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在近代,面对腐朽的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列强,仁人志士和广大民众对于中国的未来做出各种尝试,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通达大同之路。在不断的尝试下,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和符合中国国情之外,两千多年的中国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也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成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1]48-49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扬的最高理想社会。“《礼运》是《礼记》第九篇,以子游问孔子答的方式,主要论述周礼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运用,故名‘礼运’。”[2]239而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就来源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120儒家的大同社会描绘出一个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等的理想社会。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武装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至此,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1917年,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性胜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设想。”[4]206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形成了列宁主义,而且使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范围内取得胜利。至此,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一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发展,并在欧亚许多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经历了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历程。斯大林在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斯大林模式,即后来的苏联模式,并试图将苏联模式推广到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1956年,“一化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从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到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无论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都不应否认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并不表明卡夫丁峡谷不可以跨越,而是在跨越以后怎么办上出了偏差。”[4]210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科学真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1850年,洪秀全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设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等社会”。[5]80但由于受制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发起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康氏所说以不忍心为仁政,是借孔、孟之仁学反对封建专制,推行他的民主大同社会理想。”[6]251他的大同思想来源于儒家大同社会理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出‘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7]1,设想未来社会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平等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毛泽东一语道破了其根本缺陷。”[8]208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主张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以“天下为公”作为核心理念,“孙中山的社会建设蓝图,是要把儒家大同社会的基本模式,从古代向近代推进。他为传统的大同主义,赋予时代的特色,以及更丰富的内涵。”[9]50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正如其遗嘱:“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10]279所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理想也成为空想。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理想都源于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他们提出以大同为核心的政治理念,描绘了未来美好社会生活的图景,但是其大同社会理想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没有找到一条通往大同社会的途径。但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却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了思想障碍,缩短了历史进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底蕴。
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含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元素,只能说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因而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一是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科学社会主义不一样。由于阶级局限性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大同理想对未来社会图景的描绘带有空想主义色彩。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由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有成熟的阶级理论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二是儒家大同社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是严重脱离的。大同社会思想只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注定无法实现。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实践性既是它的出发点又是它的落脚点”[11]196。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三是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更没有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大同社会理想所坚持的是唯心史观,在有些方面甚至以宗教的形式来表现。“因为恩格斯多次指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12]295所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只是含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元素而已。
在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各种学说广泛传播,仁人志士们对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不断尝试,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愿望,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除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彻底革命性以及符合中国国情以外等原因,儒家大同社会理想在历史积淀中也起到一定的思想底蕴作用,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在物质生活上的构想,一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管理制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120“天下为公”是其宣扬的口号,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所以,其具体方法是由天下人选举贤能来管理社会,也就是由全民选举的形式。然而,后儒们却有意改民举为官举,这就违背了大同的本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本义上是反对专制的。二是“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3]120意思是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群体的需求,做出合适的安排。同时,强调对“鳏寡孤独废疾”五种弱势群体要实行一定的生活保障,从而使各种群体都能得到社会的妥当安排。社会上男女都能安居乐业,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最后,儒家大同社会思想通过“天下为公”的社会管理制度和“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建立了美好的儒家大同社会的物质生活图景,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到一定的描绘未来社会色彩的思想底蕴作用。
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在精神生活上的构想,一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120说的是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把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真情实意扩展到全社会中去,人人关心社会,社会也关怀人人,从而体现出大同社会里人们的博爱精神。二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劳动精神。“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120就是说人们彼此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并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以不劳而获为耻,以劳动为光荣。三是诚实守信,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讲信修睦”[3]120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人人都坚守诚实守信的为人处世原则,以和为贵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出儒家大同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博爱的社会道德,高尚的劳动精神,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精神生活图景。“这个理想社会,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于完善社会制度,净化人的心灵,激发民族精神,更好地处理和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了价值指向的作用。”[13]5-6这种精神生活上的引导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一定思想动员,成为中国大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底蕴。
可以看出,儒家大同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儒家大同社会思想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只是空中花园似的美好愿望,也不可能找到通往大同世界的道路,但却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崇高精神。在儒家大同社会思想产生、发展和后继者的不断尝试中,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大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底蕴。
[1]冯国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锷.《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詹兆雄.科学社会主义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5]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洪秀全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田玉川.礼记与百姓生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黄明同,张冰,张树旺.孙中山的儒学情结: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超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1]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张式谷.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成熟[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6.
[13]熊良智,庄剑.《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