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新范式
王 佳
(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本文提出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新范式,主要表现为学校传统课堂教育、学生课余活动、社会课堂教育即“三个课堂”的建立和健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此找到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角度破解就业难问题的崭新途径。
大学生;职业发展;新范式;创业
根据长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践,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统计与分析,并经过实践调查研究,我们探索并且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新范式,即所谓的“三个课堂”的建立和健全。
当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下达的相关要求,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关的一系列课程,普及程度相对较高,但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这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任课教师配备的缺乏,专业素养相对较低;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有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这类课程的开展和实施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和相关的政策性指导。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等不足。所谓的理论化,就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培养、心理测评与指导,并据此给予学生相关的理论化的建议与指导,而缺乏实例性教学,在课堂上会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而所谓的单一化,就是大多数高校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技巧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是好工作,所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过是无法完成就业之人的无可奈何之举。
此外,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低迷和社会普遍认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配套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不仅如此,许多大学生深深感到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迷茫。上述的一系统问题明显表现出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僵化误区。与此同时,一些学校、教师、学生也缺乏对职业发展教育最起码的认识和重视。另外,社会舆论导向也影响甚至左右着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看法。
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所出现的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热情与参与度普遍不高的现状以及课程内容设置趋于僵化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新范式。
2.1 “第一课堂”的创新
“第一课堂”主要指传统的课堂教育。传统课堂作为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用的主渠道,是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坚守这样的主阵地,相关的课程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坚持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课程需要从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作出必要的创新改革,让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在内容设置上,应摒弃局限于课本上的案例和心理测评的老旧模式。采取分年度有侧重、分阶段有方法的新模式。(1)大学一年级。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重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着手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档案,并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和就业去向,逐步确立职业发展意向,激发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向往,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情。本阶段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讲授、高年级学生介绍等方式进行,其中教师讲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高年级学生介绍则更容易为大一新生所接受。这一阶段应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各项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培养职业发展技能。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着重于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服务,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认识到职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过于严肃的课堂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阶段的课堂应注意引导,并以学生为主体。(3)大学三年级。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开始指导学生准备实现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介绍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参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技能。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感受到职业发展规划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愿意回归课堂,需要教师的指导,并且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清晰的把握,这时的课程应更具有指向性,教师应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4)大学四年级。帮助、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地收集、处理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向他们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教授学生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职业发展已经基本定向,对创业、就业都有了规划,很难把心思放到课堂上,需要现实政策方面的引导。
在形式上,大学生职业发展相关课程不应再局限于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这样难以使学生产生触动,难以让学生得到进步。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优势资源,广泛而充分地发挥多种媒介平台的载体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探索抛弃讲义与PPT的即兴演讲式的授课。并在实践中注重诸多形式的相互协调配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或侧重某几个不同形式,开展“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在不同学年学段参加不同类别的自我探索性测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业设计。在载体上,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与学生形成即时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成长规划、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用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要求的正能量包围学生,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平台立体化、即时化。
2.2 “第二课堂”的构建
“第二课堂”包括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同时也包括文化艺术素养与身心健康发展、学术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全面能力的拓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与志愿服务意识的养成。“第二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及其组织的学生活动。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兴趣,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有侧重于娱乐性的趋势,难以起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职业发展技能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的整体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高校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与就业、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扩展到“第二课堂”。不仅如此,高校的基层党团组织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为他们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平台。此外,高校还可在基层探索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聘请专职或兼职的相关专家学者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即时化的职业发展指导,使学生形成良性的就业观、创业观。
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乐于参加各种活动,自觉接受对自身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让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更为立体化。
2.3 “第三课堂”的挖掘
“第三课堂”将学校课堂向社会敞开或直接将课堂置于社会中,将社会力量充实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里。开设“第三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把学生带向社会,让校园与整个社会在功能上形成良好互动,让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进而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都停留在学校层面,即停留在“第一课堂”,能将“第二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高校不占多数,鲜有学校在“第三课堂”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高校大力提倡“开门办学”的今天,很难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社会,难以让社会了解学生,导致了现在不缺岗位、不缺人才,但就业难;不缺市场、不缺政策,但创业难。
在实践中,可以经常邀请或聘请职业发展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授,向学生介绍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社会与职业发展的最新状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念;可以邀请毕业于本校、已有一定建树且了解相关职业发展的人士来校讲学,给学生以启发,引发他们对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的思考,并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可以邀请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为学生进行指导,他们对相关政策的把握更具全面性,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更具权威性,对相关政策走向的分析更具前瞻性,他们对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更了解,能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要求一些在本地甚至本校毕业的创业成功人士开设相关课程或开展相关讲座,与学生分享创业的艰辛与乐趣,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道路。
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带学生走进各类规模不等的公司,让学生亲身了解大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小公司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带学生走进各类工厂,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那里的一切,让他们发现什么经验值得借鉴,什么工艺需要改进,广大工人有什么诉求,管理者应该如何管理和思考;可以带学生走进各个层次的初高中和小学,让学生学习到名校名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理念,了解到薄弱校存在的现实问题,认识到学生水平差异对教学过程的反作用;可以带学生走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让学生了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知道这些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和技能。这些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状态,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人生规划。
应创新改革“第一课堂”,牢固课堂主阵地,不断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构建活跃的“第二课堂”,对广大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切实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延伸“第三课堂”,从实际角度出发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尽早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三个课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形成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新范式。
[1]曹熠城.谈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第二课堂[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0-41.
[2]曹红霞.略论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86-88
2014-10-02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吉教高字[2012]45号)。
王 佳(1982- ),女,吉林安图人,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4)06-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