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ESP教学研究

2014-03-29 13:38张云勤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院校

张云勤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510075)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ESP教学研究

张云勤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510075)

英语与应用型专业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ESP课程正是新形势下学科交融的重要实践和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探讨了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开设ESP课程的情况,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必须要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开展新型的ESP教学研究,以提高ESP教学质量和效果。

交叉学科,ESP,课程构建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概念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国内的教学实践上仍未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要达到高职英语教育的理想效果,务必要从ESP的跨学科特性着手,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展研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度的教学改革。

1.ESP综述

1.1 国外ESP发展历程

ESP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概念。相对于普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ESP能够针对特定的目的,满足学习者对英语应用的某方面特殊需求。而EGP则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

ESP与普通的英语教学有所不同。首先,ESP教学目标明确,是针对某个专业或学科设置的英语教学,是通过英语让学生去掌握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ESP的设置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的,其教学内容要考虑学习者的职业和专业需要。再次,ESP注重实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说,ESP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点,涉及语言学与某个具体专业的学习,却又超越了语言层面。

1964年,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在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中,初步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公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医护英语、农业专家英语、工程师和装配师英语(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octo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即ESP是与某种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来决定教学需求和方法。至此,ESP雏形初现。

英国学者Tom和Alan在80年代提出了对ESP较为明确和权威的定义:“ESP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取决于学习者的目的。”他们阐述了ESP的特点,强调ESP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需求,是语言学习的革命,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把教学的重心移到学习者身上。后来,Dudley-Evans(1997)进一步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英语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独特的教学方针和教学主张。

1.2 国内ESP发展情况

回顾国内的英语教学发展,在国外开始提出ESP的概念时,中国正刚刚兴起英语教育。此时中国的英语教育只为阅读、翻译教学材料及欣赏文学作品,重文轻理。而且当时国际交流的需要几乎没有,也没有对行业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ESP。

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些行业逐渐有了对行业英语的需求。当时主要是科技方面等理工科英语发展较快,不少院校已经设有科技外语系(蔡基刚2004:23)。但在教学上,还是沿用了EGP的教学法,即翻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行业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各行各业都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国家教育部门也明确提出了ESP的概念,把外语学科分为外国语言类、外国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外语类和语言学类。但这时国内的ESP也是摸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社会上需求什么就发展什么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所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科学,很多教师本身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只能照本宣科;使用的教材也有过于着重对话,存在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

从20世纪末到现在,国内的ESP理论与实践研究迈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进一步明确了ESP的范畴、性质和特征,各高校对ESP课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英语专业ESP课程为必修课。2009年在重庆举办了“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把有关研究推向更深的层次。

然而,在ESP研究及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ESP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科之间的交融问题,只是简单化为“专业加外语”的学习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在专业的学习以外徒增英语学习负担,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用英语作为工具去掌握专业知识。只有从交叉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

2.从交叉学科视角看ESP的课程构建问题

随着英语普及程度的加大,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完成了基础性的英语学习。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各行业的桥梁,不少学科和专业已经达到需要和英语融合的成熟阶段。为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就业需求及社会的行业需求,必须及时从交叉学科视角研究ESP课程的构建。ESP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跨学科性,因为ESP本身就是英语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一种跨学科的产物。

但我们在研究ESP过程中,没有系统地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只是看到某个专业在社会上有了国际交流的必要或需要学习国外的知识经验时,才研究它的ESP教学。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带有一定盲目性,会导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摸索时间的增长。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就必须尽快从交叉学科理论的高度开展对ESP的研究。但是,目前由于对英语方面交叉学科研究的缺乏、交叉学科平台的缺失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成熟,都对ESP的相关交叉学科发展造成了障碍。

2.1 缺乏对ESP与交叉学科的结合研究

我国80年代开始兴起交叉学科研究,但是对ESP没有从交叉学科的高度去筹划和设置,缺乏对学科交叉发展理据的研究。

交叉学科一般来说是由两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进行融合而成,但不是所有学科都可以相互交融。学科之间交叉发展,首先必须有实用性,这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学科交叉发展后能解决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高职高专院校,不是所有学科或专业都有与英语交叉发展的特性或必要。目前哪些专业需要与英语交叉融合,其实用性还缺乏有力的调查和说明,也没有系统的研究。

其次,要有交融性,即学科之间要在知识和理论上能有机融合,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打破各自的封闭体系,互相吸收新成果和新经验,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很多院校在进行ESP实践时还停留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只是增加了专业词汇和专业情景。哪些学科能与英语教学真正做到有机交融,直至成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交融的模式和程度又该如何?在交融过程中是突出英语特性还是专业特性?英语与理工科交融时是突出其文科性质还是理工科性质?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

最后,交叉学科应该要有创新性,在新的问题出现后,通过交叉学科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能产生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切实推动学科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但目前国内的ESP实践和研究,都没有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只是停留在引进国外的教材和尝试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的阶段,也缺乏对交叉学科可持续的后续研究。

2.2 交叉学科平台的缺失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但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给予交叉学科发展的平台是比较小的。例如ESP的课程在很多院校当中只是作为专业的选修课,又或是开设的数量非常少,很多年下来都还是某一两个专业的试点教学,一直是专业当中的非主流课程。正因为如此,对ESP配备的经费和专业人员一般都比较少,因此其相关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都显得后劲不足。如果缺乏长效研究机制和资源配备,必定对ESP交叉学科研究造成不利的影响。

2.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现在我们的ESP人才队伍发展方向还不明晰,很多教授ESP课程的教师对交叉学科的理论并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受过特别的培训,只是运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去讲授ESP课程,也没有真正理解ESP的深意,在方法上多是照本宣科,对ESP特殊的教学模式缺乏了解。

同时,ESP教师与专业教师联系不够密切,也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在课程安排上没有很好地与专业上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起来,容易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与行业英语知识的断层,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孔云军、许楠2011:166)。

也有部分专业,是让一些专业教师教授ESP课程,但他们又过于注重专业,忽略了外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及接受程度,只是在学生用中文理解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死记硬背一些英文专业术语和知识点。但学生过后很快会遗忘其英文内容。

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源于院校没有很好地规划交叉学科建设,以致于没有系统地建设ESP人才队伍,使得ESP的发展进度停滞不前。

3.从交叉学科视角创新ESP模式

要有力推动ESP教学的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学科之间固步自封的发展状况,创立新的课程体系,重新打造师资力量,并积极整合企业的资源,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

3.1 ESP的课程构建

在设置ESP课程时,必须结合院校里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构建。

3.1.1 课程或课程群如何科学设置

在跨学科构建课程时,必须要考虑学科间交叉发展的融合性、可行性和可控性问题(韦艳艳、陈墀成2011:27)。例如有些专业只需要一门ESP,但有些专业需要几门ESP。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决定哪些学科或专业可以和英语融合为ESP课程。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ESP课程,已构成一个课程群,包括外贸函电英语、外贸实务英语、商务谈判英语等,这是以课程群整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下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对深化学生专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毋庸置疑,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这些原本与英语联系紧密的专业的ESP课程建设相对已发展至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有些专业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也需要逐步开展ESP课程,例如在2013年,某学院的国际物流专业第一次设置了物流英语课程。作为物流专业的ESP课程,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事实证明,物流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等EGP课程学习后,有能力进一步直接用外语去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包括了解国际物流运输的法律、规则和技巧,学会撰写符合国际规范的货运单据和仓储管理文件,独立处理各类外贸英语信函等,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其他日渐趋向国际化的专业,都急需进行ESP课程设置,以应对日益提高的专业需求和行业要求。

3.1.2 如何合理设定难度

在进行ESP课程设置时,其中一个难点和重点是如何设定专业难度和英语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ESP课程。有些难度较大或学生基础较薄弱的专业,可以在大二才开设ESP课程,让学生先了解专业的基础知识,后面再利用英语去学习如何运用这些专业知识。

对于ESP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样,日后从事的工作对英语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为不同的专业设置合理的课程难度及内容。例如,对于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商务翻译等专业,ESP课程设置难度可以高一些,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要求学生全面训练。但对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例如国际物流、餐饮旅游等专业,ESP课程设置的难度和深度稍微小一些,以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主;而对于机电工程、计算机等专业,ESP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是要以实用、够用为主。具体如汽车销售专业的学生,他们最主要掌握的是汽车销售方面的交际用语,而精细到零部件修理等方面外语知识可以放在拓展内容里。

总之,我们设置ESP课程时必须从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出发,贴近岗位的实际需要,不能贪大求全,务必做到在难度上设置合理,内容上实用够用。3.1.3 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目前,各个专业选择ESP的教材时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因为每个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一样,对ESP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必须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情况来选择适合的ESP教材。但其实很多现成的教材无法在实质上照顾到各个院校的专业需求,又或是只适合作为双语教学或学术性的专业研究教材,而在内容上和难度上都不适合作为ESP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编写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ES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内容为依托,因此,一方面要紧扣专业需求,和专业的教师共同商讨ESP教材的内容,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要和企业合作,让企业需求来决定教学的内容。

3.2 交叉学科要求下对ESP教师的培训

目前我们的ESP教师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交叉学科教学培训,多数只有单一学科教学的经验。以物流英语为例,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而物流专业本身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如何运用英语为媒介去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这点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对教师培训时,必须要在英语基础上重点培养其物流方面的实践性应用能力,可以让教师到国际物流企业参与实践,使其了解物流英语的使用程度以及物流实践的经验技能,同时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升华。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使用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与ESP教师不能各自为战,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和ESP课程的联系性,例如两类教师可以共同培训、共同备课,统一设定教学进度,中文的专业课程和ESP课程的内容有所关联。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又能突显出融合了交叉学科的专业体系的优越性,提升总体教学质量。

要让教师胜任ESP教学,还必须培养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交叉学科本来就是带有创新性的事物,是通过交叉融合衍生出新的学科或课程,因此ESP教师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ESP课程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和专业前沿紧密相连,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材料;而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要不断探索,通过各种新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突出ESP的专业应用功能和交际功能。

3.3 让企业参与ESP课程建设

要让学生胜任真正涉及国际交流和国际业务的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专业英语并灵活运用,必须和企业紧密合作,让企业参与ESP课程建设。

第一,在教材编写方面,让企业参与其中。交叉学科是新生事物,需要企业不断补充最新的资讯和技术,才能避免院校编写教材时闭门造车、内容所体现的水平要求低且重复枯燥。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学多少才够用,都是由企业的需求决定,以免教材的内容偏向了语言学习或偏向了理论学习,也能防止教材内容难度过高,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也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

第二,让企业参与ESP课程教师的培训。如何把现在的EGP教师培养为合格的ESP教师,是当前面临的紧急任务。ESP的应用是带有特定内容和特定环境的,是有专业意义的语言活动。建议建立让ESP教师到第一线挂职实践的培训制度,以便ESP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切实了解工作任务,使实践与理论知识、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渗透,同时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避免教学的不协调性和学习目标设定的盲目性。

第三,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检验ESP教学效果。ESP的教学目标应和职业教育一致,着重“所学即所用”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动态的、开放的。让学生到企业相关的岗位去实习,才能真正检验出ESP教学中语言和专业之间是否真正有机融合,令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整体化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高职院校的学科整体化发展更是有其特别的需求和特色。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研究,打破瓶颈制约,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构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王关富2012:57)。

从交叉学科的研究角度看,英语与各应用型专业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黄愉2012:11)。ESP教学是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必须着眼于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把握机遇和合理取舍,深化课程和专业改革,建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和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现代ESP教学体系。

Dudley-Evans,T.1997.Teacher Education for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M].Toronto:Multilingual Matters.

Halliday,M.A.K.,Mclntosh,A.&Strevens,P.1964.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Tom,H.&W.Alan.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基刚.2004.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22-28.

孔云军、许楠.2011.大学EGP与ESP课程统整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165-67.

顾忆华.2011.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探讨[J].外国语文(5):134-37.

韦艳艳、陈墀成.2011.学科交叉现象的本质探析——基于在对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中的某些论述的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6):24-28.

王关富.2012.商务英语的“交叉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4):53-58.

黄愉.2012.国内外高校ESP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5):111-14.

(责任编辑 吴诗玉)

H319

A

1674-8921-(2014)03-0038-04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3.007.

张云勤,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电子邮箱:yunqinz@yahoo.com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超学科”来啦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