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蓉蓉,钟振明
所谓“中欧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的“中”指中国;“欧”指欧盟,而非欧洲,因为作为人文地理概念的欧洲,欧盟区内与欧盟区外有诸多差别,欧盟区内国家对石油依赖程度非常大同时石油天然气资源稀缺,而欧盟区外的欧洲,如挪威有一定量的能源储藏,俄罗斯则是世界主要能源产地之一,与欧盟的能源状况截然不同,所以虽然同属人文地理概念的欧洲,也分享着文化概念上的一些共性,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非”,指非洲,但以非洲能源大国为重点。能源概念本身包括化石能源、核能、水电能等概念,本文以石油为重点,兼顾其他。探讨的三方合作则立足二战后至今的现状,面向短期未来,涉及历史渊源与长期规划但不以这两方面为重点。
一
中欧非应该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
首先,中国和欧盟有巨大的能源进口需求,而非洲则是世界五大能源产地之一,并且开采量上升迅速,存在供需关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周期之中,以房地产、汽车、交通运输和加工制造业等为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中国的能源需求量也迅速攀升,伴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从1990年的每天210万桶石油,上升到2008年的每天799.9万桶。[1]而中国本身的能源矿藏并不能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一路攀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与目前的能源需求势头来看,未来中国的石油需求还将不断增加。然而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将在20年内开采殆尽,能源高度对外依赖已成定局,为此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稳定的能源供应。而截止2007年的数据,欧盟的主要燃料是石油和天然气,约占欧盟能源消费量的65.56%,高度依赖进口,欧盟能源进口量占世界能源进口总量的23.7%。[2]在能源产量不断下降,需求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必然大幅上升。同时,中国的石油主要进口地为非洲,而欧盟的石油天然气主要进口地为中东、俄罗斯和挪威,这种进口渠道的单一化容易使能源问题单一化,也使得中国和欧盟这两个行为体在油气地缘战略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具有巨大能源缺口的中国与欧盟相比,非洲是世界六大产油区之一,也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统计,2009年,非洲探明原油总储量占世界总储量9.6%,成为世界第四大储油区。原油产量为 4.593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2%,出口量达3.691吨,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4.16%,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之差盈余极大。[3]
其次,从石油运输安全角度考虑,合作也是必要的
首先对于中国来说,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0.628亿吨,占全年石油进口总额的24.79%,四分之一的石油进口来自于非洲,而中国与非洲之间路途遥远,非洲东北部的运输通道既受美国军事存在的影响,又有海盗侵扰之虞,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和非洲石油出口贸易来说都是重大隐患,急需通过跨国合作来确保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同时,非洲油气运输设施不足,严重阻碍了非洲油气资源的出口贸易,而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苏丹几个非洲能源产出大国经济基础与能力无法独自承担油气设施的建设,中国与欧盟在这方面有资本有技术,可以与非洲互补。资金技术与资源领域如果能达成互补性合作,三方都可以从中获益,更将推动油气政治由零和博弈加速走向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
再次,欧盟与中国在对非关系上也有互补合作的空间
欧洲国家曾是非洲的殖民宗主国,在非洲有着广泛的利益与影响力。并且在对非关系中已经形成治理理念与成熟的援助方案,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与非洲国家建立了被胡锦涛主席定义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正视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困境,将援非重点放在非洲最为迫切的民生改善上,立足非洲现实,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意愿,这一点则是欧盟在对非关系中应当借鉴的地方。[4]中国和欧盟在非洲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作为理性的行为体,我们应当认识到合作带来的多方受益要远大于排他性竞争带来的单方利益,而能源领域作为国际政治的高敏感领域,维持能源利益各方之间关系的稳定对于国际局势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
中欧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仍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
就中欧非三边关系而言,不利条件主要集中于双边关系在多边环境下的声誉,历史包袱对现实的负面作用,以及由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同时三边关系的加强也会受到外部的阻力。
中国基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非洲一些国家发展正常的双边关系,包括同其中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但由于其中有些非洲国家存在政治腐败、人道危机乃至内战频仍等现象,中国同这些非洲国家的正常双边合作便引来某些欧盟国家媒体和政客的批评。在一些欧洲人看来,中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同欧盟一道对这些国家的内政事务施加压力。而欧洲国家在征服非洲建立殖民地时,一方面破坏了非洲原有的政治结构,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统治需要与实力完成了对非洲大陆的瓜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欧洲人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建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外加性,其中埋藏着的不合理因素和潜力冲突因素成为非洲贫弱的根源。而在能源这样高敏感的领域,传统的零和博弈路径一直是各行为体的首选策略,合作意味着更多地暴露自己的底牌,而国际社会缺乏有效的违约惩戒机制,因此即便能够得出合作利大于竞争的理性结论,各行为体也难以在具体决策中作出倾向于合作的决定。同时,中欧非三边能源领域关系的加强对于其他行为体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对于其他石油进口国来说中欧非能源合作加强意味着自己将失去先机,而对于其他产油国来说也损失了一部分能源贸易额。而欧佩克组织也会因此忌惮不受组织约束的非洲会影响能源定价,这三方都可能会是中欧非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阻力来源。
三
中欧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应找准具体的合作层面并妥善建立增进合作的机制。
能源产业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发能源应坚持可持续性原则,不破坏环境,不透支子孙的财富,并积极开发新能源。
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现阶段在非洲能源领域的投资与援助都已经做得很好,欧盟在非洲的投资与援助方面有专门的发展机构,定义明确,高度协调,对发展机构和发展来源有清楚的界定,欧洲发展基金(EDF)是欧盟提供发展合作援助的主要渠道和工具,它根据1957年《罗马条约》创立,由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管理。欧洲发展基金优先重视能源供应,而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承诺绝大多数也集中于能源领域,并且根据各国具体情况使用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方法,比如提供贷款以交换资源的以货易货模式——安哥拉模式。然而,如果中国和欧盟能够协同合作,将有助于进入能源领域扩大活动范围,保证可持续性,而对于那些无论是由欧盟还是中国任何一方单独承担负担都过于沉重的项目而言,双方的合作也能够保证这些项目的开展。欧盟国家在非洲投资援助的广泛经验与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就能为非洲国家的可持续性转型提供更多的机会。成立投资与援助专项合作机构,统筹协调中国与欧盟的资源、技术与成功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双方优势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能源产业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促使中国和欧盟必须协调统一在非洲的公路、铁路、桥梁、建筑领域的合作。尽管目前中国和欧盟各自在以国家为单位的交通与建筑工程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同时为了促进非洲的地区协调发展与地区一体化,交通领域必须有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中国和欧盟应当将这点纳入合作投资的事务当中。同时在交通与建筑领域的合作中,欧盟国家应当学习中国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向非洲国家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基础设施开发。
可持续资源开发与开采领域中国和欧盟有必要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国目前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给非洲带来的收益比较低,欧盟国家对于在非洲的资源开采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2006年重新修订的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尽管这些原则值得高度赞扬,但许多欧盟公司,如壳牌等公司受到了和中国一样的指责,只注重自然资源的商品属性而没有给予足够的公共产品层面的考虑。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商品,更是需要保护的公共产品。此外,中国公司参与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石油与天然气部门活动的条款都不够透明,而欧盟绝大多数石油公司则通过支持全球性的透明倡议促进非洲石油与天然气部门的透明度。中国公司由于刚刚处于向多国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当向欧盟公司学习,并参与多方合作,争取成为采掘业透明组织EITI、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等此类透明机构的成员。在采矿部门工作条件上中国与欧盟也应当合作,中国应学习更先进的欧盟公司的安全规则和工作条件实践,分享共识,接受外界监督。更重要的是,为了非洲未来几代人的利益,欧盟国家和中国需要合作,以保证非洲国家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为此目的,中国、欧盟、非洲应开展三边合作,设立一项“石油与矿产可持续性基金”,以缓冲由于市场价格不稳定造成的冲击并满足非洲当前一代和未来几代人的需求。该基金的使用应当包括平等分配从资源开采中获得的收入,用于减少贫困,服务大众。还应当有一部分基金用于培训,以推动非洲国家自然资源部门的能力建设。此外还应当修改非洲国家与所有欧盟和中国公司签署的全部自然资源开采合同,以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008年 10月,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盟、非洲与中国:走向三边对话与合作》的政策文件,提议在非洲大陆及非盟层面、非洲各次地区及次区域组织层面、非洲各国层面和中非双边层面四个层次上构建中欧非三方的长期合作机制。这是三方合作的良好开端,正式的政策、机构、沟通机制可以确保合作能够延续下去。
[1] 赵 剑.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中国卷[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 陈会颖.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欧洲卷[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 陈会颖.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非洲卷[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 刘鸿武,罗建波.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英]本杰明·巴顿主编.中国、欧盟在非洲——欧中关系中的非洲因素[M].门 镜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