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报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如何实现“中国梦”进行了系统阐释,这表明“中国梦”开始成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全国上下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解读“中国梦”的提出、具体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92也就是说,现实事物的存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思想概念作为现实事物的思想映象,同现实事物一样处在生成变化当中,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在这当中要抛开种种表面的偶然性,从历史的必然性上去考察。因此,考察“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从静态的、抽象的概念上来把握,而是要把它的提出看做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到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全面分析中国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把握其蕴含的理想追求。
“中国梦”的提出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深刻把握。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一直位居发展前列。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华民族屡遭欺凌,屡受掠夺,一步步沦为列强欺凌掠夺的对象,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为了抵御外侮复兴中华,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进行了探索,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追忆中国历史,我们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具体回应。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32“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种具体形态,它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和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清醒认识,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问题指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领域依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直面现实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梦”的提出源于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梦想源于现实,也超越现实。梦想中蕴含着人们的价值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客观规律贯彻自己的目的,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占有自然对象,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承载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转化为现实的、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具体目标,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而其中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结构应该体现为: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精神世界。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物质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即同它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合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82“中国梦”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系统体系,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环节各方面,具体可以体现为经济富强“中国梦”、政治民主“中国梦”、文化繁荣“中国梦”、社会和谐“中国梦”、生态文明“中国梦”等若干子系统。而这当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个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生产关系,并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体现出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能离开具体个人的活动抽象的谈论社会发展,同样, 也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的视野,孤立讨论个人发展变化。“中国梦”的内涵具体可以包括两个层次:从社会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而从个体微观层面上看,“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个人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辩证统一,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264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中国梦”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是托举“中国梦”的脊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一致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4]809因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7在他看来,随着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单独的个人开始逐渐摆脱各种空间局限而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随着历史变为世界历史,人的自由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当中蕴含着一种世界眼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的大力倡导和实践,必将促进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是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他们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因此,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的观点时曾指出:“尽管他们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5]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靠现实的社会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发展,“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5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6]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因此,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80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只有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艰巨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过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