京”时,因为“生活”涉及的不仅是个“点”,而是一个“范围”,应该用“で”,“私は東京で暮らしている”。
“に”和“で”都可以表原因。“に”多用于书面语,后续描写心理及感受的动词时,不能和“で”置换。“で”比较口语化,是对原因的直接说明。在表示生理上的原因时,“に”和“で”可以互换。例如:
(40)彼の成功に喜んでいる。(原因,后续心理动词)
(41)再度の落第に落ち込んでいる。(原因,后续心理动词)
(42)癌に/で亡くなった。(生理上的原因)
例(40)和(41)用“に”表示产生“高兴”和“失落”情绪的原因,不能用“で”来替换。例(42)表示死亡原因是得了癌症,是生理上的原因,“に”和“で”都可以用。有这样的例句:
(43)勉強に/で疲れた。
例(43)中的“疲劳”没有指明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如果是心理上的,那么只能用“に”,表达了因为学习而感到疲惫的厌烦心理;如果是生理上的,那么“に”和“で”都可以用,由于长时间的学习而导致身体的疲倦。
“から”和“で”在表示原材料时有一定的区别。“から”的原意是“起点、开始”,“で”的原意是提示某种背景。用“から”表示原材料时,强调产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即起点材料。尤其当最终产品与原材料比较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时,“から”可以更清楚地说明产品的成分。当用“で”表示原材料时,强调产品制造过程都是在“原材料”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即自始至终可以看出原材料的影子。简单地说,“から”用于原材料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情形,从表面上已经不能辨认产品的原材料。“で”用于原材料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情形,从产品仍然可以辨认出原材料。例如:
(44)水は水素と酸素からなる化合物である。
(45)ワインはぶどうから作る。
(46)この机は木で作る。
(47)スチールでナイフを作る。
例(44)和(45)中的“水”和“葡萄酒”是在化学变化下形成,与其原材料“氢和氧”“葡萄”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光凭眼睛无法辨认了。例(46)和(47)中的“桌子”和“小刀”与其原材料比较,仍然可以看出是“木头”和“钢”做成的。
本文以“に”“へ”“から”“で”为例,从原意派生视角对格助词的语法意义进行了考察。“に”的原意为“归结点”,这种侧重于“点”的特性不仅反映动作和作用的着落点、场所、时点和目标,还派生出与动作和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对象都可以划入其语法意义的范围。“へ”的原意是有方向性的运动,强调运动的过程或路径,与“に”对照来看,“に”是个静止的点,“へ”是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强烈的动感形象效果。“から”的原意是“起点”,具体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并由此延伸到动作或作用的起因或起源、产品的原材料等。“で”的原意是提示背景,表示场所、范围、手段、方法、条件、理由和标准等元素的共性都可以反映动作或作用所处的背景。
由于格助词的具体用法有许多相近或重叠的部分,所以充分探讨格助词原意及其派生意义,对深刻理解格助词的具体用法,区分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常波涛,常 曼.日语格助词例解[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得荣.在表示起点上に和から的关系区别[J]. 学术论坛,2007(197):191 -194.
[3]安香香. 日语格助词に和で表示场所用法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91 -194.
[4]孙卫萍.日语格助词的用法和学习技巧[J]. 外语教学研究,2010(11):181 -182.
[5]朱亚青.初级日语格助词的误用及其教学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上卷(28):104 -105.
[6]井上和子.格助詞をめぐって[J].言語,1980(2):20-30,5.
[7]久野·柴谷. 日本語学の新展開[M]. 東京:黒潮出版社,1989.
[8]伊藤健人.日本語の格助詞表現の意味解釈について[J].明海日本語,2002(7):101 -110.
[9]杉村泰.イメージで教える格助詞[C]//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文集,1999.
[10]菅井三実.格助詞「で」の意味特性に関する一考察[C]//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文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