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林,张 琰
(1.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徽州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以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为例
方兴林1,张 琰2
(1.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徽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特色数据库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以徽州古桥为研究对象,从建设内容、特色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平台搭建和发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通过古桥特色数据库的建成,一方面为徽州历史文化的对外宣扬作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续其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徽州;古桥;数据库
地处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之处的徽州,是一个多山富水的地区,流传于当地民间的顺口溜“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地的真实环境。高山流水造就了徽州迷人的自然风光,然而河川急流和山洪暴发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能够走出大山、跨越河流,勤劳的徽州人民开山辟路,设渡驾桥,于是一座座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精美绝伦的徽州古桥逐渐出现在徽州大小河流之上。道光年间的《徽州府志》的记载粗略显示,在清代道光以前,徽州的古桥有914座。而综合民国《歙县志》、《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的数字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徽州各地的古桥总共有1223座[1]。
徽州古桥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先人们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它,并妥善地保护好它们。然而星转斗移,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得徽州的古桥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总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如作为徽州之“徽”字来源标志的绩溪徽溪桥、红顶商人胡雪岩故乡湖里的明代五孔石桥——中王桥等,均已永久地消失,保护徽州古桥的工作迫在眉睫。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建设旨在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徽州古桥及其相关珍贵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该库的建设不仅是对徽州古桥进行的抢救性和永久性的保护,同时该库的建设也将发挥充分挖掘、整理地方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彰显伟大的徽州历史文化精髓的社会效益,更是一个对外宣传徽州文化的网络窗口。
用于建设特色数据库的资源是数据库建设的重中之重。现存的徽州古桥表现出建设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数量多、古桥类型繁等特征,如何异中求同,选择核心资源建设数据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依据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和原则,本文认为构建特色数据库的资源至少涵盖两类基本信息,即古桥实体本身的信息和与古桥相关的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信息。
1.1 古桥实体
徽州古桥的基本信息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核心资源,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本文认为这类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必须既要考虑全局性,又要照顾特色性。全局性要求所采用的信息具有普属性,即徽州每一所古桥都具备的特征信息;特色性是指那些只有个别或者小部分的徽州古桥拥有,但是又不能舍弃的珍贵的特征信息。在全局性和特色性的原则指导之下,本文最终筛选出的古桥实体特征信息如下:
1.1.1 古桥桥名
徽州古桥的桥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以人或姓命名,这类桥大多为了纪念古桥建造的资金捐助者,或是某个大的宗族的姓氏,如歙县的“永宁桥”即是纪念其捐助者洪永宁;二是以所在的地名来命名,如休宁的“蓝渡桥”;三是以历史事件命名,如歙县的“登第桥”就是纪念在建桥时,村中有人考中当年的进士;四是以优美的诗词来命名,如婺源“彩虹桥”即是来源于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五是以神话故事来命名,如歙县“望仙桥”,据传李白曾在此寻找仙人;六是以宗教教义或人物来命名,如“永济桥”即是来源于佛教倡导的广济天下的教义。
1.1.2 古桥外观类型
现存的徽州古桥外观类型主要有石拱桥(再细分可以按照石拱桥的孔数和墩数分类)、板桥(又可细分为石板桥和木板桥)、风雨廊桥(又可细分为全封闭和半封闭廊桥)以及亭桥,其中石拱桥和板桥最为常见。风雨廊桥,顾名思义指在桥上建造走廊,以供行人遮蔽风雨。亭桥是指在桥上建造凉亭,其目的是供行人休息。
1.1.3 古桥尺寸
古桥的长、宽、高、孔数、桥墩数等尺寸信息也是古桥实体最基本的信息,特色数据库建设理应囊括这些信息。
1.1.4 古桥自身历史
古桥自身的历史信息包括古桥的建造时间、建造者、建造事由、修补时间、修补发起者、修补事由等,这些信息是古桥生命周期的真实写照。
1.2 古桥人物
与徽州古桥相关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三类,包括徽商、历史文化名人和徽州妇女。
徽州古桥大多修建得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因此其建造费用不菲,其来源途径主要有聚族而居的强宗大族的集体出资,僧人、道士、尼姑等修行之人的化缘募化以及徽商的捐助,其中徽商捐助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明清时期活跃在中国商业舞台上有一支实力最雄厚的地域性商帮,即徽商。贾而好儒、重义轻利是徽商的特点,经商所积累的资本很多被徽商用于捐助公益性事业,其中造桥修路最为普遍。绩溪县环秀桥曾由“茶叶大王”徽商汪立政捐重金修建,歙县古虹桥的建造费用全部由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捐助,歙县关桥由徽商胡祖裀和王茂荫捐巨资修建。徽州古桥建造史中无处不存在徽商的影子,没有徽商,徽州古桥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气势。
历史上的多位文化名人也与徽州古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与婺源花桥的故事、明朝南京户部尚书胡富与登源河上官桥的故事、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与绩溪中王桥的故事、文化巨匠胡适与其表妹曹诚英嬉戏于绩溪杨林桥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在当地民众中耳熟能详,流传颇广。古桥与历史文化名人之间的故事更是给徽州古桥蒙上了一种文艺气息。
目前已经收集整理的徽州文书中[2],发现了大量关于徽州节妇和孀妇捐资建桥的感人事迹。恪守程朱理学的徽州妇女深受封建“三纲五常”的毒害,出现了大量节烈女,今生的苦命使得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她们信奉因果报应,积阴行善,于是建路造桥成为徽州妇女积阴行善的首选方式。岩寺镇的得济桥(又名斋堂桥)由汪世昂妻子节妇胡氏捐资建起;郑村的延龄桥由郑鲸之妻节妇汪氏捐资建造;婺源的敦义桥由节妇余氏用一生的积蓄建造。类似的古桥还有很多,由徽州节妇捐资建造的古桥,是徽州节妇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建造桥梁反映了节妇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优秀的品格。
无论是徽商,还是历史文化名人,亦或是徽州妇女,他们与徽州古桥之间的关系均是建设特色数据库的珍贵资源,深刻地反映了徽州的历史文化。
1.3 古桥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3]。徽州历史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厚实的底蕴,徽州的每一座古桥都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传奇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却反应了徽州民众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关于绩溪的来苏桥,当地民间传说是绩溪官员士绅和父老乡亲迎接苏轼的地方;关于黟县余畻桥,流传着关于奸臣秦桧“过桥抽板”的传说;关于祁门县的君正桥,流传着该桥与明朝正德皇帝的传说。这些与徽州古桥有关的传说故事举不胜举,故事的内容折射出了徽州人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徽州古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的是徽州人的理想和信仰,留给后人的是太多的深刻思考,基于此,徽州古桥民间传说理应纳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范畴。
依据上文中的特色数据库建设资源,在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本文拟将设计三个资源子库对所收集整理的资源进行管理,分别是古桥基本信息库、古桥人物信息库和古桥民间传说库。在数据库实现过程中,以古桥基本信息库为主线,贯穿于其他两个子库中,实现所有资源之间相互关联。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设计如图1所示。
目前,常用的数据库开发软件主要有方正德赛DESI特色资源库建设系统、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TPI)和国图DISP数字文献处理系统[4],这三套系统性能各有优势。依据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综合比较现有的三套数据库建设软件,经过项目组及其相关专家的论证,最后,本文选择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整合,在智能搜索引擎的支持下,实现内容管理与知识挖掘。建成后的特色数据库,拟将通过友情链接的方式放在笔者所在高校的校园网主页上,同时将在图书馆主页显著位置予以表明,并将作为我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方式予以常规管理,此外,项目组将积极与省市相关旅游部门联系,争取将建成后的特色数据库最为徽州在线旅游资源予以对外推广和宣传,最大化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徽州古桥是徽州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它与徽派建筑、徽州人文以及徽州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更是徽州先人们留给后人珍贵的历史财富,我们应当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徽州古桥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将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徽州古桥加以全面的保护和整理,同时也是对徽州文化研究做出的贡献。数据库的建设将为徽州文化对外宣传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也为研究徽州文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资源获取平台。
[1]卞利.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俞乃华,何广龙,汪柏树.徽州文书整理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1):54-56.
[3]百度百科.民间传说[EB/OL].http://baike.baidu.com/,2104-04-02.
[4]刘中凯,赵会平.基于DISP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实践——以“琼台书院”数据库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9.
(英文摘要略)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Huizhou Ancient Bridge
FANG Xing-lin1,ZHANG Y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G250.74
A
2095-0063(2014)03-0101-03
2014-01-10
方兴林(1983-),男,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研究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