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华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廖纪(1455-1532)字廷陈(时陈),号龙湾,海南琼州府万州陵水县[1]人,明朝前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儒学家,同时也是明朝前期权力中心的重臣。廖纪一生为官历经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少傅,谥号僖靖,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并与丘濬、海瑞一起被誉为“南海三星”。
廖纪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有:《庸学》《论孟》《四书管窥》[2]《少业毛诗》《童训》《沧州志》及若干《奏疏》等著述。由于当前学者对廖纪的研究较少,再加上部分著作的佚失,我们仅能依据现存的《大学管窥》《中庸管窥》和若干《奏疏》等资料整理他的主要思想。
廖纪为官的36年期间,正是明朝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个阶级、阶层卷入纷争,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时代。
明朝从正德年间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首先,统治阶级加重赋税剥削,逐渐走向贪腐,甚至出现了地方王侯叛乱的情况;其次,官僚拉帮结派,竞相巧取豪夺,并相互倾轧,形成了特务统治和宦官专权的局面;最后,百姓生活困苦,导致社会出现了大批的流民,并时常出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外部蒙古贵族的不断侵扰,使明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社会政治危机之中,并开始由盛转衰。
自元代起,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程朱理学,随着明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程朱理学显得日趋僵化,愈发暴露出空疏误国和虚伪迂腐的弊端。多数信奉程朱理学的道学家要么空谈性理之学,死背程朱之书,在现实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成为一批无用的迂腐之徒;要么醉心于功名利禄,成为“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1]的伪君子。这种状况正如明末李贽在其《三教归儒说》所形容的:“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面对这种状况,廖纪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要拯救社会危机,必须深刻揭露了程朱理学所带来的“士习大坏”的社会弊端,以“正士风”。廖纪力图通过批判程朱理学和佛老的“空寂寡实之学”,大力提倡“经世之学”。
廖纪是以王阳明等人为代表的实心实学流派中的重要成员,他推崇《中庸古本》《大学古本》,批判程朱的《中庸今本》《大学今本》违背孔子、曾子本义,认为过分推崇“今本”,导致了今人不知“古本”的可怕后果。所以,廖纪的主要思想是围绕着批判程朱理学而展开的。
程朱学派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认为“天地之性”是“理”,“气质之性”是“气”,二者共同构成了人性之根本。在人性论上,廖纪反对这种二元论,主张人性源于天命的性一元论。
首先,廖纪认为“人性”源于天命(天理或理)。对此廖纪在《中庸管窥》中认为:“天命即《诗》‘维天之命’,天以是命降于人,而人禀于有生之初,所谓性也。……性乃天命之谓,舍天命而言性者,非性矣”。
其次,廖纪认为人性即天德、即至善。他在《大学管窥》中说:“天德,即上文仁义礼知之德,至诚能全天命之本然,故曰天德。”又说:“至善者,性无不善,即天命之本然,如仁敬孝慈之类是已。”这表明廖纪认为人性本身都是善的,不应该存在性恶的说法。
最后,廖纪认为受“气”的侵蚀人便产生了私欲,所以表现出了恶。他在《中庸管窥》中说:“人莫不有是道,而为私欲所坏,苟能修治,去其私欲之蔽,以复其初,是乃由于学习,所谓教也。”廖纪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恢复人善良的本性。
廖纪否认宋儒以来所谓“气质之性”的说法,认为是程朱学派的人性二元论使“世皆陷溺其说,迷而不反(返)”。
在心学上,程朱学派认为人的心性有体、用之分,心、理合一。廖纪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心学观点,提出体用合一,“心性一理”命题,并以此来诠释中庸之道。
第一,廖纪认为心、性、理是合一的。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而“心”有“道心”和“人心”之分。廖纪在《性学原》明确指出:“性即道心也,情即人心也,心性一理也。”人禀天命之性,所以从本原的角度上来说,道心、性和理是合一的,都是“体”。而“人心”是用,即情欲,它是人心在现实中的显现。
第二,廖纪以“心性一理”的观点诠释“中庸”之道。廖纪在《中庸管窥》中解释:“以我之中以中天下之不中,致使天下之人皆归于中,所谓立天下之大本者是已;以我之和以和天下之不和,致使天下之人皆归于和,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是已。”
可见,廖纪用他的心性论来阐释中庸之道,从而使中庸之道变成了涵养心性、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其实,这是廖纪对程朱学派心学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他在心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
廖纪认为程朱学派是“空寂寡实之学”,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出现了“士习大坏”的状况。对此,廖纪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德亲民”论。
廖纪在《大学管窥》中指出:“故德为本,财为末。本,内也;末,外也。苟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必至于争民。上争乎下,则下必夺其上矣。外本内末,则财聚;争民施夺,则民散;先德后财,则财散;有人有土,则民聚。”
继而廖纪又指出:盖道之大本,在于修身,而其用不外乎治人。明德则治人之本立,新民则治己之用行,此圣贤之学,体用之全,不可偏废者。
廖纪这种“明德”“亲民”的经世实学,既体现出他诚挚的忠君爱国之心,也反映了他关心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
廖纪主要是要通过对圣贤的经典之作进行诠释,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来挽救当时的道统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廖纪的思想既反映出他从不盲从权威,理性、严谨的对待学问的态度,也体现了他批判、创新的精神。
[1]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四书类存目(卷37)[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宋)朱熹.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春秋)曾子,(春秋)子思著.大学·中庸[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4].葛荣晋.廖纪思想的学术定位[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