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汇龙,邵晓峰
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当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
——以地铁南京南站为例
李汇龙,邵晓峰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地铁商业空间则是现代消费社会的构成场域之一。通过对地铁南京南站商业空间设计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在消费社会语境中当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的新途径,认为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把导识、色彩、灯光、文化特色设计作为着力点,以期为现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消费社会;地铁商业空间;南京南站;空间设计
“消费社会”发迹于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天性就是追求无限的增值,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开拓消费市场。早期的市场开拓方式为暴力的海外殖民进行商品倾销。当社会生产和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和市场的矛盾突出,资本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领域,即资本开始把占据社会构成比重最大的中下阶层群体卷入消费市场,以便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实现资本的增值。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人不止步于满足需求,而是激起每个人对物质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1]。
福特公司在20世纪初率先采取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让价格高昂的汽车也能被普通工人阶层接受,汽车消费火爆一时。我们把这种生产和消费称之为“福特主义”。通用公司为了和福特公司竞争市场提出了“有计划的废止”项目,通过此种手段,通用公司的汽车产品改变了“福特主义”的单一性,更进一步符合了普通工人阶层消费心理及取向。至此,大众消费的市场环境在美国得到了彻底的确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走向了深水区[2],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稳步完善都无疑影响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当代社会是否完全属于消费社会还没有准确定论,但有一个现实我们必须承认,即一个蓬勃发展的消费社会正迎面向我们走来[3]。
如果说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世纪。地铁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它贯穿着整个城市的交通,承载着市民日常出行[4]。地铁的高效运送能力,让它拥有着其他城市内部交通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那么地铁的换乘空间,不仅仅具有疏散乘客这一基本功能,同时起着连接地铁车站周围各类型空间的媒介作用,更承载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气息。借助地铁商业空间,大量的客流人群在这个地下空间中进行适度消费,可以说地铁商业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顺应了消费社会的发展潮流。
地铁商业空间设计最典型的案例是1931年的日本东京地铁空间,当时只有一些小商贩在地铁通道两侧摆设摊点,由于东京地铁客流量巨大,这些商贩的经营很是成功,很快他们便发展成为了最初的日本“上野地铁商店”,此后逐渐演变成现在著名的东京地铁商业街[5]。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南京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也逐步开始,其地铁商业空间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成为了融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地下商业综合体,地铁南京南站商业空间的设计在这里具有典型特征。
消费社会角度下的当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其设计与营造应关注消费社会语境下人的“情感化”需求,把环境营造和人们的生活追求相结合,为地铁商业空间设计找到新的突破点。
南京是华东地区的经济重地,其地铁建设规模大,效益高,南京现有一号线、二号线贯穿整个城市,还有多条地铁线路处于在建中,南京地铁一直以“人文地铁”为品牌形象。南京南站作为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和交通枢纽,地铁南京南站也成为了其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地铁南京南站位于南京地铁一号线、三号线(建设中)、宁高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中)、十二号线(建设中)的交汇处,巨大的客流量给南京南站地铁商业开发建设提供了消费人群保障,在多种优势条件作用下南京南站地铁商业空间设计令人瞩目。
(一)多功能立体综合性开发
多功能的立体综合性开发是地铁商业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基础思想,也是设计时要考虑的首个要素,应将地铁空间中有商业潜力的地段统一进行规划,实现综合性的开发[6],以地铁建设为契机,立足基地周边商业环境、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进行商业项目的特色定位,并注重地铁站与商业空间布局的有机结合。综合性的立体开发模式会在发展地铁商业的同时带动附近商业的发展,可逐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消费模式。
地铁南京南站商业空间开发立足于所处的高铁南京南站的地下层这一特殊位置,和南京南站附近的地上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融交通换乘、购物、休闲、娱乐、商务、酒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南京南站地下负一、负二层主要用来连接地铁的三条线,在负一层,除去地铁占地,其余部分被设计为地下停车场和商业开发用地,地下停车场、地铁商业空间、地铁站、高铁站四者资源共享,带动商业的发展。这种多功能立体综合性开发模式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地刺激着地铁中的消费行为,增加了城市的消费动力。
(二)从整体出发以服务消费为主导
一个成功的地铁商业空间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累加,一个足以吸引消费群体的地铁商业空间应该是侧重于其整体呈现出来的效果。但当诸多的局部整合成整体时就必须具备统一的特质。整体设计的出发点应为表达一段明确的内容,一个鲜明的立意或者一个独特的理念[7]。整体化地把握地铁商业空间,必须形成特色鲜明的商业区、文化区、服务区和休闲区,让地铁商业空间在满足基本的换乘需求时,拥有不同的区域来满足乘客的多种需求,这种满足复合需求的功能分区才能更好地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体验。
地铁南京南站的地下商业区服务目前主要是以美食商业街为主,美食商业街的营造是为了满足高铁南京南站的巨大客流对食物餐饮的需求,文化区是地铁南京南站以“博爱”为主题所设计的一个特色之处,目的是让众人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浓浓“爱意”。地铁南京南站的服务区分散在地铁站空间各处,为人们提供多种免费服务,如简单的医疗处、小型的图书室等。在地面上,附近有众多酒店能满足旅客的住宿需求。
(三)宜人的色彩设计
地铁商业空间的色彩是整个环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沉闷、冰冷的地下空间,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铁中的换乘空间要尽量采用高明度的色彩,再配以适当的纯度高的色彩,以便增强整体空间轻松、生动的气息,给乘客在这种地下环境中提供心理安全保障。就地铁商业的商业区而言,用多种不同色彩来装饰不同的功能场域,能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亲和力。
在地铁南京南站商业空间设计的文化区域中,其“博爱”主题的装饰墙上镌刻了颜色各异的图案,和周围的暖白色墙形成对比,传播出一种爱的温暖。商业街地带各种不同纯度的色彩被安放在不同的店铺前装饰着这些店铺,在灯光的照射下,色彩绚丽且宜人,让人们暂时忘却奔波的疲劳,无形中刺激着人群的消费欲望。
(四)多层次的灯光布置
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媒介之一[8],地铁商业空间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灯光,合理的地下空间色彩设计为灯光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铁商业空间的光环境设计整体上应该是简洁、明快的,在人流集聚的动态空间中,灯光的选择更多的应接近太阳光,以弱化地下空间的沉闷负效应,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清新感,这里需采用高照度的日光灯以营造这种光环境。在地铁商业空间的商业区中对灯光的表现拥有着更多方式,在灯具的造型和照明照度上也有多种不同形式与搭配。
地铁南京南站商业空间整体上的照明环境以清爽、淡雅为主,不过在商业街中灯光却光彩夺目,与整体光环境形成对比反差,商业空间入口处的光环境由不同色彩的灯光搭配而成,商业区域内商用灯饰,如外墙灯饰、招牌、广告灯箱、电子屏幕种类繁多,其所带来的光色璀璨斑斓,给身处地下空间的行人带来了无穷的消费暗示,那些专门为一个个商品所搭配的特定色彩灯光,更进一步刺激了人群的消费愿想。
(五)用文化特色打造品牌
如今消费社会已经不是表现出对物质的单一需求,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精神的诉求。毫无疑问,在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上,功能性、实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那么在满足这一基本需求之后要做的便是打造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地铁商业空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一个没有特色的地铁站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一个换乘点,不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具有消费特色的文化促使日常生活情节与商业空间联姻,将空间的组合机制以某个体验主题为线索,并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能使商业空间更具活力。
地铁南京南站的商业空间中除了“博爱”文化外,还致力于全方位展示南京的过去与未来。在地铁南京南站大厅立柱上有描绘着“金陵十二景”的紫铜色浮雕,让人通过浮雕浏览南京。在南北侧进站处的两个大柱子上设置了四组大型组合浮雕,有着不同的主题,分别反映着南京的科技、文化、体育和交通。地铁南京南站通过这些浮雕向行人展示着古都南京的特有魅力,让南京映象更加深入人心,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
地铁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地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商业多元化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地铁商业空间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改善或提高了地铁空间的品质[9-10]。地铁商业空间结合地上资源所形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反映了消费社会的一种多元化商业设计的趋向,对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必然会成为消费社会一种更加强烈的需求,相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京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会越来越成熟,在消费社会语境下能更好地赋予城市新魅力。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3.
[2]朱继东.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把握的六方面问题[J].理论探讨,2014(1):14-18.
[3]甘沁宇,吴贵凉.从形式到欲望:论消费社会中的样式废止制度[J].装饰,2014(4):76-77.
[4]梁衡义,李涛,黄垚.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经营管理模式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2):265-269.
[5]陆姗姗,常健.依托地铁站的城市商业空间开发思路探讨:以武汉市街道口地铁商业空间为例[J].华中建筑,2007(2): 115-117.
[6]艾永前,黄艳.谈西安地铁商业空间的利用与开发[J].商业时代,2009(4):21-22.
[7]赖东风.结合地铁建设进行地下商业空间开发[J].都市快轨交通,2007(2):77-79.
[8]林朝阳.对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采光设计的研究[J].大舞台,2014(1):88-89.
[9]李笑竹.城市轨道交通附属资源的商业化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7):4-5.
[10]李秀敏,张巍,任海静,等.重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综合开发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2):253-258.
责任编辑:庄亚华
TU922
A
1673-0887(2014)04-0043-03
10. 3969 /j. issn. 1673 - 0887. 2014. 04. 011
2014-06-12
李汇龙(1991—),男,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