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永霞 王传升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我们尝试用这三个词语概括学校课程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且认为目前学校课程大致处于“与时俱进”的起步阶段。虽然境外经验推介、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的诸多探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同时在学校课程发展水平横向与纵向、学校内部课程架构与开发实施评价方面并存着不均衡现象。“与时俱进”阶段的学校课程应成为“现代学校课程”。为有助于现代学校课程的体系架构与开发实施,笔者试就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几个问题略作阐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砥砺共进。
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国家、地方课程,还是学校课程,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目前,学校课程应“服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愈来愈成为学界共识,也成为现代学校课程在目标指向维度的显著特征。
那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理想学生呢?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反观众多学校课程的课程内容,多以体育、美术、音乐等领域的特长培养与自然、生活领域的技能训练为主,目标指向主要是“学校特色创设”。这说明学校管理者的目标定位功利化色彩浓厚,没有真正指向终极培养目标。客观上,这些学校课程也能够在某些方面锻炼学生手脑结合的“实践能力”,但实践领域比较狭窄,同类重复活动占比较大;课程实施过程中多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挖掘学生身边资源培养学生“责任感”方面缺失或层次较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去功利化的必由之路,课程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现代学校课程在学生培养目标维度必须统一到服务学生发展上来,即以培养有是非观念,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为现代学校之课程目标。
教师,与课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育资源和环境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载体,而最具活力、最有弹性的要素是教师。现代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热情,还要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不断接受适当的在职培训,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教学环境的逐步更新和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课程资源愈丰富,学生的发展就会愈全面。但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不仅指数量众多,更是强调课程层次的多样性。唯有如此,才可以适应众多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客观需求,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学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那么客观现实怎样?十年课改中,学校课程在形成学校特色和师生共同发展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总体来看,教师处于缺乏外部支持、脱离课程整体框架的个体化孤独开发,不清楚“学生需求诊断”的价值所在与操作方法、遗漏掉“学生需求诊断”环节的经验性开发居多,开发目标异化,开发范围狭窄,[1]导致成熟的课程资源较为匮乏,同质低档课程资源泛滥。这是因为学校给予的人力物力支持力度不够,或者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受限,或者教师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共享与合作。所以,调试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菜单”极有必要。
学校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种反思、改进的行动研究过程。调试学校课程资源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学校为主体,重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均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包括学校课程)要“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学校课程必须致力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是现代学校课程建设的原则之一,而目前许多学校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大多由简单汇总、概括一线教师的课程科目而成,是自下至上的“总结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层面之“整体架构”。这样做虽有利于发挥本校教师的优势素质,但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内容涵盖不全面,无视社区独特资源,所以,每一所学校通盘考虑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诊断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相关家长及当地社会资源优势,引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内容,重新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整合原有学校课程资源,使其能够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与需求。重构学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内容领域后,重新审视原有课程布局,分析每一门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就可以高屋建瓴地整合同质课程,提升、或降低其适应门槛,变课程门类的数量优势为层次各异、利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发展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重点开发实践活动类、小课题研究类课程资源。现代学校课程主要由各种“活动”组成,譬如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学校要鼓励教师将课程资源由学科向学科综合、课外实践领域拓展,努力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素材性资源包,为更多学生尽快能够独立开展实践与研究活动服务。
开阔视野,适当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和平文化”概念至今,国内不少学校,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信仰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吸纳精神的地球市民”,[2]譬如上海市上海中学提升学校课程现代水平的成功经验、[3]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北京鸦儿胡同小学以活动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开发。[4]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大众性,是各学段学生都应当接受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即使条件不够成熟的基层学校也应从学科渗透起步引入国际理解教育,渐次养成自我概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理解别人、学习技能与不断学习的能力、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应对变革、有责任的社会成员等基本素养,[5]并不断汲取最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文化知识使其进入学生视野与生活,为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基。
现代学校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方案过程中不断观察、反思、调试的动态过程,因此,无论学校课程体系还是具体教学科目都随着学生、教师、既定教学内容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即是一个动态探究、不断适应的过程。这决定了现代学校课程实施必须由“忠实落实”国家课程的传统策略过渡到对学校课程方案的“动态探究”。而要实现教师层面的动态探究,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教学支持引导动态探究。这里所称的“教学支持”专指教师用于教学过程中帮助自己达成预期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环节、主干问题预设、学生学习方式引导以及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辅助等。各种教学支持均应引导学生在动态探究中学会知识技能、体验领悟情感、学会学习与生活,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生活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通过适宜的“台阶(如提示、启发、问题、讨论、现场生成等)”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掌握不同科目的学习规律与方法,并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小课题研究深化动态探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着意引导自然重要,而学生个体及群体开展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课程学习中的亲力亲为、动脑探索,具有同样的价值。在整合、融汇了多科目知识技能的小课题研究中,学生不断遇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着魅力与智慧,是对学生和教师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可贵历练。另外,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即将研究性学习纳入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也可以有效拓展、提升现有学校课程的内涵,让学生的学习经历变得更加丰富。
评价指标侧重动态探究。评价是课程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要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必须确保评价的一致和及时。评价的导向作用明确、及时、有效,因此,在学校课程的评价指标中增大动态探究的权重,就可以与以上措施相得益彰,取得较好效果。
学校层面的动态探究主要体现在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动态探究与不断完善上。学校管理者在学校课程方面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动态管理现代学校课程架构。
有专家认为,学校课程选择性的深化与课程探究性的升华将成为未来学校课程纵深发展的两大走向。[6]笔者十分赞同。但优质学校毕竟凤毛麟角,众多的一般学校如何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迎头赶上,不再落人之后?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1]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3,(1):62-64.
[2]谢淑梅,熊梅.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的原则与模式[J].课程与教学,2013,(1):39-73.
[3]唐盛昌.如何提升我国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的现代水平[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0-16.
[4]刘健,黄宇.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3):98-102.
[5]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案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6]唐盛昌.优质学校中课程发展的深化与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3,(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