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源 马博森
(浙江大学,杭州,310058)
《网络语言学:学生指南》述评
陈泽源 马博森
(浙江大学,杭州,310058)
Crystal,D.2011.Internet Linguistics:A Student Guide.London/New York:Routledge.ISBN 978-0-415-60268-6.pp.Ⅸ+179.
《网络语言学:学生指南》是英国班戈大学语言学与英语语言学院荣休教授、语言学权威David Crystal继其里程碑式的畅销书《语言与网络》(2006)之后的又一力作,由Routledge出版公司于2011年出版。作者从描写语言学的视角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做了很好的描述,并较详细地论述了对网络语言现象展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书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和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除前言外,全书共有九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简要介绍了网络语言学兴起的背景及其研究所要应对的挑战,并概述了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第二部分(第三至八章)是全书的重点,作者侧重探讨了网络语言学的应用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建构问题,也指出了网络语言学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第九章)简略交代了网络语言学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些研究主题。
第一章 语言学视角。作者首先概述了网络语言学的学科由来及其发展趋势,并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大众对网络语言的误解。随后,作者初步界定了网络语言学的术语,并简要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特性及网络语言学研究所要面对的挑战:网络语料的庞杂多样性、获取语料的困难性、网络活动的匿名性,以及收集和使用语料时涉及的道德问题。
第二章 网络交流媒介。除口语、书面语和手势语之外,互联网是人类拥有的第四种语言交流媒介。网络交流因其混合交错性而有别于口语,后者具有同步反馈的特征,而前者没有;相较于书面语,它最根本的、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功能特性,就是超文本性。基于网络的各类语言输出①(outputs)在语言风格、复杂程度及交际功能等方面也迥然各异。但是,这些均不足以说明互联网这个新型语言介质的结构特征(design-features)。作者认为,Herring(2007)借鉴信息管理领域的“分面”(facets)概念对网络交流媒介的结构特征所做的辨别有助于对网络文本的描述和分类。
第三章 微观案例分析:以Twitter为例。在考察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语言学家需不断地解决诸如方法论、研究内容、语法和语用等各方面的问题。Twitter的转发内容(retweets)含有一种重复性语言形式,即“转发标识(如RT、rTwt、Retweet等)+@原作者+原推文内容(tweets)”,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文体特征,因此是否应将转发内容纳入考察就是语言学家需要解决的一个方法论问题。除了推文所含的标识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量的间隔号、缩略符号及标点符号。网民随意地杂糅词语,并使用各种缩略符号、标点符号、表情符号,还常省略句子的主语和助动词,这种句法复杂性导致语法上的问题。语用学方面的问题主要针对发布推文的原因和转发的方式或态度,分别对应于Herring(2007)所列举的社会分面(social facets)中的目的(purpose)和语气(tone)。语言变体分析需考虑Twitter用户的性别和年龄、Twitter使用模式及其内容等因素。
第四章 语言变化。互联网加快了人类语言的发展演化速度。因此,网络语言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词汇、字系学(graphology)、语法和语用以及语体的角度描述和分析语言输出的各种新颖特征。网络语言学所要描述的词汇并非所有的新词或新义,而只限于那些自互联网兴起之后出现的词汇,而且新词中还应区分新造词(neologisms)和临时造词(nonceformations)。从字系学角度来看,需要描述语言输出中出现的各种拼写变异形式,并探讨这些形式出现的原因及其语义和语用功能。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显著体现在与语言输出的不同限制条件相关的句子长度、类型和复杂程度上。网络语言学还需从语用角度来分析网站主人和信息发送者的意图,并评估其不同的措词。而语体分析的对象应定位于语言输出所反映的不同话语模式,而不是词汇、语法或字系方面。
第五章 多语种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多语种特点改变了其创立之初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作者指出,要想巩固这种局面,必须有政策协调和技术实现的保障,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使非罗马书写系统也成为网络域名。另外,针对网民、网页、网址和主服务器的数量以及网址所含的语言知识量等语言多样性的行业调查虽被广泛报道,但因为这些调查方法各不相同,应格外谨慎应用其结果,并思考方法论上的问题:调查对象是什么,何时以何种方式调查,涉及哪些语言输出,等等。
第六章 应用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依赖于语言,因此作者认为,外语教学、法律语言学和言语病理学等应用语言学学科所采用的研究视角也可用来分析网络运营上遇到的问题。作者从搜索引擎协助、文档归类、电子商务和网络广告四个领域来说明网络运营上产生的与在线活动有关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在于缺乏一个语言学意义上的复杂参照框架。即这些领域并未充分考虑到语言使用中固有的歧义现象,从而出现在线查询结果与目标查询结果不相关、不连贯和不准确三个问题。作者进而指出,网络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网络产业提供一个更复杂的语言认识视角,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帮助消除在线查询的歧义,还需采用词典和百科全书相结合的方法——词汇百科法(lexicopedic approach)。该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将词汇信息编入百科全书;另一种是先对词汇意义分类,再把百科信息加入词典条目。作者还认为,针对在线查询的任何语言学方法都应以语义原则为核心,并结合句法、词性标注、形态分析、话语分析、语用分析、变异分析和历时分析等。
第七章 法律语言学个案研究。对某些网络言语交际的语言学分析要求辨识出诸如诈骗犯、恐怖分子或恋童癖者参与的网络活动。本个案研究从法律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一个恋童癖者的网聊语料,会话分析步骤如下:(1)研究假设——与其他不同,恋童癖者的谈话内容所含的暗示性语词(suggestive words)数量呈逐渐增加之势;(2)研究方法——计算每个谈话样本的累计恋童癖倾向指数(cumulative paedophile index—CPI);(3)结果和讨论——依据CPI值来区分有害与无害的谈话,进而找出恋童癖者。作者指出,这种分析只依据对个别语词的识别,而没有考虑句子类型、语序等语法型式和语用功能。另外,还应研究出相应的语言策略:一则提醒儿童或其家长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二则给儿童提供不同的应答策略。
第八章 理论网络语言学的建构。建构语言学理论的目标是要确定人类语言的特征并建立语言研究的基本原则。作者指出,网络语言学理论的建构也同此理。在“网络语境”这个新的限制条件下,可以借鉴甚至修正现有的语言研究模式来描述和分析网络语言现象,并藉此构建网络语言模型。例如,可用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去解释或评估诸如网络论坛语义线程的创建和网络索引过程等重要的网络活动。作者还认为,当前有多少语言学家就可能有多少种关于网络语言行为的新生理论,但是,任何单一理论都不能解释复杂的网络语言现象。今后的目标是构建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与应用网络语言学。
第九章 研究方向和活动。对于互联网这种新颖、多样而又广泛的现象,不同层次的研究者都可能作出有趣的研究发现;另一方面,很少或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研究文献。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建议,其中有些是重复前面章节里论述过的,如“论网络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检验作者在本书第二、三章提出的假设”;有些是对前文所述研究活动的扩展,如“网页内容定位和分类问题”、“网络搜索的语义定位问题”;还有一些则是前文没有提及的,如“语音自动识别问题”、“在线翻译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语言交流模式,而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门崭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网络语言学应运而生。早在2000年,我国学者周海中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网络语言学”(Weblinguistics)这个概念,并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等做了初步的阐述,进而引发国内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关注。随后在2003年,西班牙学者Santiago Posteguillo出版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从多个角度对网络语言学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究。本书作者David Crystal自1996年始便致力于网络语言研究,十余年间先后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和论著4本。本书以网络语言学为研究定位,集中了作者十余年来网络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全书以网络语境下语言的发展演化及其与口语和书面语差异比较作为主线。作者指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流媒介,互联网不会削弱语言的规范使用,也不会对该语言文化造成任何冲击或破坏;相反,网络语言的许多非正式形式体现了语言的创新能力。如同早期的印刷、电话和广播等媒介产生了报纸新闻、广告、体育评论和天气预报等语言变体,当代的互联网不仅创造了电子邮件、网聊、短消息、博客、微博、即时消息和社交网络等新的语言变体,也衍生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和新的拼写形式。除论述网络语境下的语言变异之外,作者还强调网络、网站主人和网络用户之间在网络语境交际中的互动行为和相互作用。作者指出,网络语言学需要研究网络语境中语言本体层面上的变化,更要研究语言使用的差异性、交际意图及交际效果。
其二,全书兼顾了网络语言学的应用分析和理论构建。对于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作者没有厚此薄彼,而是结合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介及其语言输出不同于传统媒介及其语言输出的特点,积极借鉴应用语言学领域已有的理论和应用分析框架。其研究对象也覆盖全面,既有传统网络媒介(如网页、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也有Web 2.0时代的社交网络媒介(如微博、Facebook、Twitter等)。同时也意识到,虽然已有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对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交流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对于网络语境下的言语交际不一定有相同的解释力。只有对其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适用性修正,才能更好地彰显对网络语境交际的解释力。因此,作者分别针对在线查询的语义消歧问题和恋童癖者网聊内容的会话分析提出了词汇百科法和语言应对策略的扩展研究。这种适应性修正表明,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既适用于传统语言交际分析,也可用于考察网络语言交际。
该书亦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一,全书虽不乏鲜活的网络语言实例,作者却未结合语料库驱动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网络语言做更为详细的描写和解读。其二,作者虽然意识到网络语言具有多模态话语特性,却未借鉴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语体展开分析。其三,作者主要在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层面描述了网络语言的各种特征,而未涉及语篇层面。今后的研究应上升到语篇层面,并尝试跨学科和跨语言或多语种的话语分析,这是网络语言学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
瑕不掩瑜。本书是对目前网络语言研究进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它关注不同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并凸显网络语言研究对主流语言学的影响,这是语言研究的一种进步。作为“学生指南”,该书内容安排深入浅出,不啻为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导论性著作,也可供研究者和语言教师参考。
附注
① 在该书中,语言输出是指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网聊和推文等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语言产出。如无特别说明,下文的“语言输出”均指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语言输出。
Crystal,D.2006.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2nd 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ystal,D.2011.Internet Linguistics:A Student Guide[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Herring,S.2007.A facet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J].Language@Internet 4(1).[2013-03-15].http:∥www.languageatinternet.org/articles/2007/761
Posteguillo,S.2003.Netlinguistics:An Analytic Framework to Study Language,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Internet[M].Castello de la plana,Spain:Universitat JaumeⅠ.
周海中.2000.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J].科学(9):62.
(责任编辑 甄凤超)
H030
A
1674-8921-(2014)03-0074-03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3.016.
陈泽源,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电子邮箱:chenzy2007@163.com
马博森,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