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莹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加快推进宜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杨慧莹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十一五”期间,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就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宜昌 城乡一体化 城镇综合承载力
当前,宜昌市正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城市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其将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形成整体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实现市域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宜昌城镇化率由41%提高到4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及推进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五年转移农村人口近30万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2010年市域人口变为净流入。
初步形成了以宜昌主城区为龙头,县(市)城和中心镇为支点,沿江城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主城区加快做大做强,常住人口由74万增加到123万,步入特大城市行列;宜都、当阳、枝江3个小城市发展加快,外出人口呈现回流趋势;远安等5个县城和枝城等60个建制镇综合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新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加快。
宜昌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等主要城建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73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秭归、兴山新县城和宜都市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安福寺镇等6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枝城等9个镇成为全省重点镇,夷陵区龙泉镇等10个镇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涌现出了龙泉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明星镇,问安关庙山村等一批环境优美的中心村。
按照世界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会超过50%,达到55%左右。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城镇化率为50%;宜昌市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而城镇化率仅为48%,可见宜昌的城镇化落后于平均经济发展水平。
现在宜昌主城区常住人口虽然达到123万人,但低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规模(2008年为130万人),与省域副中心的定位要求差距巨大(2015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要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主城区规模较小,制约了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导致对资本、人口等要素的吸引有限,对宜荆荆及鄂西南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与“宜荆荆”中心城市、鄂西南核心增长极的定位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宜昌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建设用地、资金等核心要素的需求急剧扩大。与此同时,核心要素的供给量总体偏紧、使用成本急剧增加,导致城镇化推进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现行体制机制制约了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是城镇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受限;二是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加快转移;三是乡镇一级建设管理机构缺失,村镇建设管理乏力。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强工兴城、城乡互动”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力,促进城乡互动共进,推动宜昌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显著增强,五年共新增35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主一带两圈五级”的城镇体系基本构建;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主要城建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1)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产业集聚带动农村人口转移的发展思路,发挥沿江综合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园区。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沿江突破、跨江发展,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要素集聚、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沿江百里经济走廊。以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统筹推进“一区六园”建设,打造宜昌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等四大千亿级园区,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四大五百亿园区,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等六大百亿产业,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精品名牌;加快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依托和放大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优势,加快平湖半岛旅游新区、龙盘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央视动画宜昌动漫体验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清江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板块,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挥综合区位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集约发展、布局协调、结构合理”的总体要求,实施“1125”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主一带两圈五级”的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宜昌主城区;“一带”即沿江城镇带;“两圈”即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和三峡专用公路等为外环,以沪渝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带动周边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五级”即1个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市、5个县城和若干个重点镇、一般镇。
(2)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发展,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遵循城镇自我发展内在规律,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每个县(市)域要建成1至3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十二五”期间,选择2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
(3)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编制和实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1)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和引导。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制定宜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修编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发展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宜昌城区—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全覆盖。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为抓手,统筹城镇功能设施布局和建设。主城区坚持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并重原则,以骨干道路类、配套设施类项目建设引领新区骨架拓展、功能完善,以民生改善类项目建设推进旧城提档升级,到“十二五”末,主城区全部主干道和90%以上的次干道全面实现黑色化,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县(市)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制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由主城区向周边城镇及农村延伸,深入推进城际快速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高效连接市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的运输走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供水、燃气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
(3)强力推进城镇住房建设。积极优化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住房75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19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建成2.8万套以上各类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城镇人口的20%以上。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各类城镇企业中的全覆盖。
(1)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实行重点镇、特色镇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留存制度,用于支持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市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向重点镇、特色镇倾斜,保持每年投入与GDP增速基本一致,各县(市)应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支持重点镇、特色镇建设。
(2)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市级统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中心,实行城镇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监管”制度。
[1]李力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J].浙江社会科学,2010(12).
[2]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理论参考,2010(12).
[3]姚士谋: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6.
[4]黄建中: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模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彭智敏: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为湖北宜昌市为例[J].当代经济,2006(4).
(注:基金项目: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课题“宜昌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2013SY01)的研究成果。)
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