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张亚楠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清末时期的苦感特征最具典型。关于该问题,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苦感的文学、影视作品分析和耻感文化的哲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总体看来,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可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对清末苦感社会的特征及其成因缺乏深入探究。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士商农工”是当时中国的四大群体。
1.士之苦
士人本为民众所尊敬者,但其苦亦颇多,叫苦不迭。
夫士居四民之首,世人所尊而敬之者也……不幸而命途偃蹇,屡困于有司,资斧无措,则挪之于亲朋,借之于故旧,即能一旦得志,亦已备尝辛苦,遭尽磨折而回,顾债负累累,偿还无期,于是不得已而更筹巨资,拼为孤注之掷,或捐道府,或谋要差,以期弥补前亏,兼营后计。然而得失尚难逆料也,又有深坐斗室,足不出户,终日孜孜,穷年兀兀。孰知文运不来,屡试屡踬,光阴迅速,发颂齿摇,依然布衣,于是招顽童于邻家,课以四书之章句,以博数十千之束修,聊为一家米盐之计,兼为妻子衣食之需,或者奔走四方,百计椟营,而妻子之冻馁则如故也,此士之苦也。[1]
手无缚鸡之力,又无生活之技能,在乱世的清末,士人生活甚为艰难。
科举废,士子失魂落魄。“有曰科举者,中国人士登庸之捷径,出身显贵不二之法门……而今则龙门永杜塞矣,中国四亿万人众之中,倜傥有大志欲扬名声显父母者,将何所适从乎?”[2]科举被废,自小只会四书五经的士子十年寒窗、入仕之途被断,其苦可知。
2.农之苦
清末,大量的农民、自耕农破产,生活贫困潦倒,毫无经济生活保障,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倍受艰辛。
农则终年勤力于陇亩,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劳苦如此而地之出产则有限也,至秋收而还业主之租米,以其所余赡一家之衣食,犹恐不给,苟遇歉岁,则租米难免短少,而业主因粮从租出,恐无以应。县官之苛迫,而悉力征求……农民不堪其苦累,往往出重利以借债,以救燃眉之急,而家徒四壁,室如悬罄,还债之期,固难预必,而饔飱不继,枵腹难堪,脱有死亡病疾,必卖室庐鬻妻子以求棺药之资矣,此农之苦也。[1]
农民是中国的最主要也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中国尤其在清末最为贫困的。
3.工之苦
清末手工业者在外来先进科技的冲击下,生活更为不堪。
工则藉手艺以谋生,自朝至暮,艰难辛苦,所作无几,器械粗钝,出货不精,而又拘于成法,习于师傅,不肯特具心思以求制作之巧。夫以一人之手,而养八口之家,所入不敷所出,固意计中事,而又人浮于事,往往有其艺而无其用,托人推荐,而无从自行工作,又不能因循岁月,进退两难。入则妻孥交詈,出则彷徨无之,有因此而自寻短见,以了此一生者,此工之苦也。[1]
中国的手工业者本已受到诸多压迫,艰难谋生,而随着西方机器生产的产品涌入,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多数即成流民、难民,流离失所。
4.商之苦
清末,商人受到国内国外双重的盘剥。
商则懋迁有无以求什一之利,而货物之真贋难定,物价之贵贱不测,偶一不慎,倒闭随之,又加以道路崎岖,转输匪易,往往因此亏本,而厘卡之节节抽捐,层层剥削,有意稽延,百般勒索,自不待言,此商之苦也……而自数十年以来鸦片盛行,遍于中国,无论老少,皆受其害,银钱日流于外洋,民气日就于委靡,此又千古以来所未有之奇苦也。[1]
经济不堪,国匮民乏,商人在列强与封建势力的夹缝中,其艰难可知。有记载称,“牧师曰:‘……官盐每斤以十六两为定,勿得减少,并罚该商,银一千五百两修理耶稣教堂,并令该商备筵一百桌请合城绅士,并演戏三天,裨万民共晓。店东则枷号示众方可息事。’刺史一一遵从,断令盐商照办,始得寝息”[3]。中国商人遭受源自本土官员和外人如此双重的盘剥压榨,其苦感愈加深重。
士兵是一个不同于普通民众的特殊群体。清末时期中国的士兵所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
清末时期的兵士的苦感是最为深刻的。其不仅要受外国军队坚船利炮的攻击,而且还要忍受战争失败的责骂,至于悲惨送命者更是不计其数。
甚矣,军士之苦也。当夫荷戈执戟列队而前,道路崎岖,日行百里,热则尘砂被体汗血淋漓,冷则雪窖冰天肤坼指堕。有寃不得诉,有苦不得号,在稍有仁慈者,已见而恻然,心有不忍,及至戈矛林立炮火喧天,肉薄血飞,赤地千里,每一鏖战,尸体纵横,断脰残肢,乌鸦争啄,即幸而不死,而疮痍遍体,鲜血交流,药弹及身,深入筋骨,倒卧于路,痛不能行,辗转哀号,惨难入耳,无论战而败,受伤兵卒固必累百盈千,即使我武维扬,全获大胜,而当奋不顾身之际,安保不中枪着弹,痛苦淹煎。[4]
战争始,则两军相向,伤者亡者,无论自身,亲友亦痛不欲生。清末,我国经济也制约了军队的战斗力。
可知泰西兵力之强,实由于兵饷之足也,中国自与各国交涉以来,日形孱弱,推原其故,皆由兵备之不足,说者无不诿为训练之不精,器械之不利,兵额之不足,斯言诚是也。然中国商务,既不若泰西之讲求,民心又不若泰西之踊跃,而况连年生衅,去路浩繁,贷自外洋债高筑,即欲练兵御侮,而疆吏皆苦无米之炊,然亦究不能因饷项难筹而遂置兵备于不问也。[5]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粮饷,军队如何训练强壮精锐?清政府军队如何能胜?军事不利,战战失败,丧权辱国,军士焉能自尊?焉能不痛苦?
清末的中国,国家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侵害。有志之士为此而感到悲愤和痛苦。“中倭和款既成,凡食毛践土者,皆知国家二百余年以来所受耻辱之事未有大于此者,无可如何,甘心忍受,所谓敢怒而不敢言者此也。”[6]与外人之战,国人之痛。
今者中倭之战止矣,我国受倭人之苦亦可谓深矣,从前谋富谋强,议战议守,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所恃以为长技者,惟是搜括银两携带妻孥远举,以避祸患。嗟乎!嗟乎!时事如此,尚何言乎?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7]
清末的中国,主权沦丧、割地赔款,乃国人谈之心痛、望之悲切。
弱国无外交,清末,国民的耻辱苦状,多源自外交之辱。其主要表现在:华工之苦、留学生之辱以及外交压迫之耻。
清末,在国外及外国公司做工的中国工人,遭受到诸多外人的刁难,苦不堪言。如《广益丛报》云:
去年法人在云南开筑铁路,先招两广人前往工作,后以虐待之故,由官绅设法救回,公司遂改由宁波续招工人,均见前报,现悉宁波应招工人惨受虐待无异前日,兹将函电信件照录于左,亦可见华工困苦之状况,凡在同胞不可不哀而救之也。[8]
被招往外国办铁路的工人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却遭受虐待,此华工苦而国人恨也。“美医以钩虫、血虫症苛验来美华人,苛验钩虫之法,先以泻药令其服,后用水管探入粪门取粪试验;苛验血虫之法,则用刀尖刺手指,刺耳珠取血,种种耻辱不堪言。”[9]
留学生本是一个国家的精英群体,但在清朝末年,中国留学生饱受羞辱。
唯近日日俄协约发表后,而吾国学生深受该国之挪揄,尝于稠人广众之中故意称中国学生为日本人。若与之辩明,该国人则谓:“虽现在非日人,将来恐不免为日人。”又有谓:“恐愿为日人而不可得”等语。
故吾国留学生大动公愤,屡次呈请吾国驻奥公使请向奥外部诘问,而吾国公使恐因此牵起交涉,但屡次勉励学生各自向学,他日国势日强即可一洗此耻云云。嗟乎!吾国人将与韩人同一惨境,处处受人窘辱,生无所寄,死无所归也。[10]
在外的留学生,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深受外人的歧视和侮辱之苦,还不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得不到自己国家政府的保护,其自身之尊严、国家之荣誉所受之耻辱,可见一斑。
清末中国,凡谈及外交,国人莫不扼腕叹息。
失败于外交上者,其远而细者不计焉,其已发生而未解决者不计焉,则且论其最近最惨之事。……盖列国持其强权侵食主义,蔑公法背公理,出其种种无礼之要求于政府,而政府持其服从赠礼主义,乃施放其辣手而发生其取缔学生问题,取缔报馆问题,取缔结社集会问题,以完全成就其恭维谀佞之志愿。一般国民对于种种取缔之方法虽莫或侵犯尊严威重之禁令,而对于种种取缔之行动,其必有拂逆于心,必思所以破除扫荡之而后快,可决然矣。[11]
无强大国力作为支撑的清末中国,在中外交往话语中毫无地位可言。
清朝末年,政府早已腐朽不堪,使得当时的国人叫苦连天,苦不堪言。
掌陕西道监察御史、奴才熙麟,跪奏为请停州县捐例,而于通省道府捐例酌量变通,以济其虚,恭摺仰祈圣鉴事。窃维民为邦本,民生之休戚,天下之安危系之,而足朘吾民膏血于无形,使吾民痛苦而无告,州县也。州县之非捐纳者,固不必无贪酷朘民之人,而捐纳之州县,积弊至于今日,则竟有势不能不贪酷民之事,何者?选缺既多,选期较速,一经履任,钱粮争讼,无事非朘民之资,戚友丁役,无人非朘民之助。饥肠包饱,贿赂益丰,铜臭熏天,无为不可,以故悠悠之辈,狡黠之徒,视同孤注。典质田产,告贷亲故,甚有结伙公捐待缺,分剥以次轮捐,互为取盈。[12]
政治的黑暗腐朽,仿佛为所有的痛苦提供了一个温室的环境,任其生长。
百姓都渴望能有清明的吏治,为民请命的“青天”。但是,清末的中国,贪官污吏成群,肆意欺压鱼肉百姓,使得民怨甚重,有苦难言,有冤难平。
政府作威,百姓遭难,已是不平的很。还要借着赔款的名目,到处搜刮,无微不至……百姓财力有限,经了这番困苦,良善的冻死饿死……说到此处,我眼泪一滴滴直掉下来,报业做不出了,字也不高兴写了,我们做百姓的,为什么要苦到这种地步呢?[13]
许多官员,在自己百姓面前作威作福,而面对外人,却是别样嘴脸。
……惟有一物颇可骇怪,而为他处所无者。离局丈许,矗立一石表,锐上而丰下,四面刻开埠时抚藩臬及工程局总办之姓,将以纪功欤?则苏杭开埠,乃甲午一役莫大之耻辱,更何功之可纪,将欲留为纪念,使经其地者引为耻辱而奋兴欤?则以前事证之普鲁士因战败于法,普国报纸图画,皆竭力形容战败时之惨状,以激起其国民。不及十年,卒有普法之役。溯自甲午迄今,已逾十年,何以浙省官民,上下酣嬉,曾无一人念及开埠之祸始,而投袂兴起也。官场办事,于此可见一斑。[14]
官员只知贪图享乐,却不顾国耻国仇,不知国之将亡,如此黑暗的政治,苦感自然而生。
据统计,秦汉时期有记载的灾害为375 次,魏晋时期为304 次,南北朝时期为315 次,隋唐时期为515 次,五代为51 次,两宋为874 次,元代为513次,明代为1011 次,清代为1121 次。[15]从以上不完全统计中可见,清代灾荒发生的次数居历朝之冠。
由于清代康雍乾之后,中国人口骤然增长,使得许多生活必需品不足,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以致清末民众在灾害面前所遭受的苦痛更为巨大。如《申报》所云:“秦中旱魃为虐,赤地千里,饥民草根树皮掘食已尽,甚至有设肆货人肉,以图残喘苟延者,奇惨情形,闻之令人泪下。”[16]清末,清政府由于大量的对外赔款、割让利税,加之镇压内乱、消弭外患的投入,使其在面对自然天灾降临时的救济力度远不如以往,国人在灾害面前所承受的痛苦异常深刻。
衣履、木器卖尽,拆其土屋,柱斧为薪,四出逃荒,无处得食,觅苜蓿榆皮为粮,杂以麸子,刻将净尽,又采槐豆及树根煮食,苦寒大泻,泻则即死,死无棺木,藁葬荒阡,恒为犬鸟食,脏腑都尽,妇女尚知耻未卖,卖亦无人收受,赤地数千里,秀才及平日有地产者,阖门饿死。[17]
这些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一幅悲惨世界的画面,吃人肉,卖妻儿,妇女老人投河吊颈,孕妇产子却冻饿交加,母子归阴,一片凄风苦雨。
社会动荡往往会使民众不仅身体物质上受损,而且在精神上也会面对极大的压力。日本访事友人云:“日本农商务省接牛庄来信,谓彼处自团匪蜂起后,各商迁避,市面萧条,华商义顺号将货物尽数运往盖平,中途突遇团匪,致数十万金尽归乌有……居民困苦颠连,殊难言状也。”[18]社会的动荡使得商不能行,物资不得运输,不仅商人损失惨重,普通民众也因所需物品流通受阻而无奈。
北京电云:自北洋陆军第三镇驻扎锦州以来,马贼遁窜附近蒙古各地,吉林奉天附近之科尔沁奈曼及喀拉沁之各旗,大抵已不蒙其害,然蒙古无兵无军器,财产牛马粮食等概被掠夺殆尽,或受俄人之掠夺,或因开拓蒙古由官收取其牧业地,伯鲁台吉等地,民不聊生,农民离散,困苦之象,现达于极点。[19]
许多土匪、马贼频繁劫掠百姓,加之流动性大,四处侵扰,使得民众叫苦连天。“南门外打铁桥及天马山一带,近有甲乙等赌棍支厂集赌,招集刘盘龙辈,卜昼卜夜互角输赢,更有狡狯之徒杂处其间,以伪牌骰骗人财物,闾阎受害,有苦难伸,所愿良有司雷厉风行,严为惩儆,庶各乡民或可耕凿相安乎。”[20]清朝末年,社会秩序混乱,可谓人人自危,愈加动荡的中国给民众带来的更多是水深火热。
宋、元、明以降,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陋习愈加之多。及至清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碰撞中更为凸显。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裹脚之痛、婚姻之殇、愚民之哀。
妇女从小裹脚之陋俗,实可谓伤天害理。
已裹之足虽伶仃弱小,举少艰而骨骱已伤,断难使之复原也……人之有四体官骸也,各适其用,一有残缺,则全身为之不适,独奈何使闺中弱质,不缚其行动之肢体,改其形状,令其不得舒展而步履维艰,天下酷虐之事,孰有甚于是者乎?世闲最不平之事,又孰有大于此者乎?[21]
裹脚之陋习,当属残害女子之身体,其所受之痛苦,伴其终生。
婚姻包办旧俗,只单凭媒人介绍便定下亲事,以致稍有偏差便悔恨终身。
一曰:遇人不淑,妇幼而从父,长而从夫,自有圣人以来数千百年莫之或易也。然父母之为女子择胥也,往往定于幼时,幸而所择者贤也,则随之而富贵尊荣一生,受用不尽。不幸而所适非人,则瓮牖绳枢朝不继夕,而愁眉不展矣。或性情暴戾,傲狠贪饕,动輙鞭挞含寃莫伸矣。或博弈饮酒,不顾家室,则自恨命薄輙寻短见矣。或别有所欢,弃我如遗,则无所告诉泣涕如雨矣。此又一苦也,外此如不幸而为人妾,则终身居人之下,为人所轻贱,永无出头之日。或加以主母之妬谮,不得已而潜逃,则落于匪人之手,卖入青楼。或丈夫早夭,孤子幼小,则甇甇孑立,孤苦伶仃。或父母贫困,鬻为人婢,则因小过而遭主人之痛打,往往毙命。或为养媳而失欢于翁姑,则百般凌虐,肌无完肤,必致之死。[2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使其婚姻不得自由,稍有不慎,遗恨终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婚姻文化的冲击,国人受制于旧婚俗的苦感在中西对比之下愈发强烈。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却实行愚民政策,识字寥寥,其哀可甚。“按法国识字之人,虽较他国为少。然以例之中国,学堂未盛,教育不普,识字之人,十不得一者(统乡间男女而言),其差率已不可以道里计。夫以号称右文之古国,而识字人数,寥寥可数,其耻辱又当何如。”[23]
又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极大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权力。“有安静和善、略知规矩、稍识礼义之妇,而生育子女教养必不得其法。或丈夫出门,奔走衣食而寄回家书,不知所云何也。或己所欲言,而笔墨无以达也,此又一苦也。”这些源自思想观念中旧风旧俗的苦感较为漫长,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因此其所致之苦痛,亦为深厚。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尚等多重原因合力铸就了清末社会的苦感特征。清末政府未能正视并着力处置,从而渐次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最终走向灭亡。
[1]论中国四民之苦[N].申报,1895 -08 -21(1).
[2]日本人之对于中国留学生[N].申报,1907 -04 -15(2).
[3]盐商大辱[J].益闻录,1898(1769):184.
[4]劝助行营医院经费说[N].申报,1895 -02 -10(1).
[5]书多罗楞郡王奏请练兵筹饷摺后[N].申报,1901-01-16(1).
[6]论俄人之心志[N].申报,1895 -07 -13(1).
[7]善后十策[N]申报,1895 -04 -28(1).
[8]纪云南铁路招工受虐详情(宁波)[N].申报,1906-07-26(2).
[9]美关员又以苛验耻辱华侨(北京)[N].申报,1910-12-30(6).
[10]留奥学生之窘辱[J].广益丛报,1910(249):14.
[11]中国对于外交上无上之利益[N].申报,1908 -04 -11(2 -3).
[12]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十十一日京报全录[N].申报,1896 -03-14(13).
[13]我们做百姓的苦[J].杭州白话报,1902(29):1 -2.
[14]杭嘉湖旅行记(六)[N].申报,1908 -12 -26(12).
[1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三联书店:1958:5.
[16]募振秦灾,申报馆协振所谨启[N].申报,1901 -1 -2(1).
[17]筹办陕振十八志[N].申报,1901 -01 -18(3).
[18]辽东苦况[N].申报,1901 -01 -4(2).
[19]东报纪蒙古困苦情形[N].申报,1906 -04 -11(3).
[20]五茸志[N].申报,1895 -06 -25(3).
[21]闻泰西妇设天足会感而书此[N].申报,1895 -05 -4(1).
[22]论中华妇女之苦[N].申报,1895 -09 -18(1).
[23]识字人数[N].申报,1908 -04 -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