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材
(大连外国语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116044)
黄正色字士尚,号斗南,无锡人。明嘉靖八年进士。关于黄正色的生卒年,《全明词》认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万历四年(1576)”[1]。但据万士和《南京太仆寺卿黄公正色墓志》:“公生弘治辛酉(1501),卒万历丙子(1576),年七十六”[2],黄正色当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万士和,生于明正德丙子(1516),卒于万历丙戌(1586),嘉靖二十年进士,与黄正色同时而稍后,其说当确。黄正色历知南海县,擢南京监察御史。劾中宫鲍忠等,被诬下狱,谪戍辽东三十年。穆宗初召还,迁南京太仆卿,致仕卒,有《斗南先生辽阳诗余》。黄正色的词虽存留不多,却也很有特点。
一
就创作内容而言,黄正色的词主要表现出如下几种取向:
钟爱春天。黄正色词中曾多次写到春天,而每次提到春天,他都会表现出一种溢于言表的喜爱。如《醉春风》云:“塞苑开花朵。东风来约我。明朝清赏莫蹉跎,可。可。可。樱减余丹,李增新白,小桃婀娜。”连用三个“可”字,足可看出词人不是一般地乐于欣赏春花。《桂枝香·四月十二日游观音洞》又云:“扬鞭紫陌。趁未落野花,仙洞游剧。新试纶巾太伟,葛衫非窄。寻诗忘却溪桥远,杜鹃声、又催行客。堕驴长啸,双槐绿荫。”词人俨然又在近乎争分夺秒地享受春天——“趁未落野花,仙洞游剧”。词人甚至还在春天离去之后努力地寻绎春天的痕迹,约他人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如《风流子·新夏游山寺》:
寻春依野寺,刚三日、未必便忘情。况红晕犹浓,绿荫未遍,塞垣新柳,纔见青青。更留得、燕巢芹馥腻,蝶翅粉痕轻。忙唤老僧,好煎山茗,和风芳草,坐听流莺。前村远蠭闹,多应是逢着,剩蕊疏英。属付再留玩赏,莫便纷争。问溪翁社老,这回清景,花香酒熟,何不相仰。休待官家事了,只惹痴名。
“新夏”时节,词人却刻意“寻春”,以致“寻”到“燕巢”尚“腻”之“芹馥”,“蝶翅”“轻”微之“粉痕”,词人甚至能依据“前村远蠭”之“闹”断定残春之所在——“多应是逢着,剩蕊疏英”,由此足可看出词人“寻春”之用心。而在“寻”到残春之后,词人不仅与“老僧”同享——“忙唤老僧,好煎山茗,和风芳草,坐听流莺”,还化用宋人黄庭坚的诗句——“痴儿了却公家事”(《登快阁》),规劝“溪翁社老”及时相迎——“问溪翁社老,这回清景,花香酒熟,何不相仰。休待官家事了,只惹痴名”①关于该词中之“仰”字,《全明词》加“案”语云:“‘仰’不叶韵,疑系‘仍’讹。”(《全明词》)第871 页)按:该词中“仰”字确不叶韵,但结合词意,“仰”字当为“仰”字之误,而非“仍”字之讹。。而词人之所以如此珍视春天,主要是因为词人所处之边地春天太过短暂——姗姗来迟却又匆匆而去。如《风流子·送春》云:“绯桃开四月,阳和脚、终亦到边乡。”关于春天,有所谓孟春、仲春、季春之说。孟春为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为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季春为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而词人所处之“边乡”,直到四月,“绯桃”方开,“阳和”方至,如此,春天之来不可谓不迟。《醉蓬莱·新夏》又云:“自辽冰尽泮,塞草初萌,已清明际。陌上杨枝,论鹅黄全未。丹正归桃,粉纔去杏,便夏来交替。”已是清明之际,“塞草”方“萌”,足见春来之迟;而当“丹正归桃,粉纔去杏”之时,夏季便来“交替”,又显见春去之速。
贺人生子。黄正色谪戍期间还曾作有贺人生子之作,这类作品不仅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他人生子的祝贺与祝愿,同时也间接表露了词人自己当时有关功名的真实想法。如《贺新郎·为张备御得子作》:
吉报传青羽。喜匆匆、将军昨夜,玉麟新吐。万事生儿心纔足,身外浮名孰数。更不许、螟蛉闚普。累叶箕裘端竚望,岂寻常、嗣续持门户。慈惠浃,天垂祐。筵前瑞鹤蹁跹舞。向东风、金尊竞观,浩歌梁父。百岁人生期光裕,无后谁绳祖武。纵赫奕、封侯何补。清燕乍开劝未艾,自今年腊脚多添滷。兰渐茁,森玉树。
词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张备御得子的良好祝愿——“兰渐茁,森玉树”,强调了张备御生子之意义所在——不仅可实现寻常人家的“嗣续持门户”,避免“螟蛉闚普”,更使张氏“累叶箕裘”传承有“望”,张备御“百岁人生”“光裕”可“期”,词人同时还表露了自己当时对于功名的认识——“万事生儿心纔足,身外浮名孰数”,事业与生活,此时的词人无疑更倾向后者。
叹无知音。远离故土,谪戍“边乡”,其间的辛酸苦楚唯有知音能相抚慰,而词人恰恰缺乏这样的知音,这无疑令其心中愁苦。《醉蓬莱·新夏》云:“况此闲身,别无牵挂,称意为欢,雅歌猜谜。俗驾纷纷,有日终须税。试问华庭,野鹤曾记,得共机云唳。漫抚朱弦,频呼绿醑,饮干还继。”前面提到,黄正色《风流子·新夏游山寺》中的“休待官家事了,只惹痴名”化用黄庭坚《登快阁》中诗句——“痴儿了却公家事”,实际黄正色这首《醉蓬莱?新夏》中的“漫抚朱弦,频呼绿醑,饮干还继”,也化用黄庭坚《登快阁》中诗句——“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①黄庭坚的这两句诗本身又分别化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和阮籍能为青白眼的故事,意谓世无知已,自己不愿再逞技施能,唯独对着清樽美酒,姑且能露出快乐的神情。,言当下的自己和黄庭坚一样,也无知音相伴,故只能“漫抚朱弦”,借酒消忧——“频呼绿醑,饮干还继”。
渴念家人。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思念在所难免,何况黄正色谪戍辽东三十年,其对家人的思念无疑较之常人更为强烈。如《归朝欢》云:“满拟春分家信至。三日杳然今又四。子规长日弄间关,畜生偏搅离人思。几宵清不寐。常番如此逢佳事。且休题,一屯一泰,造化每厮戏。”“三日杳然今又四”中包含的不仅是失望,更有迫切的期望;“畜生偏搅离人思”中包含的不仅是埋怨,更有强烈的思念,以致词人“几宵”“不寐”。
二
就艺术表现而言,黄正色的词又体现出如下几种取向:
达观、乐观与横逸旷放。尽管黄正色远戍辽东,长期不归,对于此番遭际他却能够做到坦然面对。如《归朝欢》云:“香醪渐熟开缸试。晚倩薰风陪我醉。唇沾海味惯忘腥,羹浮野菜生留翠。追省殊不愧。尧天肯把樗材弃。试寻思,向来杰士,多少经磨累。”“尧天肯把樗材弃”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故事——“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3],言自己有如惠子所言之大樗,虽有大用,却为世所弃。按照常人思维,接下来必然会是一番不满情绪的直接宣泄,但黄正色却未如此,而是能够冷静地面对——“试寻思,向来杰士,多少经磨累”,言凡“杰士”均有类似经历,非自己一人如此,黄正色无疑做到了达观。而更值得指出的是,黄正色谪戍期间还能对其未卜之前途保持一份难得的乐观。如《风流子·送春》云:
绯桃开四月,阳和脚、终亦到边乡。纵历换朱明,琴调薰阜,只凭花好,谁问年光。跨驴去,杏村输酒债,柳陌索诗肠。还约塞翁,远游山寺,寻蠭斗草,一任清狂。韶华非云晚,书生志偏在,菊蕊兰香。且自一尊花鸟,再叠坡羊。待普天玉烛,外宁内固,小施韬算,直取河湟。何用嗟卑叹老,空计暄凉。
在长期谪戍又无丝毫放归迹象的前提下,还能想到有朝一日重获重用,大显身手——“待普天玉烛,外宁内固,小施韬算,直取河湟”,心态是何等的乐观!正因为黄正色流戍期间心态达观,乐观,其词亦显得横逸旷放,如上引《风流子·送春》,其中的“纵历换朱明,琴调薰阜,只凭花好,谁问年光”,“还约塞翁,远游山寺,寻蠭斗草,一任清狂”,“韶华非云晚,书生志偏在,菊蕊兰香。且自一尊花鸟,再叠坡羊”,“何用嗟卑叹老,空计暄凉”,无疑都使其词带上了一种纵横奔放、旷逸畅达的意味。再如《醉春风》云:
塞苑开花朵。东风来约我。明朝清赏莫蹉跎,可。可。可。樱减余丹,李增新白,小桃婀娜。羯鼓传杯夥。无事心尤妥。错教闲梦恼春婆,坐。坐。坐。休怕狂风,醉归驴背,任他巾堕。
回复“东风”之“约”的爽快——“可。可。可”,抛置世事、“羯鼓传杯”的豪情,以及“休怕狂风”、“任他巾堕”的洒脱,无疑也令此词变得横逸旷放。而更值得指出的是,黄词不仅做到了纵横奔放、旷逸畅达,个别词作还能做到轻快活泼,富于调侃意味,如前引《贺新郎·为张备御得子作》,整首词可谓基调轻快,其中的“清燕乍开劝未艾,自今年腊脚多添滷”,俨然又近乎调侃,言今年岁末再腌制腊肉时须多加盐卤,使其达到足够之咸,否则有可能不够吃。
怨艾情绪的含蓄表达。仅仅因为劾中宫鲍忠等便被谪戍辽东三十年,说黄正色对此毫无怨言,是不符合事实的。黄正色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此事,他能够做到坦然面对。但坦然面对不等于毫无怨言,事实上,黄正色的内心也怀有怨艾情绪,这种怨艾情绪也时有外露,但他的这种怨艾情绪的表露却能够做到超乎寻常的含蓄,甚至难于察觉。如《南乡子》:
清世愧无能。窃得微阶正不胜。法典天宽投远塞,相应。投杼慈亲本爱曾。静坐读伽楞。百念几同二月冰。朔漠清寒虽特甚,休憎。古训从来只自惩。
由其中的“愧无能”“窃得微阶正不胜”“清世”“法典天宽”“休憎”“投远塞,相应”“古训从来只自惩”,仅能看到词人的自我贬损,几乎丝毫看不出词人的怨艾。但这并不等于该词真的毫无怨艾,事实上,其中亦含怨艾之情,这种怨艾之情集中体现在“投杼慈亲本爱曾”中。该句化用《战国策·秦策二》中故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曾参者,与曾子同名族,杀人。人告曾子之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也。’织自若。有顷,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夫以曾子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虽慈母不能信也。”[4]言谣者众多,可动摇对最亲近者的信心。而黄正色化用这一故事则是要借助“投杼踰墙而走”之“慈亲”原本“爱曾”,来说明自己原本得到皇帝的信任,仅仅因为谣言众多,才失“爱”于皇帝,从而才有辽东之戍,亦即自己并非真的“无能”,并非真的“窃得微阶正不胜”,之所以有“远塞”之“投”,完全因为谗言。如此,“投杼慈亲本爱曾”中无疑包含着隐约的怨艾。再如《归朝欢》:“满拟春分家信至。三日杳然今又四。子规长日弄间关,畜生偏搅离人思。几宵清不寐。常番如此逢佳事。且休题,一屯一泰,造化每厮戏。香醪渐熟开缸试。晚倩薰风陪我醉。唇沾海味惯忘腥,羹浮野菜生留翠。追省殊不愧。尧天肯把樗材弃。试寻思,向来杰士,多少经磨累。”其中的“畜生偏搅离人思”“造化每厮戏”“尧天肯把樗材弃”,显然也带有一定的怨艾色彩。
略显生涩的语言。总体而言,黄正色词的用字能够做到流畅、自然、易懂,但有时不免也会略显生硬,甚至晦涩难懂。如《贺新郎·为张备御得子作》:“吉报传青羽。喜匆匆、将军昨夜,玉麟新吐。万事生儿心才足,身外浮名孰数。更不许、螟蛉窥普。”关于其中的“玉麟新吐”、“螟蛉窥普”,相信不止一个人觉得难解。而黄正色词的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弊病,主要由两个因素所致:第一,押韵,如《南乡子》:“静坐读伽楞。百念几同二月冰。朔漠清寒虽特甚,休憎。”其中的“伽楞”无疑也带有生硬的色彩,其实“伽楞”就是“楞伽”,也就是《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如韦应物《寄恒璨》诗云:“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而黄正色此词之所以将“楞伽”写作“伽楞”,完全出于押韵考虑。第二,断句。如《醉蓬莱·新夏》云:“试问华庭,野鹤曾记,得共机云唳。”其中的“得共机云唳”,显然也可谓晦涩的典型。而其之所以晦涩,完全由断句而致,该句的正确断法应该是“试问华庭野鹤,曾记得共机云唳”。
总之,黄正色的词题材相对宽泛,艺术特征鲜明,既有思念、苦闷的抒写,又有钟爱自然的体现;既有横逸旷放的风格展示,又有怨艾情绪的含蓄表达。
[1]饶宗颐,初纂.全明词[M].张璋,总纂.北京:中华书局,2004:870.
[2]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之七十二[M].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
[4]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