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德华·阿尔比《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二元对立

2014-03-30 01:42李巧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玛莎伍尔夫哈尼

李巧霞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作为美国剧坛的泰斗,自爱德华·阿尔比创作戏剧以来,其人其作品一直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他作品的研究比较多。其作品的荒诞性研究始终占主要地位。其次是其作品的语言及结构特点以及与其他剧作家的对比,总有女性角色的一席之地,更与大部分作家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作品中许多女性角色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沙箱》中的母亲和《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玛莎,她们取代了男性,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这也成为阿尔比戏剧的一大亮点,在男权社会下,这显然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因此,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作者阿尔比用精湛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多对矛盾,其中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虚幻以及两性之间的对立成为主要的对立面,本文通过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理论对该剧进行深层结构分析,力图从这3个对立面来透析剧本的深层含义。

1 理性与非理性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描述一对夫妇,乔治与玛莎,他们住在一个叫新迦太基的大学村里。46岁的乔治是历史系教授,52岁的玛莎是校长的女儿。尽管他们已结婚23年,但仍然互相不能包容,经常互相谩骂,以语言中伤对方为快。一个周末的夜晚,两人刚从校长的晚会上回来。校长为了联络教员,经常举行这样的晚会,乔治却很厌烦。凌晨2点,玛莎坚持邀请学校新来的教师尼克与其妻子哈尼来家中做客,期间这两对夫妻互相窥探对方秘密,互相较量。透过表象,可以看到剧中隐藏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首先,就玛莎与乔治邀请尼克和哈尼参加家庭晚会这件事而言,本身看来合情合理,但是宴请的时间却是在凌晨2点,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其次,就宴请客人的理由而言,表面是为了维系同事、邻居间的关系,实则是女主人公玛莎觉得生活太过空虚无聊,她需要新鲜的工具来消磨时间,因此她在丈夫不知情情况下邀请了客人。晚会从一开始氛围就较怪异:客人进门时,主人夫妇正在争吵,接着便是一些尴尬的寒暄,而在与客人交流时,男主人与女主人依旧不断讽刺对方。随着晚会的继续,4个人之间也不断产生摩擦,女主人玛莎为了激怒丈夫,甚至与年轻英俊的客人调情,而男主人乔治与客人哈尼却对此无动于衷,为读者所不解。他们为了追求刺激,疯狂跳舞,玩各种游戏,游戏分别被命名为“羞辱客人”“擒得客人”“与女主人乱性”,从游戏名称便可看出这是何其的荒唐,它们充满了让人不能忍受的残酷与羞辱,剧中无处不充斥着这些看似荒诞的语言和动作。然而,荒诞的表象下却又有着现实性。乔治,虽然将自己置身于4人的“狂欢”中,却同时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跟尼克侃侃而谈历史,发出“文化与种族最终将会消亡……蚂蚁将会统治世界”[1]的呼喊,看似荒唐却意味十足,表明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乔治也是剧中第一个敢于打破幻想的人,他勇敢地“杀死”了虚构中的孩子—代表着他与玛莎的幻想。乔治意识到他们都生活在自己虚构中的世界,苦苦挣扎,为了驱除心中的不确定性,他意识到必须打破自己设定的幻想,才能重新生活,虽然对玛莎来说很残忍,但这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作者对读者的警示:不要沉溺于幻想中。整个剧充满着荒诞与理性的矛盾:看似荒诞的语言和行为实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讽刺,也是对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

2 现实与幻想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看似无厘头的标题有其深层含义,即谁害怕没有幻想的生活,阿尔比在剧中把令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比作一只大灰狼,二战后,社会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经历着变化,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太多不确定且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为了让紧绷的神经得以缓解,许多人为自己编制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并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该剧就是写于这样的背景下,剧中4个主人公都生活在真实与幻想的矛盾中,他们过着空虚的生活,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相互攻击,相互窥探对方秘密。深夜2点,玛莎与乔治邀请尼克夫妇来家里聚会,表面上是为了交流感情,实则是前者的生活太过空虚,期望找到新鲜的工具来打发时间以及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聚会期间,乔治与尼克趁着两位女性不在场的时候开始聊天,各自将自己的心理话掏出,并要求对方保密,却不曾想都遭到对方出卖,引发各自妻子的不满。比如:尼克告诉乔治他与哈尼结婚的原因是哈尼家境宽裕并声称怀孕了,实则是自己被欺骗了。怎料乔治将假怀孕这件事委婉地道出,使得哈尼差点奔溃。而乔治告诉尼克自己正在构思的关于一个小男孩害死自己父母的故事,看似是故事,却又像是真实经历过一样。他们都活在一个真真假假的世界,不知道身边的人何时说的是真话何时是假话,他们无法相信任何人。

乔治,作为历史系的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继承岳父的校长职位,这也是他与玛莎结婚的原因。为此他一直生活在玛莎父亲的权威之下。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作为并未得到岳父的赞赏,他事业上不成功,学术上也无所成[6]。这与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当初的踌躇满志俨然不再,他开始对生活迷茫,对生活绝望,决定什么都不做。所以甚至玛莎当着客人的面羞辱他,他也无动于衷。乔治向尼克谈及自己正在写一部小说,其实这是他内心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小说的主人公看似就像他自己,因为他始终认为是他造成父母的死亡。可他自己也不清楚那到底是现实还是幻想。工作和生活上的不顺让他对生活一再妥协。妻子玛莎也不断在现实与幻想中挣扎。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如果生活在现在,她定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然而处在那个父权社会中,她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丈夫身上。而乔治的表现让她遭受巨大的打击,她无法接受这一现实。除此之外,没有孩子是玛莎心中巨大的伤痛,这一事实不断提醒着她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她甚至“觉得自己恶心”[1]。对于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来说无论是他们的家庭还是那个虚构的“孩子”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的麻痹和幻想中的。因为现实过于残酷,他们无法坦然面对,所以选择活在幻想中。剧本最后,乔治最终道出了“孩子”的秘密,打破了自己与玛莎的幻想,“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2],预示着他们最终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

3 两性战争

爱德华·阿尔比在其戏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入木三分,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女主人公玛莎的强势——打破了父权制度下传统女性的形象,她不再是那些对丈夫逆来顺受,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有自己的思想、追求。但是在父权社会下,她的所有思想抱负也仅仅是自己的想法而已,根本无法付诸实践。在那个时代,女性最大的投资就是找到一位有成就的丈夫。然而,乔治并未完成玛莎对他的期待,所以,玛莎开始对他颐指气使。然而在疯狂的表象下,玛莎内心深处却是痛苦的。看似强势的她生活在一个没有家人疼爱的家庭。乔治认为玛莎的父亲根本不关心玛莎的死活,不关心发生在玛莎身上的任何事情。在玛莎父亲眼里她只是一个帮助他完成意愿的工具,就连玛莎与乔治的婚姻也是由他决定的,因为他起初认为乔治的能力能够接管学校。玛莎本身受过大学教育,自己也有能力,但是在父权的压制下,她没有施展拳脚的地方。玛莎的潜意识被父权社会压制着,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希望他能够实现目标,而乔治的无所作为让玛莎崩溃,使她对这段婚姻更加不满,于是她喜怒无常,以取笑、谩骂丈夫为乐,甚至当着丈夫与别的男子调情。表面上,玛莎是一个霸道且放荡的女子,是一个令人所不齿的女子,实际上她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当时这只是选择更好丈夫的一个重要筹码。她没有孩子,这是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疤,为了麻痹自己以及维系婚姻,她难得地跟乔治达成默契,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孩子,在什么样的压抑下才能令一个女性做出这种行为?可不幸的是,“乔治,如同阿尔比的化身,俨然是一个愤怒的艺术家”[3],最终将这个美好的幻想无情打破。剧中的另一位女性,哈尼亦是男权社会下的受压迫者,她身量较小,没有大的胸脯和屁股,青梅竹马的丈夫为了钱财与她结婚,当着她的面与别的女子调情,哈尼没有反抗,甚至还加入他们(玛莎与尼克)的调情中。柔弱的哈尼在社会的压迫下不敢反抗,也只有在醉酒的情况下才敢宣泄自己的情感。两对夫妻的婚姻生活都没有如表面上的宁静,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伤害,他们的之间的矛盾也是当时社会上许多夫妻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玛莎还是哈尼,一强一弱,实际上都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一个被剥夺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一个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剧中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虚幻、两性之间3对二元对立项的分析,可知作者爱德华·阿尔比对当时女性地位以及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对于女性,阿尔比意识到社会中女性相对于男性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她们无法得到应有的权利,而她们的反抗也是充满困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现实缩影。至于人们的生存状态,战后社会确实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追求模糊起来,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也愈发不明确,就如剧中的玛莎夫妇寄希望于那个不存在的“孩子”。阿尔比希望通过该剧带领我们思考人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迷失在自己编造的幻想中。即使是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种警示:现实可能是残酷的,但虚无缥缈的幻想更不可靠。

[1]Albee,Edward.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M]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5.

[2]郭继德.美国戏剧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3]Bottoms Stephe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ward Albee[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5.

猜你喜欢
玛莎伍尔夫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小玛莎和大黑熊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与伍尔夫相遇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